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费降级的“高负债中产”会具备什么特征?
《经济学家》曾撰文称,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阶层不再仅仅徘徊在“中档市场”,他们时而向上靠拢,时而向下靠拢,即在某些自认为值得的价钱较高的商品上舍得花大价钱(趋优消费),而在另外一些基本生活品方面的消费则比较理性节俭(趋低消费)。
而这两种消费趋势的结合,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一个“高负债中产
”既“趋低消费”,同时也“趋优消费”
。在房子、教育、医疗方面舍得花钱,但在衣、食、日用等实物消费上却趋低消费。
但趋低消费不代表低价就是万能的,
从理性判断,“性价比”产品是首选,但从感性角度,产品要能代表自己所接受的“生活方式”
,有没有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品牌呢?优衣库应该算一个。
投资人子柳在《小米是一家什么公司?》一文中提到,小米和优衣库两家公司很像,“‘优质低价’正是优衣库的产品理念,想这么做的人很多,
但这两个词是相互矛盾的,真正做到的我只看到优衣库一家。
”想一想确实如此,貌似各收入阶层都能够接受优衣库。
从门店分布看,在四大国际快时尚品牌中,优衣库下沉低线城市的速度是最快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优衣库就是一二线城市消费的底线,三四线城市消费的高线。
从历史看,优衣库崛起于日本“萧条的十年”,
泡沫经济破灭,经济能力变差的日本人开始抠钱过日子,优衣库成了他们的首选
,优衣库的“优质低价”,本质上是一个消费降级。 同期的MUJI也是如此,通过销售“无品牌”的商品,简化产品的包装,降低产品的成本,从而让其拥有了 " 物超所值 " 的价值。
“优质低价”的关键一点在管理上,优衣库的毛利率在50%左右,在业内属中等水平,但少量SKU打爆款、经常调整组织结构、决策权下放、产品全流程管控、中央大数据分析这些优势让非常像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够做到精细化管理,保证品控,控制成本。
但优衣库如何以低价塑造出生活方式的感觉呢?关键还在于对比。就如我们常说的性价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没有一个类似的产品作为比较基础,得出的性价比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锚点。
首先,优衣库作为日本舶来品牌,与本土服饰品牌产生对比,二十世纪初,中国服装企业可以说是不愁卖,靠加盟+订货会模式迅速扩张,这样使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了所有权的割裂,在品控和品牌形象管理上,都比较粗放,
而优衣库在细节上更胜一筹
,与本土品牌产生了对比。
其次,在门店选址和外部形象方面,优衣库学习了Zara。Zara初期开店专门开在大牌的旁边,店面装修和产品一样时尚,优衣库同样用此方法拉高自己的层次,简单的说就是“混圈子”,无印良品也是用同样的方式把自己拉到中产阶层。
最关键之处,是优衣库隐藏在产品设计中的套路。
从产品设计角度,优衣库也有其对标对象:始祖鸟、猛犸象、巴塔哥尼亚这类顶级户外品牌。
优衣库借鉴这些品牌的产品设计,但只要将功能性“降级”到足够城市生活使用的程度,不到真正的户外场景,二者差别并不大。而旅行、户外探险、体育运动,都是很“中产”的标签。
也同样从2015年开始,优衣库成为双十一的女装销冠,由于中日收入水平不用,优衣库在中国是消费降级也是消费升级,却也因此覆盖了多个收入阶层,更多的消费者。
图片来源: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如果比较一下商品零售的同比增速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则会发现,就会发现商品零售的增速,持续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
如果未来中国商品零售的增速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靠拢,国人的消费可能会继续下滑。
假如说,我们的消费降级可能还会持续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什么样的产品在未来能活下来,优衣库应该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