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白
编辑:乔乔
重复发展心理学历史上经典的守恒实验,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守恒能力的发展情况。
两个完全相同的细长玻璃杯,一个更矮更粗的玻璃杯。一瓶果汁。
在两个完全相同的细长玻璃杯中倒入等量的果汁,放在儿童面前,让儿童确认两个杯子中的果汁是一样多的。
在儿童面前将其中一个杯子中的果汁倒到另一个更矮更粗的玻璃杯中,询问儿童:现在两个杯子里的水是不是一样多?为什么?
把十颗巧克力豆整整齐齐地排成两行,询问儿童:两排巧克力豆的数量是不是一样的?
将第二排巧克力豆之间的距离加大,询问儿童:现在两排巧克力豆的数量是不是一样的?为什么?
向儿童提问时小心不要暗示正确答案;孩子答错了也应予以鼓励,一起分享果汁和巧克力豆吧~
怎么样,今天介绍的实验过程是不是很简单,在家就能轻松完成呢!大家可能觉得,这么简单的问题小朋友们一定能够轻松答对,但是事情可能没有你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哟~研究表明,平均年龄在
6-7岁
的儿童才能正确认识到两个杯子中的果汁仍然一样多,两排巧克力豆仍然一样多!对于更小的儿童,他们会认为
细长玻璃杯
里的果汁更多,
更长的
那排巧克力豆更多。是不是觉得出乎意料?你家宝宝的表现如何?
那么小朋友为什么会出错呢?
上述实验的设计者是在发展心理学领域中大名鼎鼎的皮亚杰爷爷!
皮亚杰爷爷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任何一本发展心理学课本都会提到他和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值得一提的是,皮爷爷的研究最初始于他对
自己三个孩子
婴儿期的细心观察。后来,通过创设一定的实验情景并灵活地对儿童进行提问,他对更多的孩子进行了研究,了解了他们的能力与想法,逐渐建构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皮爷爷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
前运算阶段(2~6、7岁)
、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
,每个阶段的儿童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聪明的你可能已经猜到了,没能掌握守恒概念属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特点。
许多家长会发现,几个月大的宝宝总喜欢把手啊脚啊放到嘴里“尝一尝”,那津津有味的样子总能吸引周围人的目光。把玩具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也喜欢啃一啃舔一舔。这种行为其实并不是贪吃的表现,而是孩子们最初感受、探索这个世界的方式。在这之后,他们开始用各种各样的动作对周围的事物(玩具)进行操作,拉一拉,踩一踩,拍一拍……他们关注着不同的动作带来的结果,并对实施这些动作乐此不疲。通过这些对自身以及外界的动作,婴儿逐渐获得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这时,他们处于
感知运动阶段
。
而到了
前运算阶段
,上面这些外部的动作开始转变为头脑里的活动。即使东西不在眼前,孩子们也可以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可以用语言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或经验。象征性游戏(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过家家)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
不过,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种脱离具体事物的符号化思维毕竟只是个开始。他们还无法像大人那样自如地进行思考和推理,他们的思维还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没有掌握
守恒
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例。
是指当物体的外观在某些表面特征上发生变化时,仍能认识到物体的特质并没有改变。
回到文章开头的实验。当把两杯完全相同的果汁中的一杯倒到另外一个更矮更粗的杯子中时,大人很清楚果汁的体积并不会因为容器的改变发生变化,在这里,果汁的体积是其
本质
的属性或特性。而小朋友容易受到事物
表面
的特征影响,进行直觉思维。他们只关注了两杯果汁在液柱高度这一个维度上的属性,认为“液柱高=液体多”,因此才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皮亚杰认为,要想克服这种基于知觉的直觉推理,需要掌握两种认知操作。一种是能够
同时关注问题的多个方面
的能力。如果你对一个7、8岁的儿童进行液体守恒实验,他可能会回答你,虽然细长杯子里的果汁更高,但是矮胖杯子里的液体更宽,它们其实是一样多的。显然,他已经可以同时关注高度和宽度两个维度从而解决问题。另一种能力是
思维的可逆性
,即在心理上能逆转或否定某一行为的能力。果汁是当着儿童的面倒进另一个杯子里的,通过可逆性的思维,儿童会认为,虽然现在它们看起来不一样,但是要是把果汁倒回到原来那个杯子里,两个杯子里的果汁还是一样高的。没能掌握同时关注问题的多个方面的能力和思维的可逆性,就是前运算阶段儿童没能达到守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