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在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内在要求。甘肃省广电系统从发挥网络技术优势、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创新舆论传播方式、强化人才建设等方面着力,不断推进“四力”有效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发展基础有力夯实。
甘肃加速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甘肃省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为1.7万公里,有线广播电视实际用户数156.5万户,全省有1249座广播电视发射台、93个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点、536家持证机构,以及82家持证网站。全省已建成覆盖了61个县所有乡镇、行政村和大部分自然村的61应急广播平台,在舆论宣传、防灾减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舆论宣传持续深入,荧屏主旋律声量高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黄河国家战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抗震救灾等主题主线宣传,推出了一批主题报道、专题专栏、系列报道,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凝聚奋进力量。大型微纪录片《我和我的新时代》(甘肃篇)在全国卫视频道和国内头部视听网站同步播出,传播效果良好。
精品力作纷呈迭出,价值引领作用持续发挥。
深入实施“新时代精品”工程、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视听中国”播映工程,制定了《“十四五”全省电视剧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支持电视剧发展,制作了一批主题鲜明、内容生动、形式新颖的节目,其中《我心归处》入选国家广电总局“一带一路”10周年重点电视剧项目。《永远的经典——庆祝民族舞剧“丝路花雨”4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分获第26届“星光奖”最佳电视文艺节目、纪录片提名奖。《静静的湿地》荣获首届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共有17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作品获得第十届敦煌文艺奖。
技术赋能公共服务,群众需求进一步满足。
积极推进县级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传输覆盖、内容供给、运维队伍等工作,初步健全完善了基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甘肃省市两级电视频道高清率达到100%。截至2022年底,14个市州86个县区户户通用户549.7万户,设立乡镇服务网点308个、村级业务代办点409个,全省IPTV用户525.69万户。
广播电视特色彰显,治理现代化不断推进。
注重广播电视节目中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的运用,广播电视传播由频率单一向语言多元、频道专业化方向发展,民族语节目日趋丰富,内容涵盖服务类、娱乐类、历史人文类,有力发挥了广播电视舆论引导作用。甘南广播电视台电视藏语综合频道和甘南广播电视台甘南安多藏语频率均采用藏语播出,天祝藏族自治县、舟曲县、迭部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融媒体中心均采用普通话和藏语播出,有效发挥了广播电视舆论传播和引导的作用。
媒体融合纵深推进,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
打造“新甘肃云”省级技术平台,86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5个试点市级融媒体中心实现电视台、党报有效整合。2023年,甘肃广电总台、集团新媒体矩阵短视频播放量累计30亿次。在2024年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中,甘肃运用短视频及时传播地震最新消息,传播力引导力不断提升。
对外传播持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逐步增强。
甘肃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实施向西开放和“走出去”宣传工作。甘肃国际传播中心、省广播电视总台与白俄罗斯记者联盟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临夏砖雕为主题的甘肃本土纪录片《青砖上的乾坤》在东南亚等国家播出,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基础设施建设制约传播力。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农(牧)村地区广播电视设备简陋,部分设备老化,不能适应新时代提升广播电视舆论传播的需求。二是广电资源存在交叉管理。全省县、乡村的广电公共服务设施分别由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县融媒体中心、县级广电网络公司交叉管理运行,不利于资源高效利用。三是技术装备亟待更新。一些基层地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技术装备落后。如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卓尼等地基础设施环节薄弱,受高寒气候影响,设施设备使用寿命率低。
舆论引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舆论引导格局发生变化。随着新媒体快速崛起,一些重要新闻事件都是通过新媒体、自媒体的传播而引发关注,广播电视反而处于“二传手”的位置,舆论影响力下降。二是广播电视内容制作水平参差不齐,结构比较分散,整合难度比较大。三是一些广播电视和视听节目个性特点不够突出,文化趋同和照搬转播不同程度存在。
节目缺乏特色,引导力不够。
地方广播电视节目综艺益智、影视剧占较大比例,新闻资讯节目所占比例不高,节目来源主要以选编、翻译已报道的节目为主,自制节目有限。广播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和制作水平全国靠后,品牌节目微乎其微,一些节目形态老化过时。
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运行机制、薪酬体系、人才引进培养等缺乏灵活性和竞争力,甘肃基层广播电视媒体普遍缺乏专业的全媒体生产、制作与传播人才,一些基层电视台缺乏懂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特别是新型、科技型、复合型高层次文化人才,且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升舆论引导力。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正面宣传,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通过全面准确解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有力的舆论引导,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前瞻性和实效性。同时,利用广电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严格审查与发布新闻信息,夯实舆论主阵地。
创新传播方式,提升传播实效。
运用先进技术创新传播手段,构建全新的舆论引导模式,全面推进全省全媒体传播体系提质增效。发挥新媒体视频直播、短视频等优势,梳理、拆分、编辑大而全的“电视端”内容,将其转化为短小精悍有利于移动传播的内容,同时充分挖掘本地服务化、本土化、可视化的内容。尝试探索AIGC技术,以技术赋能传播手段创新。注重从受众的角度以及群众的语言环境进行舆论引导和新闻报道,掌握话语主动权,抢占舆论主阵地。积极发展以民族语言为主的广播电(视)台及栏目,用群众的视角、感受和语言反映社会,让群众“听得进去,看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