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題 我寫孫應時:南宋史研究的轉折點
主講人 黃寬重(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長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
主持人 陳惠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時間 2019 年 5 月 23 日(四)14:20-16:20
地點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視聽教室(文學院勤大樓 4 樓)
Ref: http://www.his.ntnu.edu.tw/news/news.php?Sn=1395
黃寬重講座教授
現職:
學歷:
經歷: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所長(2000.10-2003.9)
-
代所長(2000.5-2000.10)
-
副所長(1995.8-2000.5)
-
歷史學組主任(1992.11-1993.9)
-
研究員(1987.8-2009.10)
-
副研究員(1981.8-1987.7)
-
助理研究員(1979.9-1981.7)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1993.9-1995.7)
-
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漢學研究中心主任(2007.9-2008.5)
-
國立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2008.8-2009.7)
-
副校長(2008.8-2009.7)
-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2008.8-2009.7)
-
萬年人文講座教授(2008.8-2009.7)
-
兼任講座教授(2009.8-2011.7)
評鑑經歷:
-
私立東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自辦外部評鑑訪平委員(104學年)(2015.11.25)
-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自評評鑑委員(2015.10.21-22)
-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通識教育諮詢委員(2015.8.1-2016.7.31)
-
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發展諮詢委員(2015.8.1-2016.7.31)
-
國立陽明大學通識教育自辦外部評鑑之評鑑委員(2015.2.1-2017.1.31)
-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TMAC評鑑預評委員(2014.9.25)
-
國立中興大學校務諮詢委員(人文社會、管理領域)(2007.3.1-2008.7.31、2011.8.1-2012.7.31、2013.8.1-2015.7.31)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大學校院系所評鑑委員(2006.10-)、
-
「歷史學門」規劃委員(2006.2.1-2007.12.31)、
-
「歷史學門」召集委員(2008.1.1-2010.12.31)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所評鑒委員(89學年度)、自我評鑑委員會委員兼召集人(98學年度)
眷戀南宋
——
我的學史生涯:
人生有一半的時間,在探討半個積弱不振的朝代,無疑需要耐心且懷抱樂趣。
從1971年修習孫克寬老師的宋遼金史課程,對南宋史發生興趣,迄今已四十四年。由於晚宋幾無編年史籍,當時只得先從文集中搜尋零碎片段的史料。不料,從中發現各版本間的內容差異,引我進一步比對、探討版本問題,寫成諸篇評價四庫全書本優劣的論文;後細讀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更讓我對南宋歷史有較完整的認識。
過去,我曾因韓國朋友引介而研究宋代中韓關係,前後寫成十篇文章,其中以比較南宋與高麗山城抗蒙經驗,尤具意義。地方武力和地方軍,則是我研究中較為突出的議題,分別寫成了湖南飛虎軍、廣東摧鋒軍、福建左翼軍、兩淮山水寨、鎮撫使等文章。又因參與陶晉生老師「中國近世社會之構成」研究計劃,而著手探討宋代四明和鄱陽湖畔若干中型士人家族,進而聯繫起宋代家族與當地社會間的關係,開展出家族興衰之外的討論主軸。
此後,我嘗試結合地方武力、家族研究,並加以擴大,形成二個新的議題。其一,是宋代基層社會。透過對地方武力與家族的研究,我觀察到縣衙是政治力與社會力的交會點,於是從基層武力—土兵、弓手—入手,並藉由士人、富豪在地方社會的角色、與官府的互動,來反映基層社會的權力結構、政治運作、社會關係與文化認同等現象。
其二,是「嘉定現象」。宋寧宗嘉定時期,不論在中國或南宋歷史上都被視為平淡無奇的歲月,不曾吸引研究者關注。然而,在檢討南宋四明家族時,我卻發現這個時期經濟繁榮,社會文化、思想活動蓬勃,士人熱衷於博物、醫療、理學,對仕途、政治參與的觀念有所轉變,頗能反應時代特質。
凡此種種,對向來重視政治、軍事的我,都有極大的吸引力,鼓動著我想深入探討這些所知無多卻具開展性的議題。
我對南宋幾個低官士人,在致力學宦與推動社會救濟所建立的人際關係,有高度興趣,目前正選擇孫應時與劉宰進行個案研究。此外,由於結合年輕學者,對士人在十三至十四世紀的人際關係與文化活動進行跨斷代、跨領域的合作研究,也開啟對南宋到元初的政治文化,進一步探討的機緣。
在教學方面,我希望學生能在專業之外,對人文學有更多的認識;為使學生兼具素養與學養,我開設的「統一與分裂:歷史現象的分析」、「中國政治與社會發展史」、「科舉考試與中國文化」、「士人與中國文化」等課程,都重視課程內涵具學術承載度。希望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能得英才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