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FT中文网
FT中文网是英国《金融时报》集团旗下唯一的中文商业财经网站,旨在为中国商业菁英和决策者们提供每日不可或缺的商业财经新闻、深度分析以及评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澄财经  ·  追觅,悄悄“捡起”机器人? ·  2 天前  
青澄财经  ·  追觅,悄悄“捡起”机器人? ·  2 天前  
安徽市场监管  ·  我国服务贸易规模首次超过万亿美元 ·  3 天前  
安徽市场监管  ·  我国服务贸易规模首次超过万亿美元 ·  3 天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23岁青年带队卖金锭,河南矿企进账百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FT中文网

取消800美元商品关税豁免,美线跨境电商何去何从?

FT中文网  · 公众号  · 商业  · 2025-02-07 18:22

正文


美国海关并没有准备好征税,海关被迫在事实上放弃了对小包征税的做法,选择暂时采用既有的放行模式。


文丨Jason Li

特朗普新政落地了,而且是非常急急忙忙地落地。伴随落地而来的最大的新闻,就是美国邮政(USPS)和DHL等速递公司先是急急忙忙选择暂停接收从中国前往美国的包裹,然后在12个小时之后又急急忙忙说恢复接收中国包裹,着实折腾得市场一片大乱,坊间各种传闻甚嚣尘上。

我们先从USPS美国邮政等速递公司拒绝收货说起。商品运输的每一个环节相当于一个仓库:如果进仓库的速度比出仓库的速度慢,仓库就会一直是空的;如果反过来,仓库就会逐渐堆满货物,最后“爆仓”。

现在速递公司面临的情况就是如此。和其它国家的快递公司一样,这些公司在美国各大机场也有处理仓库。对小包不收税的时候,小包简单登记一下信息就能清关出库,出库速度和进库速度大体相等,是不会爆仓的;但是如今特朗普新政要收税了,那收税就要登记、收款、对账,在没有配套的规则依据,没有配套的电脑系统支持的情况下,出库就要手工处理。

这样的话,假如不对入库商品施加限制,那爆仓是迟早的问题——而一旦爆仓,那么世界各地往来美国的包裹甚至信件都会受到影响。因此,美国邮政也好,私营快递公司也罢,出于避免爆仓的目的,必须先行停收包裹。

这种简单粗暴的限制反映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此次行政令是完全没有执行细则,事实上难以执行的行政令。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特朗普的原话是对“原产于中国的商品”收取10%的附加关税并暂停适用800美元免税政策,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却选择了暂停清关“来自中国的包裹”。

两相对比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分别。由于物流中转和转口贸易的存在,商品的原产地和包裹的来源地可以并不相关——我可以把一件越南制造的商品在中国贴上中国邮政的邮票寄到美国,这样包裹就来自中国了;也可以把一件中国制造的商品在越南贴上越南邮政的邮票寄到美国,这样包裹就来自越南了。

那么为什么还要执行这样的政策呢?因为识别“来自中国的包裹”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邮局运单条形码一扫描,前两位CN就是中国邮政揽收的,HK就是香港邮政揽收的;私营快递公司也有登记发件人的地址。邮局、快递公司本来就要扫描条形码跟踪包裹,这是一个几乎没有额外成本的做法。

但是,要识别包裹内商品的原产地,这就没那么容易了。海关常见的快速查核手段都是根据商品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针对性的黑名单查核。例如,缉毒犬、缉钞犬、农产品识别犬可以闻到毒品、现金和肉类的气味;爆炸物可以用试纸擦一下外表;藏匿可以用X光和CT机进行扫描。现在有了深度学习和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商品外形大致识别商品申报是否准确(比如申报是牛奶,包裹CT扫描显示里面一滴液体也没有,这显然不行)。这些识别手段都是海关已经在采用的成熟手段,查验并不会增加额外的金钱和时间成本。

但是,与商品品类识别可以通过理化性质进行快速识别不同,原产地识别可是大难题。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整体,不同地方的同一类别的商品,在理化性质上的分别没有大到可以被快速、低成本认出的地步。单以衣服为例,各位读者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在包包面前盯一天,大概率是看不出来中国包包和意大利包包的分别的;把同样样式,只是产地不同的包包的照片送给人工智能大模型,大模型也很难看出来。

这就使得对公务员而言,查核小包商品的原产地是不现实的。美国邮政和快递公司一刀切,以“包裹来源地”取代“商品原产地”进行把控的举动,恰恰反映了特朗普行政命令在执行上的瑕疵:考虑到公务员就那么点人手,哪怕007工作,也不可能检查所有的包裹里的商品,到底是不是来自于中国。因此,这个行政命令不可能被不折不扣地执行,实际执行当中只能出于妥协而打折扣。而有折扣,就意味着有浑水摸鱼的空间。

但我们继续把话说下去。我们需要理解特朗普关税举动的目的。关税作为流通税,目的主要有二:一个是增加政府税源,增加政府收入;另外一个是提高外国商品成本,保护国内产业。

特朗普支持者常说“要恢复到以前美国收入以关税为主的年代”。事实上确实如此。20世纪初,美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关税占到超过九成;如今只占2%不到。中国也是类似的;20世纪初,清政府也好、民国政府也罢,能收到的最大的税项,就是关税。

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事情——任何税收都有成本。在100年前,关税之所以是最大的税源,是因为关税相比国内交易而言收税容易得多,成本低得多。古代老板给员工发工资,买卖支付都是用银子,用现金,怎么查账呢?很难查。所以,古代税收很多是财产税(比如有多少亩地)或者人口税(有几户人)。即使是这样,每年也要官员普查,层层摊派,费时费力。相对而言,关税只要把控少数口岸就可以收了,算是最方便的税项。所以,古代税负有专卖(盐铁),近代有关税,都是通过把握核心商品来收税的,是政府重要的财政来源。

但是如今,在这个无现金支付时代,只要把握住银行,从国内交易收税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所有人的个人所得税都是代扣代缴(无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公对私付款一查就知道要交多少;相对而言,关税要查商品种类,要开包验货,成本大了很多。同时,个税的猫腻也远小于关税——个税一般来看,除非全现金,不然多少能发现蛛丝马迹;但关税税目复杂,极易浑水摸鱼。

单就美国为例,国税局(IRS)负责收取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负责收取关税。两者人手数量相近(都在六七万人左右),但所收税款差了一个数量级(个税占40%左右,关税不到2%)。即使考虑到CBP有一半要执行检验检疫、旅客管制等非税务任务,个税的“人均创收”和关税也是差了一个数量级的。

这个时候再收关税,尤其是打着“国内减税,国外加税”的旗号收关税,本身是不现实的——放弃收征税成本低的税,收取征税成本高的税,这实在是减少收入,增加支出。如果再考虑美国国债利息已经是第一大支出(并且是刚性的),政府岁入的减少直接会影响国债信用评级。

同时,以关税作为政府税源在现在的背景下,显然不现实。中国对美出口商品总值(不含运费),一个月一般在3000亿人民币,400亿美元左右。就算以含运费的价格为基础,收100%的关税,一个月顶天500亿美元。美国政府一个月的岁入,一般是3000亿美元到4000亿美元左右,哪怕收到100%的关税,也就是大概15%;如果只收20%的关税,那就只有4%左右了。再考虑一下贸易额减少一点,国内生产受制于贸易报复带来的出口降低,可能4%都增长不到。假设美国对全世界收100%关税,那就乘以六(中国大概占六分之一),大概可以有90%,收入翻一番;收20%,那就是增长20%左右。冒着和全世界各国闹掰,国内出口低迷以及国内商品价格上涨的风险,一个月多收800亿美元是否明智,实属见仁见智了。

那我们来说说第二个角度。这个角度下,太强或者太弱的国内产业,都没有收税保护的必要:太强的产业,收不收国内产业也没法说再发展到哪里去;太弱的产业,收不收国内产业都发展不起来。只有那些中不溜秋的产业,需要用强关税保护着,要么扶持发展,要么强行续命。我们以汽车行业为例,日本汽车行业发达,整车、零部件进口关税统统为0;美国轿车产业萎靡不振,三大制造商几乎已经不生产轿车,所以轿车关税只有2.5%;但是美国三大车厂还在生产的商用车作为汽车行业的独苗,那就要收上25%的关税了;但是,为了鼓励国内组装,汽车零部件又只收2.5%。同理,中国的汽车整车收15%的关税,但是零件收6%,原因也是出于鼓励国内组装的考虑。

同时,考虑到投资周期,以关税作为激励手段,必须要伴以长周期关税,才能有营商环境的稳定性。否则,刚刚建好厂房,找好工人,开好了,结果关税下去了,那就等于请君入瓮,养肥了杀。但是,特朗普受宪法限制无法连任,四年之后鹿死谁手还得再议,此是其一;同时关税政策反复,墨西哥和加拿大一开谈判,就推迟30天,是其二。这样的税务不确定性,使得在美投资的销量、价格,乃至于收入和利润,都根本不好计算。

同时,美国本土投资者已经老龄化——美联储的统计显示,55岁以上的美国人占社会三成,但是持有73.2%的资产。考虑到老人家的投资偏好保守,产业界的投资能因为关税拉动几成也是个问题。

不过,特朗普显然重心并不在此。政坛有句名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吗?不是,是为了让人民相信自己得到了保护。”这句名言足以说明特朗普的一切行动——无论是改名也好、意图兼并加拿大格陵兰巴拿马也好,还是开打关税战也好,都是为了让美国民众,尤其是他的核心支持者相信“美国依然是强大的”、“特朗普是能让美国强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旦加拿大和墨西哥领导人致电特朗普,特朗普就要暂缓关税实施——面子已经给了,目的已经达到了,“三请三让”的流程已经走完了。

美国的物流业界也深谙这个道理,并且或多或少的在特朗普原本的政令上“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整了一套物极必反的做法。你说要收税,那我就索性关门。一方面,你对中国强硬要收税,我就更加强硬,直接关门、层层加码,领导面子绝对给足;另一方面,直接关门使得小包的关税事实上收不上来,还使得物流和供应链大乱,也是一招隔岸观火、以逸待劳。

12小时急急忙忙的撤销足以说明美国海关并没有准备好征税——海关被迫在事实上放弃了对小包征税的做法,选择暂时采用既有的放行模式。而考虑到小包征税本身的复杂性,这件事情可能并没有那么容易实施。

这么看来,美国的外贸未来只会更加有趣,想必是可以写一本《演义》出来的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责任编辑 闫曼 [email protected]
图片来源 Getty Images

往期精选

为什么香港不能放弃联系汇率制?


全球资讯 早上8:30见

锁定播客 热点即时听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