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讲武堂
腾讯网军事频道出品。专业军事评论,解码环球军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抖音电商营销观察  ·  “夺金开放麦”九大政策解读回顾 ·  10 小时前  
亿邦动力  ·  共情、悦己、求划算,情绪如何左右消费行为? ·  12 小时前  
蛋先生工作室  ·  2025年2月20日各省淘汰鸡主流价格 ·  17 小时前  
上海实习生招聘  ·  180/天!环球资源上海海外市场实习生招聘 ·  2 天前  
上海实习生招聘  ·  180/天!环球资源上海海外市场实习生招聘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讲武堂

枪火 | 为何79式冲锋枪还在用?并改得他妈也不认识了

讲武堂  · 公众号  ·  · 2021-01-21 17:37

正文

本期坐堂:疯狗的轻武

国产轻武器在网上一直都是个热点,吐槽多、争论多、话题多,从95步枪到92手枪,从89重机到05转轮,不过这些多是90年代之后的新枪。反观早先的81枪族或者56半、56冲等成熟武器倒是没那么多争议,但也有个例外,79式冲锋枪。

79式很神奇,它立项的非常早,1965年就开始了研发工作。定型又特别晚,时隔14年才设计定型。生产同样之后,1983年生产定型,1988年才开始大规模生产。然而就军用领域来说,冲锋枪已经是在被淘汰的阶段了。所以说七九冲从军用的角度来说就是一把出生既淘汰的武器,但又因为它独特的结构原理,让它在警用领域混出了一片天。这篇堂主就带大家来捋捋七九冲的故事。


首先回顾下咱们冲锋枪的历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民国的各路军阀倒是尝试过诸如MP18花机关,晋造汤姆逊之类的山寨品,但总的来说冲锋枪还是处于不知道该怎么用,也没有相应的指导战术这个水平。新中国成立之后,沈阳兵工厂尝试了仿制苏联PPSh-41冲锋枪,在朝鲜战争时期它也以51式冲锋枪的名头生产并在抗美援朝时期装备给志愿军。再然后是仿PPS-43的54式冲锋枪。到了1956年,解放军的基层班组已经全面换装56式枪族,冲锋枪也从54冲变成了以AK47为基础的56式冲锋枪。

说个题外话,很多人会说56冲明显是个突击步枪,为啥非得起名为冲锋枪。这里堂主得多提一句,就56式枪族列装时,步兵班是一支56式班用机枪、1-2支56式冲锋枪,其余战士持56式半自动步枪。因此咱们从现代角度去看56冲是突击步枪,但当时它取代的是54式冲锋枪的位置。


但不管是56冲还是早先的54冲,体积重量都过大,不适合特种作战。因此在1965年,要求立项研发一款轻便的丛林冲锋枪,而后总参又要求冲锋枪能够装备给通信、炮兵等自卫使用,同时又应当满足于侦查、空降等特战部队,且公安部门也需要一款相对轻便、尺寸紧凑的冲锋枪。走紧凑轻便的这个思路是对的,毕竟二战结束后,各国的冲锋枪走都是这类玩法,比方Uzi、斯特林、Vz61、MPK、Mpi69等等。


图:Uzi、Mac10、Vz61,当年非常流行的经凑型冲锋枪

但79在立项时正值文革时期,大环境是复杂的,尤其在当年这个研究院-工厂-使用单位“三结合”的背景下立项的目的和效用要求就很混乱。


堂主一直试图想搞清楚一个问题,既然79当年立项之初是一款轻便易携的冲锋枪,那么结合当时背景也应该是研发一款类似Uzi这类采用包络式自由枪机原理的武器。但为什么最终79为什么采用了当时普遍用于步枪的导气式原理和转栓式闭锁呢?


个人猜测的话是因为当时79指标定的太高,比方说要求枪重在1.8公斤左右,威力和射击精度上还得类似54式冲锋枪(使用7.62x25mm弹)。然而当时精度比较优秀的冲锋枪都得3公斤以上,1公斤多的轻型冲锋枪就只有Vz.61蝎式,而蝎式打的是威力很弱的.32ACP弹,而且单发和连发精度都很差。所以79为了减重,采用了导气+转栓结构,这种设计可以降低枪机的重量,机匣也可以冲压的尽可能薄。

图:主流的一众手枪弹,从左往右依次为.22LR、.32ACP、7.62x25mm、.380ACP、9x18mm、9x19mm、.38SP、.40S&W、.45ACP, 54冲所使用的的7.62x25mm弹属于高初速、高动能、高穿透的一种。


79式的研发是创下了新中国枪械史上三个记录的,既研发时间最长、参加研发的人员最多、送靶场测试次数最多。而这三个最关键的就是研发时间长,毕竟79这种结构就当时而言是全世界头一遭,所以没有技术可以参考。而研发时间一长,往来接手的人员也就越多,加上特殊的大环境,79式的研发之路可以说走的特别坎坷。


65年立项、66年停止、67年恢复、69年再次叫停,70年重组之后改项目才交到了208所的头上,并以7.62毫米轻型冲锋枪的名义正式研发。但中途依旧是命运多舛,79式轻型冲锋枪主设计师刘质桐在采访时就说过两个事情。


1、1971年,有人曾向208所要过设计图以及两支样枪,当图纸归还时发现有圆规针孔,这表明设计图已被复制抄袭。1971年林彪叛逃坠亡后,查到他们已经在上海成功仿制数百支79原型枪。


2、76年粉碎四人帮后,发现他们也试制了还在襁褓中的79冲锋枪。


这两次事件导致79冲锋枪研发团队被审查,研发的事儿也耽搁了一段时间。


图:上海仿制型的79和正版79,图片来自轻兵器杂志。


从1971年到1978年,79式冲锋枪四次进入国家靶场测试,最终通过验收,并与1979年9月被正式命名为1979式7.62mm轻型冲锋枪。


79式是一款短活塞导气自动原理,转栓式闭锁的冲锋枪,结构在冲锋枪史上非常罕见。到现在为止其他国家也仅有H&K的MP7、SIG的MPX等极少数冲锋枪采用了这种原理。




咱们看下79的闭锁机头,是不是一股AK的味道扑面而来。不过79是短活塞导气,因此在大结构上和AK还是有区别。尤其是开闭锁定型槽是在机心而不是机框上,降低了整个活动部件的高度,让其接近枪管轴线,因此发射时的枪口上跳问题有所改善。(不过由于枪射速过高,而且枪本身也轻,所以后坐力以及上跳情况依旧很严重...)


图:79冲细节照片,来自轻兵器杂志


79的枪托其实是个非常不错的设计,往前折叠时刚好能扣在导气室的前气塞上。但这其实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他的导气室太靠近弹膛了,从这个位置导气的膛压非常高,火药燃气冲击活塞的力也非常大,这也是79射速太高的原因之一。本来吧,把导气式往前挪一下,放到膛压低一点的靠近枪口位置是不错的,不过...这么一来扣枪托的位置就没了...


好了先继续说枪托,就一把2公斤以内的冲锋枪而言,79的折叠枪托非常稳固,支架呈[ ]形,且中间有加强筋。咱们别小看枪托,枪托稳不稳直接决定了枪打不打得准,好比说当年PPSh-41的单发精度远比德国MP40高就是因为PPSh41的木托比MP40的折叠托要稳定的多。


图:Vz.61的铁丝托一看就是个易松动的主,打不准。


图:类似AK的大拨片快慢机,图来自枪炮世界


击发结构和AK的倒是差不多,都是回转式击锤,而且这个大拨片子快慢机也是一脉相承。就是得吐槽一下为啥非得把弹匣释放钮设计在右边...这么轻的枪用右手完全能hold的住,然后用左手换弹匣。还有这薄脆的机匣盖同样是AK那套,重量轻,也便于拆卸清理。


光是从整体结构上来说,79的短活塞导气、转栓闭锁、闭膛待击、稳固的折叠托、有快慢机等特点都非常适合其作为一款优秀的轻型单发武器,而且这个优点到现在依旧非常亮眼,至今警察还装备79也是因为单发精度优秀。但这个我们稍后再说,毕竟这枪本身是出于军用考虑的,所以该吐槽的也得吐槽。


79所采用的的短活塞导气和转栓式闭锁用在步枪上没问题,而用在紧凑型的冲锋枪上问题就来了。毕竟本身冲锋枪空间有限,机匣长度也有限,所以导致了他这个1000发/分以上的离谱射速,自动机快速来回运动带来巨大的冲击和震动,零件的寿命也随之降低。即便在定型投产后这个问题依旧存在。尤其是它的机框部件、击针、机芯、节套等因为这个高射速很容易出问题。


图来自祝玉平论文:影响七九式7.62毫米轻型冲锋枪寿命的原因分析研究


我这图还没截到底,132支样品中光是机框部件出问题的就有31支,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拉机柄断裂问题,要知道79冲的设计寿命是5000发,但一大堆的拉机柄断裂是未达5000发就出问题的。要谈原因复杂的足够写一篇论文(没错,人家就是拿这个写论文)


图:拉机柄顶部断裂图,同样来自上述论文


这问题其实在79研制阶段就有了,主要的锅就是1000发/分高射速带来的高速撞击惯性。之所以设计成尖锐的三角形还是特意为之,这种外小内大,且中央镂空的形状可以减小拉机柄后坐撞击时的转动惯量,然而即便如此这个问题还是没彻底解决。



而且这个尖锐的拉机柄很容易勾破手,已经有不少当兵的或者干公安的吐槽过这个毛病了...


接着我们丢几个案例先,可能大家都听过:


79式冲锋枪装备部队后,参与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战争中有这样一个战例:在我境内有一哨所被越军占领。我军某侦察分队3名侦察员奉命将其拔掉并抓一“舌头”。3名侦察员配备79式冲锋枪和匕首执行任务。一天深夜,他们突然闯入哨所,一名侦察员将室内4名越敌击毙,一名侦察员在室外作弧形扫射,击毙4名越敌并打断一名越敌的双腿,另一名侦察员上前用匕首直逼被打断腿的越敌,将其拖走,抓住了“舌头”。他们用了40秒钟完成任务,我方无一人伤亡。

另一个战例中,我军某侦察分队奉命在我边境某地潜伏,越敌特工队同时也窜至该处埋伏,两军相距约20m,互相均未发现。经过三昼夜的潜伏,我军奉命转移,敌军也得令撤走。几乎在同一时刻,双方都发现了对方。双方指挥人员同时下令射击,但我方的枪稍快一步,敌方顷刻全部毙命。


这两个战例很能说明79式的特点,高射速虽然带来的可靠和寿命的降低,但在近距离驳火时能在单位时间内泼出更多的弹雨打击敌军。就和二战时德军的MG42似的,用“面”去打“点”,也类似于霰弹枪,直接泼出一个弹雨以提高命中率。另一方面,79的重量真的轻,出枪快,在近距离交战中更易占先机。


同样也有个反面战例:


1992年8月31日,云南平远抓捕毒枭马慈林的案件中。公安干警罗杰的79式步枪出现“卡壳”故障,导致随即来掩护的干警高文亮被歹徒子弹击中牺牲。在事后的调查中,发现79并非卡壳而是打空了弹匣,但因为没有空仓挂机提示导致罗杰误以为是卡壳故障。


这个事儿当年闹得很大,公安干警和武警们均对79表示质疑。但话再说回来,空仓挂机这功能AK也没有,MP5也没有...这锅甩到79头上是不合适的。另外208所也是尝试过给79加这功能,但由于79在设计时为了解决圆头蛋的供弹不畅问题特意加高了弹匣供弹口位置,所以空挂没法实现。


在此咱们先做个简单小结。79冲从寿命这块来说确实有点难看,小毛病也很多。但归根结底原因可以总结为,由于率先尝试做一款类似步枪那种导气+转栓原理的冲锋枪,且指标卡的紧,因此在追求轻量化上有点过头,采用了较轻的枪机和较短的后坐行程,所以射速过高。同样是因为追求轻量化,机框机匣等部件尽可能的往薄的做,所以在遇到运动部件的快速动作时就容易出幺蛾子,光是这么一个原因就足够79被吐槽几十年了。


另一方面,打手枪弹的冲锋枪从80年代开始陷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因为当时小口径步枪弹的潮流已经来了,突击步枪越做越轻便,后坐力也小,各类紧凑的无托、短突等小口径自动武器纷纷亮相。好比说AKS-74U,虽然比79是要重一公斤,但整体结构很精凑,关键是人家发射的5.45x39mm小口径步枪弹无论在杀伤、侵彻还是有效射程上都比7.62x25mm手枪弹好太多了。所以在军用领域这块的冲锋枪从80年代就越来越不受待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