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唤醒吧!职场多巴胺》作者:布鲁斯·戴斯利 是推特欧洲区前副总裁
鲁斯·戴斯利发现,互联网时代的新技术非但没有解放我们,反而要求我们“全天候在线”,并让我们面临着随时被机器和人工智能取代的风险。他与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各领域专家共同探讨了让我们更快乐、高效地工作以及提高创造力的方法。
独立办公室要比开放办公室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因为有更少的干扰。
将上午定为深度工作时间,拒绝打扰。
每天工作开始的时候,要“深度工作”。这是指“在完全不受干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下开展的,并因此能最大限度提升你的认知能力的专业活动”。
每周两次“僧侣模式早晨”,捍卫深度工作,能极大的提升注意力。
“意味着无情捍卫工作周里相对封闭独立的工作空间,保护员工免受那些组织生活正常状态中会产生的干扰和打断的影响”。
多数人发现僧侣模式在上午的效果最好,但或许对你来说,下午更管用。
当你进入僧侣模式时,应努力避免一切干扰和被打断。那意味着你需要把你的手机调成静音,并且退出邮箱。
记录下你在“僧侣模式早晨”时取得的成绩。这可能会有助于你说服反对者去试用这个智慧。
假如你发现这个新方法不管用,不妨在一周里换个时间段或工作日再试试。
散步能极大提升创造性思维:事实上,81%的参与者在散步时提出的创造性建议的得分远比他们坐着时提出的平均增加了 60%。他们对此的解释是,在创造性思考时或在此之前进行有氧运动,能有效活跃思维。事实证明,在激发创意方面,散步极有助益,尽管它不是解决复杂的逻辑难题的最佳方式。
克里斯·巴瑞兹布朗主持着一家叫Upping Your Elvis的领导力培训公司,他的公司采取了一项叫作“户外散步”的流程,帮助员工疏通潜意识里的心理障碍。
巴瑞兹布朗的方法是让人们成对出去短时间散个步,通常都不到半小时。散步期间要求其中一人大声讲述他们面临的两难之境。他说人们起初还是比较怀疑的:“我愿意试试,但我没法想象这会有什么好处。”然而,“半小时后他们回来说,‘哇!真是出乎意料!我现在清晰多了’。”巴瑞兹布朗认为这一方法的能量来自我们在“大喊大叫”时通过规整毫无头绪的思想进而获得的全新观点。
提议和同事开个散步会,代替常规会议。
鉴于某些因素,开始预期不要太高。起初的一些尝试,效果可能不太理想,但请坚持下去。
尝试不同长短的散步时间。克里斯·巴瑞兹布朗的“户外散步”时段为 7.5 分钟,已足够驱动我们的发散思维,然后让我们重新坐下,回归专注思考。
戴着耳机深度工作,摘下耳机进入创意时空
1939年,美国广告界大亨詹姆斯·韦伯·扬写了一部人类创造力之路的经典指南:《创意的生成》。
詹姆斯·韦伯·扬生成创意的著名技巧是什么呢?以下是三个简单步骤:
1.收集素材。理想状态下,材料越丰富、越有趣刺激越好。
2.消化材料。韦伯·扬最喜欢的办法是将其填入小索引卡。“接下去需要做的,可以说是用你心灵的触角,去完整地消化和感悟自己收集的那些不同材料。拿起一份材料,通过各种角度和光线加以观察,体会它的意义。抑或将两份材料放在一起,思考它们该如何匹配。”很快你的大脑将疲惫不堪:“你会因拼命想把很多东西拼到一块儿而精疲力竭。”
3.无意识加工。“到了第三步,你本质上绝对无须做任何直接的努力了。把事情完全放下,将脑中的问题尽可能悉数抛开。”韦伯·扬甚至证明了睡觉亦有助于我们生发创意。等你把问题放到一边之后,“把注意力转向能刺激你想象力和情绪的地方”。比如出去散个步,听听音乐,看部电影。
韦伯·扬说,做完那些令人沮丧的准备工作之后,“创意不知不觉便会出现”。
一旦你意识到忙碌不代表一切,那么下一步就是校正事情的紧急程度
在此基础上你得花时间反思,但反思时什么都不要做。片刻的宁静会减少你的压力。此外还会激发你的创造力。
忙碌并不等于高效。从紧急性、重要性和意义三个维度衡量优先级,你才能为当下和将来都做出正确选择。
不工作的时候别去翻看自己的以及别人的日程表中的空档。我们最好的创意常常来自我们静静坐着、任思绪天马行空的时候。
试试开车的时候不听音乐,洗澡的时候不听电台。看看什么样的想法会进入你的脑海中。
给自己一点什么都不做的时间。事后问问自己的感觉。是不是觉得不再那么焦虑和紧张了?
你会发现沉思对自己很有帮助——对有些人而言,它能驱散重重担忧,开创心灵空间。
工作时间越短生产效率越高。
说到每周究竟工作多少小时为最佳,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约翰·彭萨维尔所做的研究值得我们关注,他在 2014年对工作时长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他的数据采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一家军火厂的工人日志。
一方面是因为关于他们员工工作时间的一丝不苟的记录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另一方面是因为彭萨维尔觉得,既然他们运营的是战时一个至关重要的部门,军火厂的工人们定当有坚定的目标让大家加油干。毕竟,没人愿意看到自己的军队打败仗。
他的发现清晰而明确。最理想的每周工作时间至多为 50 小时。他说:“每小时工作时间的边际产量是恒定的,直到累计至那个时间节点(差不多第 50 小时),边际产量便会开始下降。”至第 55 小时或第 56 小时后,工人的疲惫来袭,产出开始明显递减。按照彭萨维尔的数据来看,每周工作 70 小时(每天 10 小时,每周 7 天)的工人们完成的工作量并不比那些每周工作 55 小时的多多少。
周末休息对工作效率也有积极影响。每周工作 48 小时外加周日一天休息比每周工作 56 小时(一周无休)的产出还要高。每周休息一天使得每个工作日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周日一天休息价超所值。
麦克斯威尔开始观察工作时间投入和效率产出之间的对应关系。他不光是观察,还亲自跟踪。他的发现清晰而明确:“他的团队一周工作一旦超过 40 小时,之后每小时的效率都会下降。事实上,效率峰值出现在每周 40 小时以下。”麦克斯威尔因此制定了一项新的措施:晚上、周末和假期不准工作。他开始指导自己的员工减少工作时间但又确保他们能完成更多的工作。他为能让员工按时下班而感到自豪。
2013年《经济学人》杂志上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那些工作时间最短的国家反而拥有最高的工作效率。人均资本投入高的国家(比如德国),其员工的工作效率也越高,这些国家对用较短的轮班时间实现较高工作效率的现象进行奖励,这反过来也保护了员工免受疲劳煎熬。
让每周 40 小时的产出最大化
别再鼓吹过度工作。分时段专注工作同样能让你达成目标,还能给你腾出大块的时间去休闲、思考和创新。
约束自己到点就抛开工作,除非事情非常紧急,不能留待明天。鼓励你的同事也这样做。
将工作按小时进行切分。若有其他额外工作插入,则要问问自己准备将手头哪项工作停掉以便应对。
切记,往好处说,过度工作会稀释精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往坏处说,过度工作将令人精疲力竭、油尽灯枯。
下面是200多期的直播目录,
用来查询以前的直播内容,可以关注视频号:
生活黑客、读书方法
,后在
直播回放
中找到最近半年的直播内容
近期直播过程中,发现大家还是有不少在100天行动践行的问题,在注意力、时间管理上的困惑,因此想收集下大家在这方面的问题。本身在践行100天行动的同学,也可以加上来,聊聊你的感悟或者困惑。
如果感兴趣,可以加我的企业微信,和大家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