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镇雷
分享我的互联网思维与理念,提供纯原创最精华的产品相关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鸡西新闻网  ·  冰雪消融期,这些要注意! ·  23 小时前  
搜猪  ·  生猪现货日报|全国均价14.52元/公斤 ... ·  23 小时前  
中国安全生产网  ·  砰的一声!一次封井作业竟断送8条人命 ·  昨天  
防骗大数据  ·  雄安集团高薪招聘上万人?真相来了→ ·  2 天前  
杭州市邮政管理局  ·  “展行业风采·筑生命防线” 富阳局开展应急救护培训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镇雷

随便聊聊新零售

王镇雷  · 公众号  ·  · 2019-01-02 07:35

正文

2016年10月,在云栖大会上马老板第一次提出“新零售”这个概念,阿里巴巴对此的定义是:即以互联网为依托,多角色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强化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和链接,共同开创价值创造,从而对品牌、商品供应链、流通与全渠道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孵化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线下服务和体验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16年是我工作的第一年,不要脸地说我是跟着“新零售”这个概念一起成长的第一批设计师。但即便是现在,我依然觉得自己对“新零售”的理解非常浅薄,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认知。


以前我认为,重新装修一下门店是新零售,做个人脸识别是新零售,装一块可以玩游戏的互动屏幕也是新零售。事实上,这些可能更适合叫做“噱头”和“PR事件”,都不是新零售的核心。


我认为其实纵然零售的革新方式有千万种,但所要达成的终极目标却逃不出特定的几类。


对用户来说,京东的 slogan “多、快、好、省”四个字已经全面诠释了消费者对零售的 “根本期待” 。此外,如VR/AR、在线试衣、直播购物等,这都算是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升级,虽不一定触及根本利益,但也是一种用户的 “特殊期待”


对商家来说,情况更加简单,他们对零售前台最核心的诉求就是 “流量” ——如果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多、更精准的有效流量,这将直接影响成交。同时,新零售的技术也同样在影响 供应链 方面,进一步提升商家的利润率。


接下来,通过四个零散的小问题,随便聊聊我对新零售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无人店是新零售吗?


去过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园区的同学可能知道,园区里开了一家无人店,主要卖周边礼品。尽管我们都叫它无人店,可它实际上还是会有两三个员工在帮助运作。


比较不一样的点在于:进店之前需要扫码(获取用户身份),结账时可以走无人支付。其他,就没有什么特别的、用户可以显性感知的地方。


这家店我自己去体验过几次,也是诟病比较多。最大的槽点就是入场扫码流程并不方便,你必须安装有淘宝App,然后经过人脸识别等若干步安全验证。


原本简单的走进商店平白无故多了好几个步骤,难免让人在购物前就心生怯意。无人支付环节凭良心讲体验还可以,抱着东西走进一个区域站几秒钟就完成付款,不算太慢。唯一的担心就是算错帐……毕竟整个过程没什么反馈。


我认为至少这家无人店不能算新零售的原因很简单:


1、没有提升消费者的“根本期待”,多/好/省自然不必多说,都没有实现,而最核心快这一步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真的比平时逛店还要慢。至于“特殊期待”,无人支付的过程也并没有带来太突破的消费体验。


2、没有提升商家流量,除了噱头可以在短期造个话题吸引客流以外,并没有实质提升获客能力的方式。同时,想通过减少工作人员以降低成本的目标没有实现(依然要有人做引导),设备采购费用估计也是很高。


综上,我认为这只能算是几种新技术的试验田。


#盒马 = 海鲜大排档?


开始在网站上铺天盖地看到盒马的时候,它就已经被被吹上了天。但当自己实际去体验一次后,我纳闷了好几天:这和一个装修好一些、支持外卖的传统海鲜大排档有什么核心区别?


1、商品丰富。这里会卖一些其他地方比较少见的海鲜,比如帝王蟹、多宝鱼、波士顿龙虾等,而且是活的、可单卖。除此之外,这里还可以买到日常家庭厨房想要的一切食材。所以从货品丰富度上来说,盒马还是比传统海鲜排档和社区超市品类更多。


2、高度规格化。在盒马,很多活鱼和活螃蟹不是捞出来称个重量,而是按个数卖的(有一些例外)。同样蔬菜水果也都是打包好出售,不单称。这反映的是背后货品供应链高度的规格化,统一的选品标准、配送流程和服务,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商品质量,降低采销成本。


3、线下转线上。很多盒马用户都是在实体店里看过、吃过海鲜后,对盒马商品的新鲜度、品质有了信任,进而转去 App 线上购买配送到家。普通海鲜外卖会面临不新鲜、偷工减料的质疑,有了实体店背书会让人放心不少。通过吃海鲜这种低频行为,消费者对品牌建立起来了信任,这会带来更多其他高频消费在更加方便的线上产生。


4、必须用盒马App下单。盒马门店不能使用支付宝,必须使用盒马App结算(服务台可支持现金支付),这带来的不便让很多人非常费解。阿里巴巴曾表态过,中国不缺海鲜卖场,做盒马也不是单单为了开店赚钱,而是去实践一个零售的全流程。未来的零售,可能有自己的实体店、自己的网店、自己的App和支付系统,阿里就是想把这整套体系全部做透,然后对外输出共享。


至于门店活体海鲜陈列、更好的导购信息呈现就不再展开去聊,这些是加分项,但都不是本质差异。


# 听说过“线上专供款”吗?


大家在网上买家电、衣服时常常发现,同样的款式也可能和线下门店有些许差异:可能是款式不同,可能是品质不一,甚至价格也未必谁比谁更低。这在服饰和家电行业特别明显,早些年,他们都不约而同地 不会 把最新、最爆的商品放到线上平台去卖。


16年,我就做过一个项目,叫“商品通”。大概的意思就是把线下门店的新品、好货同步到线上,然后在 App 里告诉消费者这是商场同款,不是所谓的“线上专供款”。这个项目推进起来非常难,即便到现在依然有大量的品牌无法做到线上线下同一批货。


这是为什么?


仔细看一下,会发现线上线下不同货的品牌,大多是一些依赖经销商体系销售的商家。拿家电来说,博世、西门子等在传统零售中,很少通过品牌商直销,而是借助庞大的经销商渠道去做销售。服饰行业也是如此,同样一双阿迪达斯的球鞋,在不同的门店可能就会有不同的价格和细分款式。


在物流速度越来越快的前提下,如果品牌商在网店直接放出最好、最新的产品,价格即便是和线下经销商相同,消费者也会因为便利和平台背书大量网购。再加上电商平台频繁地促销活动,商品价格往往还低于线下门店,这让经销商怎么活?


对于这些品牌商,线上线下导流也变得异常困难,因为品牌商和其他经销门店的分佣体系也十分复杂。简单来说,你去线下门店试穿一双鞋,然后去天猫京东比了一轮价格,最后选择在天猫下单购买,线下门店得不到一分钱好处。


由于经销商的存在,线上线下虽然是同一批货,但却被硬生生割裂了。线上成交对线下无任何意义,经销商进一步活不下去。只有那些直营店为主的品牌,才没有这个问题(如小米之家)。


于是,专供款应运而生。


但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过渡做法,线上线下收割的并不是同一批用户,也并没有给互相带来额外的流量增量。更重要的是,这完全是商家自有体系“缺陷”,却都要消费者来买单。这也是新零售持续在关注的一个核心突破点。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