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创伙伴
180000+名创业和投资伙伴们聚集的圈子。创投找伙伴,就找创伙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独角兽智库  ·  AI推理芯片ASIC梳理 ·  2 天前  
我是腾腾爸  ·  寻找好企业,太难了! ·  昨天  
独角兽智库  ·  推理算力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创伙伴

80后韩国CEO在京六年:创业就像不断被人打脸

创伙伴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1-19 23:59

正文


创业就像有人在不断给你打脸,

这里出问题,啪!

那里出问题,啪!

每天都是这样,

一直在被打。


本文授权转载自微信公号: i黑马

ID: iheima, 作者: 郑玹宇

采访&整理: 吴丹

口述 | 郑玹宇(tataUFO创始人)


郑玹宇的汉语说得很溜,“很苦逼的”、“靠谱”、“挂了”这种词汇他也很自然地说了出来。但拿掉韩国人的标签,他所做的事和中国的80后创业者并无二致: 做社交软件,租房子创业,自己去学校发传单做推广,在北京拿融资。


他深知90后一代和80后已经太不一样。 80后“想去的公司都很像,想娶的老婆也很像。”但90后,一群不认识的人也可以玩一个小时三国杀。 他觉得年轻人需要一个更好玩儿的纯社交平台。“我觉得微信的心思不在社交这里。”


少年郑玹宇在韩国写代码做网站,服兵役在印尼当老外,思考人生,最终在创业浪潮翻滚下的中国北京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回老家给老爸诉苦的时候被教育“什么时候创业都不容易。”


从他的角度看创业,到底是怎么一件事?日前,郑玹宇接受i黑马采访,讲述了他的创业人生。



初中开公司写代码,服兵役在印尼思考人生



我对计算机非常有兴趣。七八岁的时候,连ABC都不知道,就开始写代码。四五年级开始,一个月拨号上网的电话费都有近30万韩币,等于现在2000块人民币吧。那时我爸妈都在工作,给我家里打电话都打不通。我没法控制,没法断掉(网络)。


在韩国,学习的压力比中国更大,但幸运的是,父母给了我很大空间。


我爸是开公司的,传统贸易。他是50后,韩国战后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得特别快,我父亲的看法就是,做什么都能挣钱。所以,他觉得自己事业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能力很强,(而是)运气很好。90年代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跟不上了,就会承认。他跟我说,得学会自己找机会,找生活方式。


我初中时开过公司。爸爸还借钱给我,要我写商业计划书。两三天,我写了40多页。当时14岁就开公司了,对接的都是三四十岁的客户,天天签合同,很好玩。


公司开了3年,那个时机很好,ADSL刚刚在韩国普及,做网站的需求很大,我们就干这个。几个合伙人都在不同的城市,客户在首尔,我每周六12点半下课后,坐1点半的飞机去首尔,周末再坐末班飞机回家,这样的生活过了两三年。三年之后“合伙人”要高考了,再加上工作一直是重复的,在我读高二的时候,我们就把公司卖了。


韩国其实是非常保守的国家,儒家观念比较强。 一般来说,孩子都会听父母的话,父母有很强的话语权。 但我父母比较开放,尊重我的选择,来中国留学和创业。


以前还跟爸爸学过日语,但因为里面有太多汉字,太难学,就放弃了。初中时爷爷还要我去他那儿学《中庸》、《大学》。当时特别不喜欢,太难。没想到现在来中国了。


2006年我第一次来北京,上了两年大学后去服兵役。因为会写代码,我就申请了外交部的一个项目,去印尼做网络技术方面的工作。2008年去了印尼,在政府工作,(那个经历)非常苦逼的。


我的压力不是来自语言,后来我也学会了印尼语。压力是,我是唯一的外国人,那个机构里有700多个人,就我一个外国人。我干什么他们都会看着我,上厕所都有人看。90%以上的员工是穆斯林,每年有个不吃饭的节日,除了我一人,其他人差不多整天不吃饭不喝水,餐厅也关了。我只好偷偷在桌子底下喝水。



到女生宿舍门口发传单


2011年,我离开印尼,第二次回到了中国,继续上大三。对我来说最大的冲击是,新同学们的变化很明显。 2008年以前全是80后,回来就是90后了——不管是审美方式还是生活方式,他们非常不一样。 80后相对比较无聊,更像他们父母年代的人,踏实、认真学习、天天往上走—— 不知道往哪走,就是往上走。想去的公司都很像,想娶的老婆也很像。


现在这群孩子,整体放松了很多。很多90后说Gap Year很酷;80后觉得喝酒有点犯罪,一个学期只喝一两次,现在到了周末,五道口全是大学生,一起吃饭,一起玩儿。越来越像外国年轻人群体。


这也比之前健康了很多,(因为)年轻的时候你如果不释放,老了是会爆发的。年轻人如果“靠谱”,是有问题的。(如果)20多岁的人想的和40多岁的想的一样,社会是没有发展的。


当时媒体在批评90后,但我看到的是非常健康的一代人。


而当年龄断层很大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机会。


在北大读书时,没什么跨校交流的平台。人人网已经没什么人用了。于是我们基于北大清华人大的学生群体,做了一个学生交流的网站。后来做着做着还不错。


我第一天推广时只发软文,在BBS上做了个500份的问卷调查,关于初恋的。我们把那些刺激的点拿出来,什么清华理工男的初恋比北大文科男晚一岁半,女生初恋比男生普遍早两年等等,整理完就拿出来了一个报告。 北大清华学生就看这种东西,非常俗的不看。那天就来了150个种子用户,很开心。


当时有四五个同学和我一起做,我们没课的时候包里就带着传单,去发,还被保安抓过好多次。


为什么选择在中国创业呢?当时我判断韩国市场规模有限,而通讯的发展会让亚洲国家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亚洲会主导经济,而中国有这个机会。给我带来的变化开始时会有,比如我在韩国时人家也不会觉得我多好玩,但当外国人就很好玩。 我如果是个长沙人,你们也不会对我感兴趣的吧。


2013年7月,我毕业了,就和另外一个合伙人正式开始创业,两个人,没别人。那时候还是做网站,创业地点是在北大附近的文津酒店,租了个办公室,一个月8000块房租。装修刷墙还是我们自己刷的,后来又有了6、7个员工。中间拿投资还“挂”了两次。因为Termsheet签了两个,忽然有一个说不投了,拒绝的那个也没法找回是吧,就挂了。


第二年过年的时候就想,这个事还搞不搞呢。 对我个人来说,花了也有十几万人民币,还得发工资呢。我自己是没工资的,生活费是负的。


后来找到了阿米巴。 2014年3月份拿到了阿米巴的天使投资。 几个月之后, 光速资本投了我们A轮。 当时整体市场环境比较好,VC也愿意投钱。当时投资人的看法是,人人网不行了,肯定会出现新机会。


创业初期的推广方式是,我们自己跑到学校里发传单。我们地推的效率挺高的,发100个传单,3个当天注册。我们不要男生用户,有女生,男生肯定来。


当时我们就在女生宿舍门口站着,发传单,出去的人不发,进去的发。说“同学你好”—— 一定要说同学,比较客气,看着她的脸给,这样她一定很难拒绝。 她进去了,即使扔掉传单也是在宿舍扔,她自己没兴趣,也会跟室友说,你注册这个吧。如果把传单发给出宿舍的同学,保安很快会找到我们的。


后来在人人网上面做了一个小APP,看你未来的对象是怎样,很low的(推广),但点击排名很高。



“一群不认识的人也可以玩一个小时狼人杀”



做社交平台的出发点是,想解决周围同学们的交流问题。


80后工作两三年后会结婚,开始买房买车。结婚,生孩子,一个个像任务一样完成,生活方式基本锁定了。


但现在90后会出去玩,多认识朋友,不结婚的状态是很长的。现在在韩国,基本上是三十二三岁才结婚。


以前社交更多强调目的性,现在相对比较自由,吃饭也可以认识陌生人,一群不认识的人也可以玩一个小时“狼人杀” 。以 前的中国是,不能相信陌生人,因为骗子太多,国产也是个贬义词,但现在是比较好的,小米,oppo,90后对国产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这和社会全方位的信赖程度是有关的。


我个人认为,18岁和32岁是比较重要的点。18岁离开父母,32岁是结婚,个体又变成家庭。这之间的人群差不多有3个亿,这是我的市场空间。用户上限我认为是结婚年龄。


因为结婚之后的社交变化非常大,大部分时间会花在家庭上。熟悉的朋友会碰面,但不会再拓展能一起喝酒的朋友了,社交需求少了,会维持老朋友的关系。 如果四五十岁还一直在交新朋友,他一定是干销售的。


在距离上,我们只考虑是不是同城。北京下雪了,广州特别热,两人能聊什么?


之所以早期用户来自985、211学校,当时的出发点是,社交,不是把各种各样的人都放在一个房间里,就能有交流的。 社交是需要场景的,有话题聊的。背景比较相似,更容易交朋友。 先得有合适的群体在。拿Club的经营举例,一般就是女生八九点免费,后面才有男生会进来。当然现在我们不局限在大学了,只要是年轻人,都可以。


我个人认为,微信朋友圈会慢慢拆分,角色会变得不一样。感觉现在朋友圈很多都是转发。 发一个东西也要考虑给谁看,年轻的女生会分组发,不会用的压根就不发了。点赞很大程度是面子,需要跟大家搞好关系,天天帮忙点赞。


腾讯是非常牛的公司,微信作为工具和平台也是很棒的。但前几天张小龙发表演讲,他没说社交,一直说“工具”、“平台”。 对微信来说,越来越强调现实的功能了。 以前是为了看信息,现在是支付。我个人觉得他们的心思不在(社交)这里。


腾讯几个月前也出了一个校园社交的产品。他们做这个应该是想覆盖QQ、微信覆盖不到的地方。如果说腾讯想来抢地盘,做为创业者肯定是很紧张的,不紧张是骗人。如果他们送Q币吸引用户的话,其实(我们)还挺羡慕的……但对产品本身影响大不大,不好说。这是要花时间的事,不是花钱(能解决的)。每个人给100块,注册一个,是可行的,让他们继续用,是不可行的。


我们只关注两个点。一个是社交,一个是年轻群体。


2017年会尝试商业,去年其实也有尝试,先看广告怎样可以不像广告。我希望我们的广告有内容,集中到一个用户群体。Instagram,Snapchat单价很贵,但效果好。去年和动漫、电视剧有过合作。用户先得喜欢,才会有下一步的行为。


我个人认为,人人网并没有集中搞社交,优秀的产品经理都在游戏那儿,一直在做游戏,而资源是有限的,游戏会做好,但社交的关系慢慢就没有了,之后游戏也没法玩。游戏不是社交的重点。我会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情。



创业就是有人不断打你脸



在印尼的时候,经常停电,没有网络。我那个时候开始想,人为什么存在——这种问题一般初中生会想,但我那时忙着玩电脑。到印尼就是面壁的状态了,晚上也没人,只能躺着想事情。


曾经也想过去美国念商学院,但发现我不喜欢学习,去的话纯粹是为了爸妈的面子,“我儿子在哈佛”这种。钱,没太担心过。这个(创业)搞砸了,还可以去找工作。


我的能量不是来自外界的夸奖或批评。 做社交也不能随便乱走,如果迷路了,就要停下来,看看再往哪儿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