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还在MD Anderson的董晨教授和来自于阿拉巴马大学的Casey T Weaver,背靠背在Nature immunology发表文章,发现产生IL-17细胞因子的Th细胞亚群。这群细胞后来被称之为Th17,成为Th1(细胞免疫),Th2(体液免疫过敏)之后的第三个Th细胞亚群,被认定和炎症相关。(
善变的Th17,顽固的自免疾病
)。
IL-17
已经有多款
抗体药物
上市,治疗银屑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ecukinumab(
Cosentyx)
, brodalumab(Siliq), ixekizumab(
Taltz),其中
secukinumab 2021年销售达到47亿美金,2022年上半年达到24亿美金。
随着研究的深入,IL-17产生细胞不再局限于Th17,研究领域也突破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开始在肿瘤免疫逐渐深入。
IL-17产生细胞
除了经典的Th17细胞之外,现在IL-17产生细胞已经拓展至更大的群体,包括:
IL-17与肿瘤免疫
IL-17来源广泛,因而在抗肿瘤免疫中,作用多样,概括起来,还是同时具有抗肿瘤活性和促肿瘤进展的作用。
IL-17产生细胞与肿瘤免疫(
Immune Netw. 2020)
通过诱导其他效应免疫细胞的募集和刺激其活化,产生间接的抗肿瘤活性。
IL-17促进肿瘤进展
同样IL-17可以广泛刺激多种细胞的多条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转移等如下图。
-
CXCL1产生:促进胰腺癌细胞生长和发育,增加免疫抑制细胞(Treg、MDSCs等)向肿瘤迁移。
-
IL-8/CXCL8:招募免疫抑制细胞,促进肿瘤转移等
-
CCL2:
通过CCL2-CCR2轴募集肿瘤相关
免疫抑制细胞
;
介导肿瘤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相互作用,提高肿瘤干细胞特性、转移能力和治疗抵抗。
-
-
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表达,促进转移
-
-
延伸阅读
肿瘤免疫中错综复杂的趋化因子系统
γδT也有双重作用:抗肿瘤+促肿瘤
IL-25:又一个矛盾的肿瘤免疫靶点
双面IFN-γ:抗癌又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