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国制造企业到美国及海外建厂投资,长期关注中国企业发展的《胡润百富》董事长胡润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应从不同层面看待,中国制造企业在海外有很多客户,理应通过海外建厂去满足客人,“美国本来就是汽车大国,这方面我觉得比较正常”。
不过,即使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以“曹德旺们”为首的中国制造出走海外,背后难免有许多“成本账”的考虑。
视频中,曹德旺对中美制造业的成本比较非常具体,不仅涉及税收和劳动力成本,还涉及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等。按照曹德旺的说法,目前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仍比中国高,蓝领(工资成本)是中国的8倍,白领是中国的两倍多,但美国的优势也非常明显,比如“土地基本不要钱”,“电价是中国的一半”,“天然气只有中国的1/5”,税收方面,曹德旺说“中国制造业综合税负比美国高35%”—这样算下来,在美国设厂比在中国还能“多赚百分之十几”。
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正在丧失。波士顿咨询公司201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当时在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国高5%;全球出口量排名前25位的经济体,以美国为基准(100),中国的制造成本指数是96。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在中国则需要0.96美元。
曹德旺所谈中美制造成本问题,还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劳动力成本上升并不是导致企业向外迁移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 他谈到,国内目前人工成本比四年前一下子涨了3倍,尽管这样,人工成本相较美国仍有一定优势,特别是蓝领工人,中国比美国便宜8倍。
曹德旺说的都是大实话。根据福耀玻璃美国工厂投产后发布的2016年三季度财报可以看到,在2016年前九个月中,福耀母公司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大涨38.93%,增加584,690,024元至2,086,554,640元人民币,占总成本的23.15%。福耀对此的解释是,由于美国工厂进入投产阶段,所以导致薪酬支出大幅度增加。
而浙江省原省长、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吕祖善在《中国人大》杂志(2016年第15期)发表了一篇《降成本:不要老盯着工人工资》的文章,来谈中国企业面临的成本过高问题。“有一段时间,媒体把企业的成本增加归结于工人工资增长过快,这种说法是不完整的。……企业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我国的广义税收仍然过高,综合税收的负担率网上披露是37%。
不光是税,再加上费,这样的综合税负是很高的,此外还有能源的成本。综合成本过高,绝大部分是政府行为造成的。所以,把这些成本降下来,必须依靠政府的行为。”
在曹德旺进军俄罗斯市场的2011年,中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方案,中国政府希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赋税。
“营改增”后,增值税成为对企业征收的主要税种,但很多企业都表示税负痛感明显。12月14-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推动企业眼睛向内降本增效。
曹德旺出生于1946年,汽车“配件大王”鲁冠球、“卖水”首富宗庆后则出生于1945年。这批中国制造业商人登上历史舞台,从改革开放后开始,他们致力于解决中国物质匮乏的问题,踏出了中国实业制造的初级阶段。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印有“Made In China”字样的商品大量出口海外,成就了中国制造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然而,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中国制造业进入高成本时代之后,大多无法收取品牌和技术溢价,企业利润越来越薄。
经过多轮经济浪潮的洗涤沉淀,很多制造界大佬纷纷转型房地产以及金融等行业,认为“低级产业”已经过时,理应被“高级产业”所替代,并片面地将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理解为“低级产业”。
“辛辛苦苦一辈子,不如在资本市场讲个小故事。”有人如此概括。
但曹德旺选择坚守实业,他甚至并不愿意别人称呼他为老板。“现在还怎么称得上老板啦!我以前拉过板车,当过炊事员,生存不定。”曹德旺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忆年轻时走过的艰辛道路,这位闽商身上,有这一商帮独有的敢冒风险、顺势而为的特质。
曹德旺自幼家贫,1976年开始在福清市高山镇异型玻璃厂当采购员,1983年承包了这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并将目标瞄准中国规模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队伍,将主业转向在汽车企业中受人欢迎的玻璃窗和挡风玻璃。
曹德旺没上过几年学,经商的门道和现代企业管理都是在摸爬滚打中学来的,他觉得这一行业的生产成本可以一降再降。于是,福耀不断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汽车玻璃的成本从不足200元降到50元,零售价也一降再降。
很快,国内大批企业蜂拥而至,市场进入恶性竞争阶段。1993年,福耀开始痛苦转型,主攻配套市场,成为一汽捷达、二汽雪铁龙、北京切诺基等84家汽车制造厂的汽车玻璃配套商,拥有国内4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曹德旺及其团队是从底层经营一步步做起来的,如何跳出乡镇企业的思维局限,建立起一套现代化企业管理流程和先进体制,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也是在1993年,福耀在上交所IPO上市,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我请人来监督我,作为福耀玻璃的大股东,我的这一做法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早期可谓开了先河”。
“他们讲他们的,我们做我们的,不影响整个战略发展的安排,你要采访,可以跑到福耀,我们正在做国家‘工业4.0’,开展一年多了。”采访最后,曹德旺向时代周报记者袒露了自己对福耀的未来规划。
福耀目前拥有遍布全球的工厂和生产基地,“成本可以直降下来,当年就可以体现出效益,降百分之七八下来,它可以降低库存,还可以纠正中间的废品,查出原因。”这是曹德旺想要达到的效果。“降本增效”“提质增效”也是中国制造企业追求的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