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金三银四”招聘季,很多职场人士都将换工作提上了日程。对于当代“打工人”来说,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因此大部分人难免会面临纠结和犹豫。近日,关于“去大公司打杂好,还是去小公司磨炼好”的讨论在网络上广受关注。而在大公司中,所谓的“互联网大厂”更一直是大家话题的热点。一边是诱人的高薪,一边是频出的“996 ICU”“35岁魔咒”“拿命换钱”等负面消息,这让很多准备给互联网行业投简历的人犹豫不决。
究竟是选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要不要去“互联网大厂”?“打工人”应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本期的“加油,职场人”系列,就让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助理教授郑雪为你一一解析这些问题。
去大公司打拼还是去小公司打磨,和去好学校的一般专业还是去一般学校的好专业一样,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那么,它们各自都有哪些优劣呢?
|
|
|
|
① 员工福利好,工作稳定,资源丰富
② 在大公司的工作经验可为个人履历添彩
③ 可以学习先进、标准的管理经验
④ 便于积累人脉
⑤ 员工是标准件,学到的技能和经验像钞票一样可以在大公司间流通
|
① 公司很大,很多时候员工像一颗螺丝钉,工作比较单调
② 缺乏
个性化
,
个
人能
力
难以凸显
③ 需要熬资历才有机会升职
④ 人员众多,结构相对复杂,决策效率低
|
|
① 工作相对自由,易于进行颠覆式创新
② 员工更灵活,决策更高效
③ 工作的目的更明确
④ 容易凸显个人能力,职能划分较宽松,员工有更多自主权来重塑个人工作 ,有更多自我发挥、自由安排工作内容和形式的空间
|
① 工作不稳定,资源不足
② 管理的随意性强
③ 福利待遇相对较差
④ 在小公司的工作经验无法为履历添彩
|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人对大公司有一个刻板印象,认为公司大,薪酬相应也更高。2017年发表在《组织科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这其实是个迷思,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的薪酬差距正在缩小,尤其是那些中低收入的雇员。
所以在考虑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时候,薪酬不应该是唯一的参考标准。
去大公司的小团队
究竟该选择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这不能一概而论。首先,要取决于你的职业阶段和工作内容。我建议,应届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可优先考虑大公司。但
如果一定要去小公司,应从事有技术含量的专业性工作,而不是行政或者管理类的工作。
这是因为在职场中,拥有独特性价值(unique value)尤为重要,无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工作,职场人都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让自己在某个岗位上变得不可替代。
以“微信之父”张小龙为例,张小龙毕业前和同学一起到广州找工作,遇到了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移动通信局,另一个是目标思维软件公司。他选择了后者——一家小公司,因为这家小公司要进行面向特定对象的数据库系统的研究开发,而这正是张小龙的技术强项。
此外,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你是否考虑了自己所在的团队或是部门的规模大小?团队研究发现,团队越大,越容易产生协同困难,导致领导和下属关系不佳、矛盾增加等问题。所以对求职者来说,
如果去大公司,也尽量去其小一点的部门或者团队
,这样就既能享受到大公司的资源等优势,又能享受到小团队的“磨炼”。
要钱还是要“命”
在大公司中,有一类大公司格外受大家的关注,就是所谓的“互联网大厂”。不论是新人求职还是老人跳槽,大家的目光始终绕不开互联网公司。一边是诱人的高薪,一边是频出的负面新闻,“996 ICU”“35岁魔咒”“计时如厕”“拿命换钱”这些词,让很多准备给互联网行业投简历的人犹豫不决。
其实,要钱还是要“命”,是每个人、每个行业普遍存在的一个困境。管理学经典的需求理论为求职者们提供了答案。在找工作或者选择工作机会的时候,我建议每个人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到底为什么要工作?”
这个Why就是管理学者定义的动机。人类的行为动机可以归为两类:外在动机(钱、地位等)和内在动机(自由、归属感、意义感)。每个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也是动态变化的。但是总体来说,管理学研究表明,仅仅有外在激励,长远来看,人们的幸福感和绩效反而会降低;只有将外在激励和内在的意义感相结合,人们的幸福感和绩效才会持久。
求职者在选择工作的时候,需要精确地找到自己的内在和外在需求,然后再寻求与这些需求相匹配的工作,才会心甘情愿地 “996”或者安心地享受佛系的工作。
而作为公司,为了吸引人才,我也建议应该将内在和外在的激励相结合,而不是只盯着金钱的激励作用。公司一定要想办法创造一种与员工自己相关的目的,他们为什么要每天早出晚归,为公司卖命工作?除了钱以外,这份工作对他们自身的价值有什么提升?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强调员工的“意义感”,公司不止要对自己的股东、股民负责,更要对自己的员工负责。
国际劳工组织曾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decent work(体面劳动)。一份工作是否可以归类于体面劳动,有五个标准:
|
安全的人身和人际工作条件(比如没有身体、精神或情感伤害);
|
|
|
|
|
|
|
|
|
如果想要留住人才,并且让他们持续保持高满意度、高绩效和对组织的忠诚度,公司应该尽力维持工作的“体面性”。
此外,从组织行为的角度来说,企业一定要定期进行员工满意度的调查,从而对工作和激励条件进行及时的调整。
如何聪明地跳槽?
工作中一个最大的红灯信号就是职业倦怠(burnout),也就是员工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情绪耗竭的状态。职场人一旦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症状,要通过如下四点进行诊断:
|
现有工作是否能让你展现出最佳水平?通常,疲于应付复杂的人事关系,过多的工作任务,而同时主管的支持力度不够,会限制个人的绩效表现。
|
|
|
|
你在这个企业的未来看起来如何?考虑一下,你是否希望自己的未来看起来像你的老板或者资深同事那样?
|
|
|
如果上述四点的答案都是“NO”,那么,你是时候考虑离开现有的工作了。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人认为跳槽一定会带来加薪和升职,但真的是这样吗?一项基于中国雇员的研究表示,跳槽确实会带来薪酬的增长,但是频繁跳槽,工资的增长最终会陷入一个停滞期。另外,一项基于欧洲55岁的CEO的研究表明,平均来说,他们花了23年成为CEO,而频繁跳槽的人花了约26年才成为CEO。也就是说,跳槽并不总是带来加薪和升职。所以“打工人”不能仅仅因为钱和地位而跳槽,而是要基于自我的发展需求。
在职场中如何聪明地跳槽?我建议大家记住两个数字,1和4。“1”是指在一家公司至少呆满1年,这样你会有足够的时间了解和掌握新的技能,也不会给新雇主带来“留不住”的负面印象。“4”是指不要短期内频繁跳槽超过4家公司,研究表明,超过4家公司后,工资的增长会陷入一个停滞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