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现场核查就像一场大考,如果考试成绩不佳,企业的IPO之路有可能就此结束。
“如果现场检查被抽中,从公司到项目组都会很紧张,现场检查的震慑力远超一般监管审核工作。常态化的现场检查,对中介机构和发行人都会起到引导规范的作用。”
北京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的人士3月20日向记者表示。
数据也体现了这种震慑力。以2017年上下半年两次现场核查为例,分别有35家和22家被抽中企业,而在现场检查准备和实施期间,就分别有13家和10家企业撤回了IPO申请。
与此同时,2017年以来在审企业被抽中现场检查的比例正在提高。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
2017年全年共有超过65家的企业被证监会抽中进行了现场检查,而2017年全年完成IPO的企业有438家,也就说,检查比例达到了15%以上。
“2018年范围又扩大了,检查比例肯定要高于15%,企业如果还存在侥幸心理,可能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了。”前述沪上地区资深保代认为。
记者还了解到,此次现场检查在准备周期方面也有大幅缩减的迹象。
“此前项目在抽中之后有1-2个月的准备时间,而此次证监会给被抽中企业的时间大幅缩减,可能仅有不到一周的时间来进行准备工作。”前述北京地区投行人士对记者表示。
种种迹象表明,现场检查覆盖度在提升,尺度在收紧。
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场核查也有两面性,一方面是经不住现场核查的压力撤材料,IPO之路中断;而另一面则是顺利通过现场检查为发审会加分。
“2017以来,被抽中的IPO企业,最终上会的通过率机会是百分之百。因为市场也认为,如果通过了现场检查,是过会前的背书,有优势,但是否能承受这样的挑战,企业需要权衡。”前述北京地区投行人士指出。
总体来看,在证监会多管齐下的努力下,IPO堰塞湖的压力已有所缓解。
根据证监会官网发布的信息,截至3月15日,今年已有19家拟IPO公司中止审查,48家公司终止审查,终止审查企业的数量同比创新高。
正常在审企业名单里,上交所排队的企业有195家,深交所中小板和创业板排队的企业分别有61家和132家,沪深交易所处于正常审核进度的企业合计有388家,这也是IPO堰塞湖问题出现后,为数不多排队企业数量低于400家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