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央视文艺
CCTV3,生活就是舞台,领航中国综艺!第一时间独家发布央视综艺频道相关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国际乒联发声 ·  2 天前  
新闻晨报  ·  触目惊心,女子当场身亡!警方通报 ·  2 天前  
人民日报  ·  全红婵,获“年终大奖”! ·  2 天前  
新华社  ·  便宜了!平均降价63%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央视文艺

《朗读者》摘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季播电视节目唯一大奖

央视文艺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6-16 20:57

正文


今晚,《朗读者》第一季获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季播电视节目奖!



首次转型制作人的董卿上台领奖并发表感言:


“这是第一次以制作人的身份站在这里,多少心里还是有点紧张。首先要感谢白玉兰对《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厚爱,我是第一次担任制作人,我记得我们有一期节目的主题词就是‘第一次’,当时我在节目里采访了青年围棋手柯洁,那个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将很快直面AlphaGo,他讲了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我真的很想赢,哪怕以后会成为一个笑话,我今天也要说,我一定能够打败他。今天我们都知道他没有能够赢,但是,他也没有成为笑话,因为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敢于去胜利的决心,和每一个人成长当中必须要面对挫败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勇气,这一点人永远比机器更加高贵。而《朗读者》节目也就是希望能够彰显这样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中央电视台作为一个国家媒体,也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把目光投注到了最简单也最丰富,最质朴也最深刻的文字的世界,扛起这样一面文化的大旗。我们作为媒体人,也理应在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这条道路上,一往无前,始终如一。谢谢大家。”




日前,制作人董卿出席上海电视节开幕论坛,分享节目制作经验,现场座无虚席。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

——很久了吧。


这是主持人董卿在央视节目《朗读者》札记中的知而设问。


今年以来,各种关于朗读的活动和讨论风起云涌,可以说《朗读者》功不可没。


而因为《朗读者》,观众重新认识了董卿的另一个身份——制作人。


董卿在第23届上海电视节开幕论坛 观察者网 王可蓉/摄

为什么要做《朗读者》?

——因为文章在那里

6月13日,在第23届上海电视节开幕论坛上,董卿作为嘉宾打头阵,讲述了节目创作的背后故事,这也切合了论坛主题:中国电视节目的文化传承和当代创新。


英国探险家乔治,在被问到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而《朗读者》成功之后,很多人也问董卿为什么要做这个节目,董卿借用乔治的话说:“因为文章在那里。”


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本身就是文章的传承……作为一个媒体,特别是作为中央电视台这样一个国家媒体,如果也随波逐流,忽略淡漠丢失了这一部分,我觉得是非常遗憾的。



眼泪太多?

——从不排斥发自肺腑的眼泪

《朗读者》 上线以来,豆瓣评分一路高歌,手机客户端音频播放量4.25亿次(仅在喜马拉雅FM一家平台),全网视频播放量9.7亿次,微信公号10万+312篇,朗读亭分布在全国13个城市81个人文景观,并有2万人参加提供了2400个小时的素材……


这一连串数字为业内津津乐道,《朗读者》也被称为现象级的原创电视节目。



但同时,也有人也有诟病:过于煽情、朗读内容删减、朗读者的故事叙述过多等等。


对于“眼泪太多”的评价,董卿认为,节目得益于新媒体,也受制于新媒体。



短视频往往被选取的都是一些极端的表达,所以大家看到了很多泪水的集结。

还有一点,我个人也是个泪点比较低的人,我从不排斥任何发自肺腑的眼泪,它能够使我们变得更加透明、干净、轻松,我从来不认为哭的人一定低人一等,不哭的人一定更加深刻。而且后来我想,这个舞台上,还有更多让我开怀大笑的人。


节目成型前,节目组开了几十次的会议,达成了一个共识:无论如何,电视朗读不是剧场朗诵,以前的剧场朗诵不能直接搬到荧幕,电视传播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有集体感、共鸣感。


而董卿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观点:朗读者的个人情感,所朗读的文本的写作者思想以及观众,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最大限度地重叠,节目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这也是《朗读者》“访谈+朗读+解析”形式形成的原因。

在以“那一天”为主题的第11期节目中,前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安文彬回忆20年前,香港回归典礼上的细节:仅为了让英国国旗提前2秒降落,好为演奏中国国歌做准备,他与百般刁难的英方代表进行了16次谈判。


讲完了故事,安文斌朗读了《可爱的中国》,献给二十年前的那一天以表达对祖国的情感。


不少网友在了解到这些背后的故事后,直呼“看哭”。



这也是董卿所想在节目中呈现的,个人情感让文本顺势而出,让朗读者有“我想要读”而不是“我会读”的主动表达,让经典文化的传播实现最大化。


文化节目如何接地气?

——惟君心与我心同,方敢倾怀向君说

传统的文化节目容易与下里巴人产生距离感,如何让文化节目不曲高和寡?


董卿发明了一个词——高而不冷,“高”就是文学自然而然的地位,“不冷”就要靠人的情怀,而不是光环打动观众。


因此,节目组打破了最初邀请全明星、吸引眼球的想法,而是选择了来自各个领域有人格魅力、丰富阅历的人。


董卿粗略统计了一下,第一季68位朗读嘉宾里只有15位演员,更多的是作家、科学家、外交家、音乐家、工人……


而且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0多位,包括96岁的许渊冲、90岁的潘际銮等。第9期节目还集结了13位清华大学的老院士、老教授,他们的年龄加起来超过1200岁。



很多人以为有董卿在,不愁请不到嘉宾,可她却坦言,节目组前期联系了400位嘉宾,最后只确定了68位。


而且节目共呈现近百篇读本,其实准备了超过1000篇;节目每期时长90分钟,其实录制了900分钟。



从一分半钟的札记到片头音乐,从舞美到片尾歌曲,每一个细节都是匠心打造。


董卿说,邀请英国设计师参照世界各地最美图书馆、最美书店打造的舞台,连导演冯小刚都说值得电影人学习。



“惟君心与我心同,方敢倾怀向君说”,因为有了这些,董卿才敢说“我们献出了十二万分的诚意”吧。


重伎俩轻格局的节目我们需要吗?

——不尽然

一个《朗读者》,全民朗读热,但“低头族”“手机奴”依然随处可见。

上世界七八十年代,电视在美国占据主要地位,有传媒学家指出,电视让人变成了遗忘症患者,人们对24小时内发生的事情感兴趣,却对过去几个世纪,甚至几十年前的事情,都知之甚少。

董卿认为,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兴起,这种现象正愈演愈烈,我们渐渐成了很健忘的人,而这也在影响着电视创作者和视频内容生产。

“有些重形式而轻内容,重表象而轻本质,重潮流而轻历史,重伎俩而轻格局的节目长时间霸屏,这真的是我们所需要的吗?”董卿说,“我想不尽然。”

这可能也是《朗读者》一经面世,就引发热议的原因。

大家突然觉得心灵有了安放的地方,也觉得《朗读者》能在喧嚣的时代,还敢于回归最单纯也最丰富的世界,让大家重新体会安静、庄重、隽永的情感带来的美好体验,并且在心灵的共振当中,有了一种重新认识自我、认知世界的可能。



“我们始终坚守一颗庄重之心,给生命以敬畏,给文学以礼遇。”

——董卿




来源丨新浪微博@CCTV朗读者、

微信公众号“观察者网”(文/赵可心 )

编辑 | 刘冰玉

©央视综艺

点击关键词有惊喜,试试看!

斯琴高娃 《写给母亲》央视公益广告 | 五四青年节

抱杨帆唱歌 | 朱迅搭档孙涛 | 文艺名家讲故事

主持人演过的电影 | 小尼自拍 | 央视的配音演员

胖是工伤 | 美食有关的电影

取悦自己 | 有关癌症的谣言



一起为《朗读者》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