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了,春运抢票进入白热化。“定闹钟、提前蹲守,结果还是秒没,心累啊”“为了抢张票,我把七大姑八大姨都发动起来了,还是空手而归”……据铁路部门统计,近年来春运车票发售量连年攀升,而困在“抢票难”中的普通旅客依旧是大多数。
其实不是只有火车票难抢,一些歌星演唱会、知名景点旺季门票等同样一票难求。究竟是谁在跟我们一起抢票?
图源|IC PHOTO
一
打开社交平台搜索“黄牛”,就会弹出海量的搜索结果,而且往往“有求必应”。想要预约的景区和博物馆约不上,怎么办?找“黄牛”;想看的演唱会抢不到票,怎么办?找“黄牛”;甚至网络上还有一种声音,铁路12306上抢不到票,能通过“黄牛”或者“抢票软件”买到票……
“黄牛”为何如此之“牛”?
“炒”。
“凤凰传奇”演唱会1380元的内场票被炒到近7000元;刘德华演唱会2580元的门票被炒到68880元;故宫60元一张的旺季门票被炒至1600元。更有甚者,一些免费的热门景区也被“黄牛”炒出了高票价。比如某地博物院,虽然入院免费,但是由于预约参观人数过多,有些
“
黄牛
”
盯上这一块,在一些平台上以一张58元至98元不等的价格出售“单人票”,3人以内的团票甚至“飙”到了994元,足见获利之丰。
“抢”。
有网友发帖讨论,即便自己蹲守再准时、抢票再迅速,仍常常“空手而返”。每次售票平台刚一放票就瞬间被抢光,怀疑是“黄牛”在作祟。比如,三星堆博物馆后台数据显示,有一批账号十分可疑,其中有人1个月之内参观三星堆7000多次,这显然是“黄牛”们“刷票”的结果。他们使用大量的外挂软件、虚假的用户地址等来抢票、囤票。如此一来,想要抢过“黄牛”,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骗”。
对于买不到车票的旅客,不少人参考网上的“购票攻略”,通过“黄牛”或者第三方购票平台“加速包”来抢票。对此,12306官方表示,票源全部在12306系统中,“黄牛”或者第三方平台没有任何票源,成功率无法保证。所谓的使用“加速包”服务可提高抢票成功率,也只不过是营销噱头,实际购票速度不会发生变化。
除此之外,
有些“黄牛”还是假“黄牛”,他们用诈骗手段坑害消费者,
有的会在卖票时,骗消费者在私人平台购买“人工讲解”之类的“假服务”;
有的在骗取钱财之后,就玩起了“消失”;
还有的兜售的是高仿票。
等到消费者反应过来,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又因金额不够立案标准、人生地疏、停留时间有限等原因,只能“哑巴吃黄连”。
图源
|上观新闻
二
一方面,消费者提到“黄牛”就有倒不完的“苦水”;另一方面,“黄牛”俨然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黄牛”为什么能够大割消费者的“韭菜”?不找“黄牛”行不行?
有“供”是因为有“需”。
不论是优质的旅游资源、演艺资源还是紧张的车票、专家号,相对于庞大的需求来说总是有限的,对于消费者来说,有时候求助于“黄牛”实属无奈。如某场演唱会对自己来说有重要意义,或者大老远来到某一景区不想无功而返,因此只能被迫选择“黄牛票”。
有“空子”可钻证明漏洞显而易见。
“黄牛”看似“神通广大”,实则是在钻各种机制、管理的空子。比如,虽然多地景区采用了实名制购票,但是在检票的过程中依然数的是人数,并没有通过核对游客个人信息“对号入场”,这就给“黄牛”提供了招揽倒票的空间。
技术被滥用导致“防不胜防”。
能够将全国各地的门票玩弄于“股掌之间”,“牛”的其实不是“黄牛”,而是技术。一些“黄牛”与科技公司进行“合作”,用抢票软件一秒钟之内就可锁定成百上千的号源。在招揽到真正的游客后,又通过不断退票、抢票的形式轻松牟利。
三
近年来,多地接连破获多起“黄牛”违法案件,事实上,对于“黄牛”的严打从未停止。但是,由于“黄牛”流动性强、隐蔽性高、交易分散,想要破除甄别难、取证难、处罚难的瓶颈,对其根治,需要多方联动、多措并举。
“黄牛”未动,监管“先行”。
无论是明码加价,抑或是暗度陈仓,要斩断“黄牛”背后的灰色链条,需要用好监管这把“利剑”。
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互联网
“
黄牛
”
行为的法律性质及其量刑标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简化查处流程,提高执法效率,以最短时间、最大力度保障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构建由政府、行业协会及各售票平台共同参与的跨平台监管体系,共享“黄牛”黑名单,实施联动封禁。建立健全行业内部管理机制,严厉打击内部人员与“黄牛”里应外合,逐步压缩“黄牛”的生存空间。
平台要经常“大扫除”。
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输入相关信息后随便点一个链接进去,就可能看到有人通过评论区出售门票。在连续打击之下,一些“黄牛”选择藏身平台。对于这种现象,平台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及时识别并给予屏蔽、下架处理,不给违法信息留空间。同时,如果在平台上出现了“黄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平台有义务立即启动对违法信息的监控机制,并与监管部门进行联合整治。
技术升级与优化服务并行,让“黄牛”无用武之地。
以文旅行业为例,在完善实名制的相关验证措施之外,技术升级和创新手段也值得探索。比如,清华大学将参观预约改为“抽签+抢号”,让“黄牛”的提前“备课”派不上用场;故宫博物院通过风控引擎实时甄别“黄牛”,以“毫秒级”速度对预约门票的用户进行风险识别;三星堆博物馆也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及时检测识别出异常的IP地址聚集、账号登录等情况,进行封堵拦截。
治理“黄牛”作为一种社会问题,鼓励社会共治不可或缺。相关部门应广泛开展消费者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于各类“黄牛”行为的认识,引导消费者自觉抵制非法倒卖行为;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民众参与监督,积极举报“黄牛”线索,形成共同抵制“黄牛”的良好氛围,让“黄牛”无处遁形。
从售票放号“源头”,到市场“中端”,再到购买者“终端”,要构建一张疏而不漏的治理大网,逐步根除“黄牛”这一社会顽疾,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环境。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丨主播:黄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