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徐文兵
宣传中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  ·  全球 III 期临床试验显示 ... ·  4 天前  
E药经理人  ·  翰森制药BigPharma启示录:践行长期主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徐文兵

文課九十六:《汗下吐三法該盡治病詮》(二)

徐文兵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5-11 13:07

正文

        汗下吐三法该盡治病詮  二

                   金 ·張從正




今余論吐、汗、下三法,先論攻其邪,

邪去而元氣自復也。況予所論之三法,

識練日久,至精至熟,有得無失,所以

敢為來者言也。天之六氣,風、暑、火

濕、燥、寒;地之六氣,霧、露、雨

、雹、氷、泥①;人之六味,酸、苦、

甘、辛、鹹、淡。






注釋

氷:冰的異體字。

譯文

現在我闡述汗吐下三法,首先討論攻法祛邪,邪去則元氣自然恢復。況且我所討論的三種治療方法,琢磨應用了很長時間,非常精准熟練,只有取得療效,沒有錯誤失手,因此才敢對後人講解。天有六種氣運:風、暑、火、濕、燥、寒;地有六種氣運:霧、露、雨、雹、冰、泥;人的食物有六種性味:酸、苦、甘、辛、鹹、淡。

故天邪發病,多在乎上;地邪發病,

多在乎下;人邪發病,多在乎中。此

為發病之三也。處之者三①,出之者

亦三也。諸風寒之邪,結搏皮膚之間

,藏於經絡之內,留而不去,或發疼

痛走注②,麻痹不仁,及四肢腫癢拘

攣,可汗而出之。風痰宿食,在膈或

上脘,可湧而出之。寒濕固冷③,熱

客下焦,在下治病,可泄而出之。《

內經》散論諸病④,非一狀也;流言

治法⑤,非一階也⑥。



注釋

①處:居止,這裡意為進入;

②走注:“風痹”的別稱,又名“行痹”,痺症的一種;指風、寒、濕邪侵襲肢節、經絡,其中又以風邪為甚的痺症;

③固冷:即痼冷,指真陽不足、陰寒之邪久伏體內所致的病證;

④散:分別;

⑤流:水流動,引申為分別、分散;

⑥階:道。

譯文

天的氣運異常引起的疾病,多在人體的上部;地的氣運異常引起的疾病,多在人體的下部;人的飲食不調引起的疾病,多在人體的中部。這是發病的三種情況。病邪侵入的途徑有三種,驅除病邪的途徑也有三種。風寒之邪,結聚在皮膚之間,藏匿於經絡之內,留在體內不消除,有可能發生遊走性疼痛,麻木不仁,以及四肢關節腫痛不適、拘急攣縮等(多種病證),可以用汗法祛邪外出。風痰宿食,滯留在膈或上脘(的病證),可以用湧吐的方法祛邪外出。寒濕痼冷,(或)熱客下焦等在下部的病證,可以用泄下的方法祛邪外出。《內經》分別闡述各種病證,並非一種症狀表現;分別論述各種疾病的治療,並非只有一種方法。

《至真要大論》等數篇言運氣所生諸病,各

斷以酸苦甘辛鹹淡以總括之。其言補,時見

一二;然其補,非今之所謂補也,文具於《

補論》條下①,如辛補肝,鹹補心,甘補腎

,酸補脾,苦補肺。若此之補,乃所以發腠

理,至津液,通血氣。至其統論諸藥②,則

曰:辛甘淡三味為陽,酸苦鹹三味為陰。辛

甘發散,淡滲泄,酸苦鹹湧泄。發散者歸於

汗,湧者歸於吐,泄者歸於下。滲為解表,

歸於汗;泄為利小溲,歸於下。殊不言補③

。乃知聖人止有三法,無第四法也。



注釋

①《補論》:《儒門事親》卷三中的一篇文章;

②至:至於;統:概括;

③殊:絕,完全。

譯文

《至真要大論》等數篇討論運氣(異常)所發生的各種病證,分別確定用酸苦甘辛鹹淡(等不同方法治療),以概括治療疾病的方法。其中討論補法的,偶爾見到一兩處;然而《內經》(所說)的補,不是現今所說的補,相關論述在《補論》(注:《儒門事親》卷三中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中,比如辛味(可以)補肝(注:按中醫五行理論,辛味入肺,屬金,肝屬木,金能克木。張從正認為祛邪即所以扶正,因此說“辛補肝”。以下“鹹補心”等仿次),鹹味(可以)補心,甘味(可以)補腎,酸味(可以)補脾,苦味(可以)補肺。像這樣的補,是用以抒發腠理,敷布津液,暢通氣血的。至於其概括論述各類藥物(的性能),則說:辛甘淡三味為陽,酸苦鹹三味為陰。辛甘發散,淡味滲泄,酸苦鹹湧泄。發散的方法(可以)歸類於汗法,湧泄的方法(可以)歸類於吐法,泄下的方法(可以)歸類於下法。滲是解表,歸類於汗法;泄是利小便,歸類於下法。完全不說補。由此可知聖人(注:“聖人”指編寫《內經》的聖明之人)(治療疾病)只有三種方法,沒有第四種方法啊。

然則聖人不言補乎?曰:蓋汗下吐,以

若草木治病者也①。補者,以穀肉果菜

養口體者也②。夫穀肉果菜之屬,猶君

之德教也③;汗下吐之屬,猶君之刑罰

也。故曰:德教,興平之粱肉④;刑罰

,治亂之藥石。若人無病,粱肉而已;

及其有病,當先誅伐有過⑤。病之去也

,粱肉補之,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

⑥。豈可以藥石為補哉?必欲去大病大

瘵⑦,非吐汗下未由也已⑧。



注釋

①若:此,近指代詞;

②口體:這裡偏義為“體”;

③德教:道德教化;

④興平:振興安定;

⑤過:過失,這裡引申為“病”;

⑥刑措:意為刑法擱置不用,措:擱置;

⑦瘵(zhài):病;

⑧未由:無從,承上文省略動詞謂語“去”。

譯文

難道聖人不用補法嗎?答:汗下吐(三種方法),(是)用這些草木(之類的藥物)治療疾病的啊。補法,(是)用穀肉果菜(之類的食物)滿足口味滋養身體的啊。穀肉果菜之類(的食物)就像君主的仁德教化;汗下吐之類,就像君主的刑罰。因此說:仁德教化,(是)興盛平安(所必需)的糧食肉類;刑罰,(是)治理亂世的藥物針石。如果人體沒有疾病,糧食肉類就可以滿足;到人體有病(的時候),應當先攻擊其病邪。病邪去處之後,(再用)糧食肉類調補他,就像世道已經平安,刑罰(就可以)置而不用。怎麼可以用藥物作為補益(的物品)呢?一定要治癒重大疾病,除非(用)吐汗下(三種治療方法),沒有其他方法了。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白雲出岫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