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ratingdog
瑞霆狗(深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公众号,公布每日“YY信评定价报告”,信用研究、统计数据公布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观察者网  ·  《哪吒2》预测破150亿!股价狂飙! ·  昨天  
扬子晚报  ·  官宣!元宵晚会节目单来了! ·  昨天  
半岛晨报  ·  大连市游泳馆突发紧急通知! ·  2 天前  
新疆是个好地方  ·  看完《哪吒2》,来新疆一起消灭“虾兵蟹将”!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ratingdog

YY | 信用的初心——穿越2021的主线与焦灼

ratingdog  · 公众号  ·  · 2021-01-12 07:42

正文


年初的市场,平静中潜伏着暗流:资金面相对宽松,而央行的政策市场解读主流仍较为乐观,但是持续的资金回笼,似乎是央行货币政策在寻求合意流动性的边界。
市场短的逻辑,向来是很难说清(解释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干扰项过度,需要跨越后才能找到最核心的变量),但是市场面临的主线,相对来说具备一定的长期可验证性,我们不需要过度预测短期的波动幅度:

主线一:金融去杠杆仍在进程中

核心的理 解则是防范金融过度空转的风险,去通道、去杠杆,不论是对于地方金交所的整合、非标转标的鼓励,以及票据等方面的尝试,均表明在堵偏门的时候,需要开正门,因而去杠杆的角度而言,也是机构间结构分化的逻辑过程,银行作为资金主导方,仍是得益于资金的回流,理财子的设立是一个重大信号,这个正门的意义是把此前的业务范围更为阳光的展开,减少层级,因而从市场的资金供给来看,机构间的差异仍是贯穿2021年,结构分化将持续重塑市场格局。
换个角度而言,此前的委外模式,是有一定乐观成分的,(银行的钱比较便宜,因而可以放低收益率要求,但是有时候为了利益诉求自身很难做到的情况下,反而直接诉诸委外。而投资是时间的函数,初期难以直接验证,导致鱼龙混杂,直接导致了2016年那波牛市的杠杆牛,2016年底进入调整期),因而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委外的考验则更能体现专业筛选能力,单纯依赖下沉或加杠杆或拉久期等简单粗暴,不顾资金来源和属性的做法给市场增加了不必要的波动性。
因而去去杠杆的进程来看,市场参与者结构面临重塑,相对没有风控和信评能力的资管机构逐步被淘汰,很难再有竞争力,有能力和建设起护城河的机构将迎来新的能力建设和品牌打造,理财子也会逐步进入竞争视野,前期的准备已经悄然就位。

主线二:焦点从负债端转向资产端

2017-2019,典型的是去杠杆+流动性的收缩,直接导致对于弱资质民企形成第一波冲击,特别是此前较为旁氏融资的企业形成利空,违约逐步形成。 而边际上,利好弱国企,很多国企授信和新发债相对顺畅,因而市场的简单二分为后续的市场带来了一定隐患。
随着2020年的逐步演化,以永煤为代表的弱国企开始进入视野。永煤的冲击和超预期之处在于2点:
第一,永煤是豫能化核心子公司,资源禀赋、自身经营,均具备一定的优势。
第二,煤炭景气度区间运行,行业并不是直接因素。
因而市场基于这两个维度,对永煤事件定性更为看重,而中央和高层的紧急处置,确立了: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基调,坚决打击逃废债。
但是,因此所涉及的对资产端的担忧,则广泛形成共识。
信用本身来看,也缺不了对于规则的敬畏,此外,弱国企融资核心逻辑如下:
01虽然经营不佳,但是具备持续经营假设,可通过时间换空间;
02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适度的共克时艰。
这也是信用的来源之一,撑起了庞大的弱国企的发债和存续,给市场化改革以稳定的环境。永煤扯下了这个遮羞布,直接是简单粗暴的二元法:市场的损失,则是企业的收益,以此来实现区域的债务重组。
这么想,未必太简单了些。市场的连锁反应和冲击,反应的是信用生态的脆弱。但是辩证来看,永煤的事件是否是孤立的呢?
诚然,单纯就一件事我们是很难说透背后的复杂和博弈,但是站在整个资产包的基础上,我们能够看到以下三点事实:
第一,资产端构成未来企业的核心担忧成为共识。经济体的稳健来自于内生现金流的能力,旁氏的成分本身就是应该被清理出去。因而在2019年,市场对于国企的普遍乐观和民企的普遍悲观,YY就针对着盐湖违约视角和广国投的历史案例做了综述,反应了市场的普遍预期下潜伏的投资偏差。
第二,经济结构决定市场结构。目前典型的我们处于三期合一的大历史进程下,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交叉进程,因而可以见我们资本市场多样的供给,既有代表了前沿阵地的华为,也有代表传统产能的钢铁,既有商业模式上大的创新如互联网应用层,也有现代化较为滞后的区域如仍在扶贫改造和棚改等。市场相对复杂,导致我们的研究逻辑本身上是立体的结构,我们不是平铺直叙的经济结构,因而市场的诸多供给来看,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行业差异和逻辑分化。但是,毕竟我们是大一统的市场格局,因而早前的区域保护、政府干预在目前的竞争格局下,都被冲击明显,因而落实于资产形成本身,而非大干快上的冲动本身,才能真正实现区域、行业维度的竞争力,这也是和早前的投资驱动模式的告别,经济结构的转型面临阵痛期,那么市场结构也会同样经历这样的阵痛期,有退出,也可能有新增,这是为了增加系统稳健的核心能力之一。
第三,如何实现成功缩表。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是蒸蒸日上,那么该缩表的时候,如何优雅的缩表:盈利和现金流的产业,则继续挤压;亏损现金流的部分如何拆除,系统性的形成方案,将成为缩表的关键要素之一。因为资本市场的形成,本身就是广度和深度不断凝练的过程,从线性的结构转换为非线性的,因而影响的层次、幅度不能简单的线性外推,而应和市场的参与者结构、自身的资产甄别,实现前置有效的沟通方案才是能够最大化各方利益、且具备可行性的。如果一昧的以邻为壑,视规则于无物,必然会被市场反噬。因为,资源本身就是不均衡的,资本天生担心风险,特别是不可控的,在规则被破坏的前提下,是不可能有效建设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的。
因而站在2021年的主线上,焦点聚焦于资产本身,我们更关注资产的可持续性,淡化政府支持、政策的刺激等,深耕细作,尽量避免完全的标签化和一刀切,这样并不能真实管控风险,反而会埋下新的隐患。

主线三:债务周期的不匹配性尤为明显

这个主线是潜伏在经济结构中,但是因为已经构成了主要矛盾,因而更为突出。 一言以概之: 债务过度积累,且人为的干预经济增长,已经累积了较多的偏移矢量和动能,债务问题成为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
那么如何看待目前的信用环境和债务周期呢?
首先,信用的脆弱源自于盈利能力的停滞、债务的累积性和外部压力的几重叠加。目前来看,信用问题的确因为债务周期而有所放大,因而现阶段来看,宏观上的所有政策梳理是避免债务破灭,所以无论是城投的红橙黄绿,还是地产的红橙黄绿,核心都是在有效监管的手段下化解风险,因而反而具备了一定的短期管控和博弈思维。
但是问题是切实存在的,而且是需要解决的。那么一拆为二,我们区分哪些是必要的债务,哪些是非必要的债务,必要的债务的定义如下:
01债务形成了资产,资产有效产生的预期现金流能够覆盖债务的利息,并有盈余
02债务的结构是深思熟虑的,且不会只上升而不下降,有降低债务的备选方案。
那么通过反推,则可以看出非必要的债务情况
01债务并未形成有效资产,被大面积的闲置、浪费和消耗,主要是借新还旧,甚至利息也需要融资偿付。
02债务的结构是情景所迫,且品种、期限进一步恶化,无法依靠自身改善债务结构或降低债务。
站在这个视角下,信用面的问题可能会有些清晰,可能涉及某些类的资产,含有较多的毒素,类似于有毒资产,那么如果这部分被纳入非必要的债务,但是凭借自身是很难直接消化,那么市场的风险共担原则将发挥作用。
在管控的思维下,存在一定的博弈思维,不论是永煤的博5块思路还是之前很多人在40元附近放量买入华晨;但是随着对于债务周期的管控和理解,市场化、法制化的体系建设,制度博弈收益的不确定性可能存在,立足本身的资产、债务梳理才是比较好的方向。
那么目前债务周期跑的太快,而和经济运行的偏离,比较大的带来风险的潜在上升,也即判断信用资质,可能潜在的周期视角更为主要,我们不是看单券,甚至是关联性较高的品种、行业、区域都会有波及。调整因而可能带来一些阶段性和结构性机会,但是前提是,我们能够成功跨越这样的周期。

主线四:经济改革的深度加强,这是未来震荡的较为核心的外生变量

上面谈到了在债务周期下对于政策的博弈,但是我们永远不要低估改革的决心、市场的自我调节和内生增长的潜力。 因而,随着改革的深度加强,外生震荡将也构成重要的变量。
这块的市场分歧焦点在于,我们将于怎么样的深度和广度,对存量进行解构?
第一类自然生长逻辑。这种思维立足于自我调整和出清,市场的干预可能会起反作用,因而市场有其内在的逻辑在关键起作用,调整的幅度和深度是不必要关注的。这一类以永煤违约各方反应为例,市场派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市场出清机制主导,因而不干预不会影响市场的走势。
但是如前文所述,永煤的冲击带来了超预期的做法,即便我们认为这是市场出清的一种方式,但是绝非是可以市场调节的,因为我们的制度层面来看,暂时对追责、破产重整都不够到位,破产反而是利于股东的,这种单纯损害债权人的做法有悖于投资者保护,更难建议资本市场的深度。因而,在这个背景下,有限度的干预不能说是错的。
第二类则是需要加强改革和引导,正如经济领域的宏观调控,而针对市场结构的培育也需要外力的健全。这一类是吸取了市场过度波动的教训。
目前来看,我们更适合第二种,因为是环境变量如此,导致我们基础设施仍待完善,从评级、审计、承销、信批等角度而言,发展的空间都是巨大的。那么改革,是逐步适应市场的发展,允许环境变量的自我优化和迭代,建立容错和退出机制也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那么改革来看,肯定不是保刚兑。因而某些国企的低效率、产业的重复建设、混合所有制等政策的引导,均会构成焦点。在此背景下,我们不应该和政策做博弈,更应该积极的在政策引导、经济规律等处予以平衡投资。
目前,不鼓励刚兑,核心的是要落实风险自担原则,投资的出发点,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持续补助和不可持续的财税压力。那么像此前的一部分产业主体,相对网红的,可能在国企改革预期下,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外部力量变化。那么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持仓的尺度可能更需要把握。

上述四条主线,既有政策的变量,也有环境的变量,也有投资者自身的变量,我们所观察到的市场焦灼于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目前债市是垃圾多还是好资产多,策略该如何 平衡?
二、结构性的扭曲的背景下,定价是否存在较大偏差?
三、政策决心、手段和节奏是如何的?谁是代价?
这三个问题,应该不仅是2021年的问题,可能是从2017年开始市场就在试着解答的问题。我们仍处于解题的模式下。
第一个问题债市的资产质量,我们可以结合前面所述的债务周期和信用脆变的视角,也结合改革震荡的角度来看,目前债市=确实有一定脆弱性。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经济结构决定市场供给,而我们也处于持续转型期,因而目前的困难是结构性、阶段性的,因而也需要一定的化解时间。
目前市场主流的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我们从梯度来看:进攻、弱进攻、中性、防守、极度防守几个来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