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Kindle电子书库
因兴趣而生,提供书评、好书推荐、佳句美文、诗词欣赏等等服务。因爱读书而汇集一起,欢迎你的加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冯唐  ·  我的信心谁给的?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Kindle电子书库

这部小说不血腥也不暴力,却看得我后背发凉......

Kindle电子书库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10-08 21:28

正文

本文共2849
预计阅读时间:3分钟

到约瑟芬·铁伊,你可能并不熟悉这个名字。但是在七十多年前,同是作为推理史最辉煌的第二黄金期的杰出女作家,约瑟芬·铁伊的知名度并不亚于阿加莎。

而在七十多年前,这位极擅长写推理小说的女作家,在自己的推理小说《法兰柴思事件》里“策划”了一起乌龙事件。全文没有什么暴力血腥的情节,甚至没有人死去,结局皆大欢喜,读罢却让人浑身发冷,甚至有种强烈的代入感:

如果我是书中的母女,面对莫须有的罪名却无力澄清,我该如何洗刷自己的冤屈?

今天,读叔就和大家聊一聊这部没死人却透心凉的小说——《法兰柴思事件》。

谎言一线牵?珍惜这段缘!

十六岁的贝蒂·肯恩失踪了一个月,回家以后满身伤痕。她声称法兰柴思大宅的夏普母女将自己诱拐至宅中软禁,并强迫自己做女佣,稍有反抗就殴打辱骂。

尽管事实上母女俩并没有见过这个女孩,但是贝蒂对宅内格局的描述,与屋内实际摆设细节如出一辙。

再加上女孩人畜无害的乖巧外表,媒体与大众纷纷站在女孩这一边。当地的司法机构更是将母女俩定性为这场“绑架案”的主谋。

手足无措的母女俩拨通了罗伯特律师的电话,执意要求罗伯特担任自己的辩护律师,并希望能够尽快见面讨论案情——尽管这位律师在电话中明确表示拒绝并一再强调自己并不专长于处理刑事案件。

然而这次会面,对于罗伯特而言,产生了“金风玉露一相逢”的效果——

“他本以为那是一双明亮的吉普赛人的棕色眼睛,实际上是迷人的灰褐色。”

单身四十年的罗伯特终于发现了他的春天——玛丽恩·夏普,这个年龄相貌与气质高度符合罗伯特择偶标准的女人,固执地要求对刑法一无所知的罗伯特成为她的代理律师,难道不是缘分天注定?

毕竟带着“舔狗滤镜”的罗伯特高唱“因为爱情”,堂而皇之地与拥有上帝视角的读者站在了统一战线上,那么这次的“翻案之旅”必须异常精彩才行。

寻证之旅中的意外发现

为了找出贝蒂·肯恩证词中的漏洞,罗伯特踏上了寻证之旅。这段旅途中,他拜访了女孩的养母,养母眼里的贝蒂乖巧懂事,但从养母的评价中,罗伯特发现了一些端倪。

儿子与贝蒂从小青梅竹马,却在20岁时与另一位18岁少女闪婚。

不过,这并没有令贝蒂养母感到过分意外,却让她对疼爱的贝蒂产生了亏欠的心理——兄妹俩曾经那么要好,贝蒂得知儿子结婚后一反常态,心里一定是对哥哥有很强烈的不舍。

但是罗伯特绝对不会放弃这样关键的“转变”。再加上养母无意中透露,以“本分严肃”著称的十六岁乖乖女,衣袋里却藏着一只口红,这在那个年代的英国,可不是大众眼中年幼的“纯洁圣女”所应该有的体面。

也许这个小丫头片子真的有两副面孔呢。

紧接着,罗伯特又为少女贝蒂踏上了“寻亲之路”——贝蒂的亲生父母究竟为何抛弃了看上去如此乖巧可人的贝蒂?

而父母双亡的凄惨身世,又让这个女孩的成长之路变得扑朔迷离。放荡不羁的母亲和老实木讷的父亲究竟养育出了一个怎样的女孩?

拨开重重迷雾,答案逐渐明晰。可以肯定,贝蒂不是那个大众眼里的好姑娘。

但在法庭上,最关键的证据不在这里,推论依然不具有说服力。

罗伯特诚恳地祈祷上帝能派个小天使带他去找到那个最关键的证据。

这个小天使如期而至——是一个衣衫不整的矮小男人。作为一名哥本哈根某客栈的掌柜,他表示,自己见过这位霸占报纸头条好多天的女孩。

“她和她的丈夫住在我这里。”

信息量有点大。

一个月内,这个十六岁的小姑娘当了苦力,挨了顿揍,出了趟国,还扯了个证?

看来哥本哈根这个童话之国的首都,即将要上演一段狗血戏码......

事实上,如果能熬过小说前半部分细致到有些拖沓的环境描写,跟着罗伯特东奔西跑,你会发现这段旅程烧脑之余又趣味满满。

而作为一个推理小说家,铁伊极擅长用人物对话刻画人物性格,并以此推动情节发展。

最精彩的法庭陈述章节,通篇都是律师、证人与当事人的唇枪舌剑,再加上约瑟芬·铁伊的辛辣笔触,撕逼强度丝毫不逊于《甄嬛传》的“滴血认亲”环节。

真相大白了,然后呢?

在真相即将浮出水面的前夜,媒体添油加醋的报道点燃了大众无处安放的“正义感”——一场大火将母女的家园烧毁。

尽管母女二人的冤屈得以洗刷,但是没有人为这场纵火,亦或是对母女的误解与伤害表示歉意,而她们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

宅院里进来了大摇大摆的参观者,与世无争的母女俩安慰自己,与每天都要被参观家宅的皇室相比,这点小惊扰算不上烦恼。

长长的砖墙上被油漆涂鸦着法西斯的标语,警察告诉她们,这是质量最好的油漆。

“如果没有后院,门也关不紧,但只要窗户还在,你就能安心地住在前厅。可是没有窗户,即使其他部分完好,你还是会觉得非常不安全。”

从生活被围观,墙壁刷满辱骂字眼,窗户被故意打破,到现在的无以为家,这就是一个无辜者应该享有的待遇吗?

法兰柴思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贾府——同样的深宅大院,也是故事发生的主要阵地,都在历经劫难后一蹶不振。不一样的是,法兰柴思这栋宅子的衰颓并不是源于内部腐败,而是与整件事情毫无关系的吃瓜群众。

《红楼梦》对贾府落魄后的描述与火灾后的法兰柴思无比贴合——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茫茫大地真干净。

法兰柴思的剩余价值被啃食殆尽,至于真相,实在是寡淡至极,于我们普罗大众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对于夏普母女而言,真相大白,却无以为家了。

一如女主角玛丽恩在结尾拒绝罗伯特律师求爱的理由:

即使证明了我没有殴打贝蒂·肯恩,也不能让我摆脱“肯恩案件里的那个女人”这个名声。

即便是洗刷了莫须有的罪名,“肯恩案件里的那个女人”已经被舆论恶狠狠地烙在了耻辱柱上。

即便舆论终会尘埃落定,耻辱柱上的自己却再也不敢对美好的未来有所奢望。

这样看来,贝蒂·肯恩才是最后的赢家,真正用舆论这把刀,断送了母女俩的前程。

读叔不禁想起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春秋两不沾”事件,细细想来,似乎就是当代“法兰柴思事件”。

一位网名叫“春秋两不沾”的女生在网络上哭诉,自己被一位郭姓先生骚扰,长达半年之久。

女孩声泪俱下的控诉引起了网友们的同情,铺天盖地的谩骂与指责涌向了那位郭先生。

他的个人信息被堂而皇之放到网上,就连家人和朋友也受到了“正义网友”们苛责。

但事件很快发生了反转,郭先生迅速拿出证据予以反击。

事实上,郭先生在女孩这里买了一条奢侈品项链,未曾想收到的是假货,质量低劣,连高仿都算不上。

女孩态度极其恶劣,不但拒不赔偿,还用“呼死你”软件对郭先生进行电话骚扰。

这种“倒打一耙”的行为成功地激怒了民众,舆论风向瞬间倒戈。这场荒诞闹剧终于在网友们的嘘声中落下帷幕。

当事件热度退去,维护正义的爽感俨然成为公众奔赴新的吃瓜现场的动力。

但是舆论给这位被冤枉的郭先生造成的伤害,责任又要由谁来负呢?

也许是舆论的免责机制过于完善,舆论攻击便成为了一种牟利手段。

利用这种手段,贝蒂·肯恩收到了怜悯与关爱,春秋两不沾尝到了维权网红的红利,职黑们则是直接拥有了养家糊口的保障。

令人脊背发凉的是,拨云见日之后,那些违背常识的真相浮出水面,没有人会为自己曾经的错误认知对他人造成的伤害道歉。黎明将至,留下一句“雨女无瓜”(与我无关)扬长而去。

而那把诛心的刀,却随时准备亮出利刃,由不自知的吃瓜群众挥舞着,劈向下一对夏普母女。


 一分钟推理


【第502期】
宁豆放下手中的报纸,揉着自己的眉心。报纸上刊登的是某高校语文老师被杀的消息,她生前经常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一些诗词的格律,鼓励他们说也许他们就是未来的诗人,普通话也十分标准,学生和家长都很喜欢她。在她死亡的现场,发现了三个诡异的血字:仄平仄,最后一个仄字旁边还有一条短短的横线。警察锁定了那天和她见面的三个人,但他们都一口咬定自己和她分开时她还活着。新闻也详细介绍了那三个人,第一个人是她的学生白月坡,非常喜欢写诗歌,和她关系非常好。第二个人是她以前的同事,外语教师bill。bil很喜欢中国的诗歌,经常找她讨论,但普通话不太好,所以两个人一般用英语交流。第三个人是她的老师建陈枸,曾经把她自己写的诗歌集撕毁,她的诗歌小有名气后又经常以她诗歌的启蒙老师自居。宁豆愁苦地看着又一次布满乌云的天空。

犯人不就是那个人吗?

A、白月坡
B、建陈枸;
C、bill。
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回复:推理502,即可查看正确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