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西城名城保护
新玩法,老故事,发现更有趣的北京,认识守护古都的人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鹤城发布  ·  重大发现!有“秦人”字样… ·  2 天前  
浙江城市之声  ·  体检报告中出现这些词,就要提高警惕了 ·  3 天前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  历史上的今天:南京长江大桥提前全面建成通车 ·  3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关羽被杀后,诸葛亮冷冷地说了11个字,刘备听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西城名城保护

新城旧巷的冲突与交融 ——葭沚老街的抢救性保护与利用思考

西城名城保护  · 公众号  ·  · 2017-07-05 22:45

正文


“葭沚”二字,透着厚重的历史气息。

《诗经·秦风·蒹葭》中云

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葭”为水边芦苇,“沚”为水边洼地,葭沚处于江边,由椒江冲积而成,曾地势较低并长满芦苇,“葭沚”由此而得名。



葭沚旧城区是台州城区历史久远、面积最大的老城区之一,尤其是一条形成于清中期的千米老街,保存有较完好的历史风商业街市貌,也是椒江现存最长的一条传统街区,既保留了完整的街巷格局又留存不少有价值的旧屋老宅,文化底蕴深厚。



葭沚老街见证了几代人的记忆,是生长着的台州人文和古建民居“活态”博物馆。



而另一外面,葭沚街道地处迅速崛起的台州开发区,境内重点工程密集,一边是新城的发展,一边是老街的保护,蜕变、更新抑或拆除,旧城能否新生?


现在,葭沚老街四栋历史建筑迁移异地保护的论证方案正在公示中——


台州市椒江区葭沚老街历史建筑迁移异地保护论证方案公示

      

 考虑到目前葭沚老街区域内的历史建筑保护形势不容乐观,杨府庙、黄家当铺、卢家宅院、陶祝华宅等历史建筑远离老街核心孤立在外围,保护更加不力,建筑破损情况较为严重,亟待采取措施加强保护。


为了有效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需要,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我区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等价值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 基于现状和未来片区发展情况,经综合考虑,对杨府庙、黄家当铺、卢家宅院、陶祝华宅4处历史建筑进行迁移异地保护,具体详见附件。


公示时间为2017年6月28日至2017年7月7日,共计10天。在此期间,欢迎广大市民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反馈,便于汇总和整理。


联系电话:0576-88220117

通讯地址:椒江区陵园路1号(台州市规划局椒江分局2017室)


无论公示的结果如何,我们都不妨走进葭沚老街的VR空间,体验那份独有的江南乡愁。




(观看全景虚拟现实视频对网速要求较高,

也可通过腾讯视频客户端观看VR模式


1
历史沿革


葭沚,宋称“贾子”、“家子”,地处椒江南岸入海口,西与栅浦接邻,东南有葭沚山,古有称蓬莱岛。葭沚古镇地理位置优越,坐拥口岸,交通发达,自古商贾云集,人文荟萃。


葭沚历史悠久,相传南宋年康王赵构曾于葭芷停留,至今江边尚有遗迹与章安古镇金螯山隔江相望。古以栅浦为商埠,继之葭沚,后迁海门。


 据史料记载,葭沚老街的兴盛,大约可以追溯到元朝,随着漕运为背景海运业的迅速发展。既得舟楫之便,又有山海之利,葭沚借助濒临台州湾的港口优势,迅速成为沿海货物的集散地之一。


18世纪中叶起至民国解放前,商埠渐兴,葭沚自然成为浙中沿海一带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农渔商并兴的繁华名镇,是台州沿海重要的商业据地。


到了近几十年,随着产业逐渐外迁,商业配套低端,老街的产能逐渐落后。加之道路不便且环境较差,老街格局和建筑质量日益减损,老街的风貌遭遇了比较严重的破坏。


葭沚历史沿革


2
老街历史建筑遗存


葭沚老街街巷格局


葭沚老街全长约830米,分为上、中、下街,与东西大街十字交叉,紧邻工人路、黄椒路等城市主次干道。老街形成于清中期,街面铺石板,两侧多为下铺上宅的两层民居。现存建筑大多建于晚清及清末民初年间。


葭沚老街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并保存有将军第、大夫第、罗家里、老黄家、陶家、李家等大户门第的老宅。


2.1
历史街巷


旧有路廊立于葭沚道头的大路一侧,一垛高大的风火砖墙,额书“家子”二字。穿墙入街,街面由三块石板铺甃,南北走向,分为上、中、下街。


典型街巷


民国时期,葭沚老街有道头路、五圣路、下街、木桥头街、中街、太平街、上街,支街巷有和生弄、维记弄、尚德路、崇成街、茂济巷、太平巷、卖鸡巷、天心巷、黄家路、后黄路、舒家路、西河岸路、下江巷、缪家路、东岸街、大桥头、东八份、前周、前周路、杨府路、十八回、罗桥头、生计巷、卖酒巷、打钉弄、蒲鞋弄头等巷名,由此可见当时的商业繁华。其中横街“文明巷”由海门城通往黄岩县城,与主街交错并形成闹市。


2.2
古民居


葭沚以黄、陶、周三大姓聚族而居,翁、李次之。在葭沚有有“东黄、西陶”之称,说的就是黄楚卿,陶寿农两家民国宅第,此外还有将军第、大夫第、罗家里、陈家、李家等大户民居古宅。旧时有些宅第门口竖立显耀的科举甲午石和门楣题额,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学识修养。葭沚水城片区拥有22处文物建筑,集中分布在老街及周边。

部分典型民居


2.2
老字号商铺


目前,老街至今还保留了大量的老店铺,比如:馒头店、箍桶铺、理发店、钟表店、铁器店等等。清末民初,此地有相当规模的“当店”三家,药号、酒坊、书场、茶楼、剧社一应皆全,还有四、五家打米厂。这些在我们现代生活中逐渐消逝的老店铺,在这里依然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

部分老字号


2.4
宗祠宗教建筑


2.4.1 五圣庙

葭沚是台州湾的古老渔镇。千百年来,这里的百姓以出海捕鱼为生。


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当地富绅黄楚卿出资在原葭沚道头路廊边上建起了规模宏大的五圣庙后,每年逢农历“大暑”这一天,此地渔民便都要举行“送大暑船”的习俗活动,集资做一二丈长小船一只,船内置猪、羊、鸡、鸭、香米、水缸、灶等物品,船上装五圣神像,于“大暑”这日点上香烛,集体诵经送船出海,可保商家渔民一年平安。


葭沚的“送大暑船”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送大暑船”也是一年比一年红火,它那热烈张扬的祭祀和表演,吸引着周边的群众。


2.4.2 周氏宗祠,横街

建于嘉庆二十二年八月,祠前原立道光十八年金氏贞女坊,祠内尚存坊石残体。


2.5
其他和人文


葭沚旧为临海管辖,1950年划归黄岩县,现属椒江区。在《临海县志》记载的葭沚文科举人就有乾隆六十年恩科举人陶如渊、同治九年举人周郇雨、光绪六年恩科举人黄蒸云、乾隆五十四年武科举人周岐山、道光五年拔贡周肇璜、嘉道年间岁贡陶仙鹿、同治五年恩贡陶品元等。


古镇乡土建筑是一本乡土生活和乡土文化的历史书。至今镇内保存三大姓的家谱,民国十年(1921)重修《赤山陶氏宗谱》,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修《家子周氏宗谱》、《家子黄氏宗谱》,记载着人口文字档案和地方乡土历史信息。


上世纪20年代,黄楚卿出资在原葭沚道头路廊边上建起了规模宏大的五圣庙,之后每年逢农历“大暑”这一天,这里的渔民便都会举行“送大暑船”的习俗活动,以寄寓平安、祛灾愿想。


送大暑船


船分纸船和真船,纸船是要在出海口烧掉的,真船则让其漂流出海。大暑船内设有神龛香案,以备供奉神灵。真船内还要放入活的猪、羊、鸡、鸭、水缸、缸灶、桌、椅、床等物品。


送大暑船出海


在“大暑”这天点上香烛,集体诵经将船送出海,据说这样可保商家渔民一年平安。葭沚的“送大暑船”已经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那热烈张扬的祭祀和表演,在如今的新时代里获得了新的生命。


3N
葭沚老街遗产价值分析


葭沚老街是台州保存较好的清朝商业街市,是台州传统建筑博物馆,具有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巷和古建筑宅院。


《威尼斯宪章》在开篇第一项就对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进行了阐释,即:“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不仅包含个别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适用于伟大的艺术品,也适用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过去较不太重要的作品。”宪章将文物建筑的保护延伸到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极大扩展了文物建筑保护的范围,也为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指出除了对文物古迹各构成要素的保护,还须考虑对整体的城镇历史景观的保护。保护不仅要考虑城市肌理和建筑体量、密度、高度、色彩、材料等因素, 同时也应保护、延续仍保持活力的文化传统,包括街道、水系、景观环境等。


3.1
历史价值——葭沚老街的历史信息内涵


葭沚老街的建筑从单体来看,大部分都是普通的江南民居,有的甚至给人以简陋的感觉。但是当一组组建筑在街道的坐标轴中串联起来,把江南本土生活形态、台州传统建筑形象和城市特征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体现了历史建筑的事件性、风格的多样性以及时空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古老的街巷收藏了这座城市独有的一段历史,保留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城市记忆。它曾推动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角色。


文物建筑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包含了从意识形态、人类审美趣味到社会生产水平、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内容。


3.2
科学价值——江南民居的建筑博物馆

老街内建筑风格多样,形式变化灵活,既有江浙一带传统的商业店铺和合院式民居,又有很多西洋式台门和装饰。沿街店铺大多是为木构商住楼,下店上宅,后部一般有与后街相通的仓储。


建筑以两层为主,底层为可装卸的木板门或格子门,木柱有方形石柱础;山墙为硬山式,二层开通长木窗,屋顶一般在檩条上铺油毡、稻草泥再挂小青瓦。斜撑、木窗往往是装饰的重点,雕刻精美,常用花卉、瑞兽,也有仙人故事。二层出挑的梁头多做成象首,象鼻呈卷曲状,有时亦把整个斜撑做成弓形。


葭沚老街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巷和丰富多样的典型古建筑宅院,体现了明清江南地区的建筑科学与工程技术水平,提供了传统建筑布局、规划和装饰的范本,对传统江南民居建筑的研究、保护和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3.3
文化价值——葭沚老街人文内涵


历史建筑展示了人类经历过的生活形态,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是某一时代或某一时期社会生活最有力的实物例证。建筑是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遗产特别是成群成片的历史建筑,在保持和延续城乡传统风貌、体现人文景观和文化意境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葭沚老街有浓厚的商埠文化,也是民俗文化传承之所。葭沚老街的空间环境和景观,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台州非物质遗产较多,可以予以挖掘,补充提炼,丰富葭沚老街的文化内涵。

3.4
精神价值——葭沚老街历史环境的认同感和情感归属


旧时光里一起生活的老街,时常光顾的老店,甚至一面沧桑破败的墙垣,一块遍布青苔的石板,总能引起一代代台州人共鸣。位于城市、乡村的建筑遗产往往是一种见证物,凝聚着人们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是叠加的历史信息的载体。


虽然葭沚老街在岁月侵蚀下显得几份破败和凄凉,但是它的存在,增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几代人感情寄托的对象。


4N
老街现状和困境


近几十年,随着城市中心发展的位移,产业逐渐外迁,老街的产能渐趋落后。另一方面老街格局和建筑质量日益减损,老街的风貌遭遇了比较严重的破坏。一边是落后的产能和低端的商业,一边是日益恶劣的环境和交通,加之周边现代建筑的围堵,葭沚老街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第一,街区破败和风貌损坏


街区内建筑整体破败、建筑质量较差,一直以来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修缮,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外立面因日晒雨淋疮痍斑驳,木构件老化糟朽,雕饰损毁,甚至一些梁柱出现倾斜歪闪,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


加之周边现代城市的蔓延扩张,“内忧外患”之下,曾经极具特色的地方风貌日益模糊。


第二,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不便


街区内缺少必要的市政管线,生活质量低下。下雨时街道常因排水不畅而积水。街道上电线多为明线,且搭接不规范,而街道两侧多为木结构建筑,火灾隐患较大。


老街区被工人路、黄椒路等城市主次干道割裂,交通可达性弱,内部可通行道路缺失且环境较差,葭沚老街的格局也日益减损。


第三,产能落后,商业配套低端和人口流失


时代更迭下,老街里的商业传奇已成历史,但老街似乎一直守着过去。椒南沿江区域分布有食品加工、船舶制造等中低端工业以及物流企业,环境污染、业态落后、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老街内,除了低端的沿街商业、再无其他产业,自然无法留住人。


街区内目前居民以中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收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没有旅游、文化等新产业开发和转型,杂乱、破败的居住环境成为留守老人和流动人口的租城,无人维护、日渐衰落。葭沚旧时的大家宅院和老街古巷,如今已在岁月侵蚀下显得几份落寞和凄凉。



5N
葭沚老街保护和利用思考


公认的三个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这三条核定标准不仅是申请和批准历史文化街区的审定标准,同时也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原则和行动标准。


将葭沚老街区放置到整个台州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中来看,它只是城市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除了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外,它对城市的形态特色、城市社会文化的发展都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而城市的发展也同时对历史街区产生或好或差的影响。


5.1
避免”一刀切“式的大拆大建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应当在不改变历史文化景观的前提下,使得城市功能得到改善,居民生活获得提升。城市肌理不能丢失,传统格局不能改变,古建文物不能损毁。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对于旧城胡同街巷的保护中提出了“小规模、渐进式、多样化、微循环”有机更新模式,既可以保护北京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和街巷肌理,又可以保持历史街区的人文风情,维系住形成百年的邻里氛围,是对历史街区全面的保护方式。


在尊重历史街区整体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了系统自组织产生的修复能力,使得局部改造带来的变化在历史街区系统的接受范围之内,传统与现代在一定时间内渐渐融合,形成风貌与功能上和谐的统一体。


5.2
保存历史格局和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根据我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文物的抢救、保护、规划应但是旧城改造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工作中,不仅应尽可能减少文物历史信息的损失,而且应当把新的保护过程作为文物历史信息的重要内容加以展示。


《威尼斯宪章》第五、六条中说:为社会公用之目的使用古迹永远有利于古迹的保护。因此,这种使用合乎需要,但决不能改变该建筑的布局或装饰。只有在此限度内才可考虑或允许因功能改变而需做的改动。


关于葭沚水城历史建筑异地保护的信息公布


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凡传统环境存在的地方必须予以保存,决不允许任何导致改变主体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改动。


5.3
改善居民生存环境,保留街区人文和生活气息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第44条提到:对仍保持原有功能,特别是这些功能已经成为其价值组成部分的文物古迹,应鼓励和延续原有的使用方式。


文物古迹与当代生活仍保持着密切联系,延续着原有的使用功能,体现出特定的文化意义,具有“活态”特征。对于具有 " 活态 " 特征的文物古迹,应延续原有功能,并保护其具有文化价值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


延续这些文物古迹的原有功能也是对其价值的保护,在管理这些文物古迹时应特别注意对其原有功能的保护,不轻易改变其使用性质。特别要避免将原本以居住性质为主的整个街区改变为商业街区的做法,这种做法严重损害文物古迹的价值,破坏了文物古迹的真实性。


生活即是文化。居民是街区的灵魂,葭沚老街除了商业功能,也充满了浓厚的江南水乡生活气息。如果葭沚老街原有的生活空间被完全的取代,生活的功能丧失殆尽,那么整个街区就变成了一座“活死城”。


保留街道生活环境,而后便是为满足当代生活需要,对上述活态的文物古迹进行必要的修缮、调整、改造时,同样要保证不损害、不改变其特征、价值。


很多城市在开发历史文化街区时,容易陷入过度开发主街的误区,既割裂了街区整体文化体系,也有悖于街区整体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应借鉴社区博物馆的理念,在深挖文化资源的同时,注重展现历史文化街区富有地方特色和集体记忆的文化空间,将古民居、各类文物的保护与传统手工艺、商业业态的传承相结合,打造原生态体验的人文环境。


5.4
整合文化资源,在传承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文化遗产

保护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历史建筑和街区的保护,不只是要使被保护的对象存留下来,更重要的是使之长久地、有生命力地传承和发展。因此,对葭沚老街的保护,不仅要保护那记载着历史文化信息的物质形态,也要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一条传统商业街,葭沚老街的未来应该是真实、有生命力的。老的街景应当被严格地保护,从文化切入,以老街为线索,保留古街形态,活化利用现有建筑街巷肌理,恢复记忆空间(街巷、水系、建筑),挖掘文化遗产,再注入新的生机,让古老的肌体重新焕发出活力和健康的气息。譬如:本地小商业的复兴,包括老字号商店、传统手工业、零售业和民宿活动场所等。这些是老街的灵魂,也是老街再生的依据。


5.5
拒绝千街一面的野蛮开发


古镇、历史街区、古建筑等古迹以其独特的自然底蕴、文化魅力、历史气息以及迄今为止仍保留着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亦或原住民,吸引着中外游客。


丽江旅游业异军突起,带火了以丽江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经济对接”的“丽江现象”,和“世界遗产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模式”。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历史街区开发,皆是围绕着以餐饮美食为主题的小吃一条街、以娱乐活力为主题酒吧一条街、以生活体验的住宿一条街等等。城市功能、建筑格局与建筑风格、文化内涵、民族风情等城市独有特色随着旅游开发被破坏和改变,地区文化内涵的延续性被打断。


在利用的过程中,特别要避免千街一面,让历史街区成为小商品一条街、小吃一条街、酒吧一条街等单一功能。


商业化是任何产业不能避免的趋势,不少地方把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经济创收的手段,适度的商业化一方面可以发展旅游业,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商业化的平台宣传古城的民俗和文化。而凡事过犹不及,如果与旅游业开发过度结合,,使得历史街区充斥杂乱的非地域特色类店铺,商品同质化明显,千篇一律的旅游纪念品、随处可见的臭豆腐烤鱿鱼串串香、震耳欲聋临街拉客的酒吧,与慕名而来失望而归的海量游客一起,构成各地古文化街“千街一面”的景象。


这样一来,不但破坏了古建筑及周边环境原有的文化氛围与意境,而且会使游客对古城和历史街区产生误解随之失去兴趣,最终导致历史街区的衰弱,失去了其自身独有的文化吸引力。


6N
小结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交织着保护与开发,经济利益与文化、社会效益等之间的多重矛盾,压力重重。相关法规体系不完善,管理工作执行不力,维修和保护经费欠缺,保护观念落后,使得“一推了之”、“建设性破坏”、“修缮性破坏”等事件屡屡发生,保存尚好的老街区被完全推掉,取而代之的是新建、仿建“假古董”。对于葭沚老街的保护和利用,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来看两个案例:

(1)史家胡同社区营造


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组织结构


2014年以来,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东城区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及北京工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以旧城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为试点,借助保护规划编制及“史家胡同博物馆”建立契机,成立并培育了(东四南)“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


协会由居民、产权单位、专家、志愿者等多方构成,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责任规划师以顾问、理事、秘书长身份全程参与协会工作,尝试以社会组织为平台汇集政策支持、社会资源和居民力量,开展针对物质空间改善的参与式设计和针对人文环境复兴的文化教育活动,在落实保护规划的同时,建立起居民主动参与街区建设的自治机制。


经过近3年的努力,在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内已形成丰富的工作成果:多个院落改造项目实施完工,居民主动参与到街区建设中来,志愿者力量亦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企业和机构为相关工作提供了政策突破和资源支持。社区自下而上的内生力量与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引领形成交融合力,探索落地社区生根发芽、推动街区自主生长的创新城市治理之路。


(2)白塔寺再生计划


白塔寺


白塔寺再生计划是一个长期的计划,首次亮相于2015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该项目以白塔寺历史胡同街区为背景,结合公众参与、建筑及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等形式,用一种温和的发展方式将设计思维和文创理念融入城市更新计划之中。


白塔寺再生计划将对该区域内独特的城市和社会形态进行重点研究,与此同时,也将着眼于为更大范围内有着类似人居环境的区域提出有创造性的策略,并对区域的发展进行重新定位。


对于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来说,社会结构和人口发展的变化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在这种有历史层次的街区中往往存在着共同互惠、相互依存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中也透露出一种地方归属感。这份归属感将永远存在于一个无形的空间中,同时也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


以“白塔寺再生计划”的院落更新实践项目为范例,2016白塔寺院落更新国际方案征集希望能以设计竞赛的形式让更多人关注分布在北京旧城形成旧城肌理的普通小院儿,从传统中发现新旧建筑相融的智慧,从现实中寻找限制条件之间的蹊径,再诠释,以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设计探索此类区域与城市发展结合的无限可能,为普通小院儿注入新的活力,为白塔寺地区和中国众多城市中类似的旧城区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旧城更新的模式,已从以往对政府职能部门的依赖,转向由实施主体联合市政部门去承担相应基础设施的服务。通过政府主导、企业示范、社会力量参与、本地居民共建的新模式,制定出人口持续疏解、物质空间更新、基础能源提升、公共环境再造、培育文化触媒和区域整体复兴的实施路径。


在保持独具一格的胡同肌理和老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居住片区原有居住功能属性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植入设计、文创和展览展示等新的元素,全面营造融合传统、创意、时尚的新文化街区,探索和开辟一条新的城市升级和社区复兴发展之路。


葭沚老街散发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成为当代台州城市文化资本的象征。如何在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承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在完整保留历史文化街区原真建筑格局和文化生态发同时利用旅游进行商业开发,不仅是决策者,也是每一位热爱文化遗产的公民都应思考的问题。


合理的治理与改造,不仅能为城市带来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也能让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


我们关注着葭沚老街的命运,寄希望在坚持遗产保护原则的前提下,传承和活化历史街区商业,最终实现发展和保护的良性循环。


图片来源:

图2-1:《一江两岸地区发展战略规划》

表2-1:http://www.sohu.com/a/123949030_283197(搜狐号“台州旅游”)

表2-1、表2-3:《里长游记|葭沚老街探秘》,微信公众号“道台里”ID:daotaili

图2-2、图2-3:http://www.sohu.com/a/123949030_283197(搜狐号“台州旅游”)

图5-1: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http://www.tzsjs.gov.cn/

图6-1:史家胡同风貌保护协会

图6-2:http://bts.orciency.com/(白塔寺院落更新国际方案征集官网)


参考文献:

[1] 吕斌:南锣鼓巷基于社区的可持续再生实践——一种旧城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模式,《北京规划建设》,2012年第6期。

[2]阮仪三,袁菲,肖建莉. 对当前“重建古城”风潮的解读与建言[J]. 城市规划学刊,2014,(01):14-17.

[3]阮仪三,袁菲. 再论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合理发展[J]. 城市规划学刊,2011,(05):95-101.

[4]阮仪三,孙萌.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 城市规划,2001,(10):25-32.

[5]杨桂荣. 历史街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7.

[6]吴志刚,王维龙主编.台州古村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7]政协椒江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椒江文史资料理 第7辑[M].1989.

[8]浙江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浙江文史集粹 第4辑 经济卷 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9]常青编著.建筑遗产的生存策略 保护与利用设计实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其他网络资源:

[10]里长游记|葭沚老街探秘,微信公众号“道台里”(ID:daotaili)

[11]葭芷老街:落寞老街区里的城市蜗居客,中国国家地理网,陈华德,http://www.dili360.com/article/p58af933c948af03.htm

[12] 葭沚老街小巷的旧时光,一代人的回忆,浙江新闻(http://tz.zjol.com.cn/07tztk/system/2016/07/29/020636253.s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西城名城保护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