微课堂第82期
公众号回复“82”报名
12月1日 20点开始
视频播出
本社将为大家播出一场
台北
的大咖书评会
来自台湾东华大学、中研院近史所
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的
4位台湾青年历史学者围绕
《历史学宣言》一书
做一场精彩而有深度的讨论
这次讲座的播出
也将实现我们的夙愿
为大家带来
更国际、更前沿
的历史学内容
打Call!
近来一本相当受到欧美学界瞩目的新书《历史学宣言》,
揭示了全球史书写与建构当代世界公民的历史意识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之所以重要,就如同史家Georg Iggers所言:“该书力图让历史与广大公众密切相关,摆脱长久统治专业史学的狭隘专业化取向,转而以长时段的视角把历史、当前与未来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亦如DipeshChakrabarty所说:“大历史和深度史被认为是史学家回应大众对未来关切的方法与理路……。史家的未来在于史学家是否有能力塑造和引导公众话语,这无异对同行史学家发出一声令人振奋的出征号令。”
的确,《历史学宣言》点出了这个时代“长时段的回归”为什么重要,
又为何能弥补过往文化史阶段的微观与破碎化的问题。
作者乔·古尔迪(Jo Guldi)及大卫·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认为,有段时间历史学家甚少对未来进行任何思考,与当时正红的微观史相较,长时段的历史几乎不算是一门学科。更不用说,历史老师也很少让学生去研读,几乎不屑谈论,更无人仿效。
虽然有段时间微观史著作丰富了我们对民众生活的理解,或是公开地、私密地了解人们心理的想法,又或认识到人类经验的建构性特征。但在书写微观史的同时,史家却抛弃了以往史学的道德批判特性。正是这种关怀,让全球史较以往的文化史更关注公共领域。
面对《历史学宣言》中所反省的问题,台湾学界该有怎样的回应与看法,我们将透过三位讲者的座谈,各自从他们的专业领域出发,进行一场精彩、深度的对话。
蔡伟杰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学系博士,译著《世界史上的中亚》,代表论文《“居国中以避国:大沙毕与清代移民外蒙之汉人及其后裔的蒙古(1768–1830年)》,
《清朝公主的荷包》,《导读:从草原民族的历史重新认识中国》等。
涂丰恩
台湾大学历史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生,曾就职于台湾大学数字典藏研究发展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不同文化对身体、医疗与卫生的认识和想象,及其演变轨迹;对于思想与日常生活的变迁也充满兴趣。著有《大人的日本史》一书,为“故事”网站创办人。
陈建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员,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近期论文《双语辞典与词源考索──以“启蒙运动”为例的讨论》,《从“启蒙”到“启蒙运动”:近代中国“Enlightenment”的概念史》,《英语世界概念史的研究回顾与展望》,专著《燕京大学与现代中国史学发(1919~1952)》,论文集《时代的先行者:改变历史观念的十种视野》,《史家的诞生:探访西方史学殿堂的十扇窗》等。
蒋竹山
国立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国立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兼任人文社会学院大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当代史学研究的趋势、方法与实践:从新文化史到全球史》、《裸体抗炮: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读本》等。
1.关注历史研习社,在公众号中回复
“82”
报名
2.课程将提前2小时截止报名(如人数过多,截止时间还可能继续提前)
《历史学宣言》书评会
历史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