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万科周刊
万科周刊是万科集团自媒体,纸刊于1992年创刊,是国内业界第一本企业内刊。企业视角,人文情怀,理性观察,万科周刊,不止是内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  ·  【中金固收·信用】信用利差被动收窄,长短端走 ... ·  昨天  
格上财富  ·  150亿,82岁新加坡“油王”破产了 ·  3 天前  
青塔  ·  211,迎来新副校长 ·  3 天前  
高校人才网V  ·  硕博可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2025年招聘启事 ·  4 天前  
格上财富  ·  中国GDP十强省,又变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万科周刊

北京随园:在“挺传统”中开启朋克养老生活

万科周刊  · 公众号  ·  · 2021-02-25 20:06

正文

养老社区的功能是什么?
是为老人提供生活起居的空间?还是老人安享晚年的住所?
在位于北京房山的随园养老中心,“养老社区”有着更丰富的定义。

在随园, 社区 缝纫社团叔叔阿姨为 95后 护理员 精心赶制手提包,准备生日惊喜; 京剧社搬进了社区KTV,国粹的魅力也吸引来了更多年轻人的加入;手机应用课上,00后当起了老师,八九十岁的“学生”谦虚地提问、记笔记……

在养老社区这样的跨世代生活场景中,“前浪”与“后浪”相扶共生,“老传统”与“新思潮”正在互相产生影响,碰撞出新的活力。
旧时光里的老物件,和一群守着它的人

95后的养老服务护理员小梅 ,刚刚过完她22岁的生日。 生日当天,她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随园 缝纫社团 全体叔叔阿姨 集思广益,为她赶制的精美手提包。

午后,走进随园的缝纫社,吴阿姨正坐在缝纫机前忙碌着,两只脚像是有节奏似得踩着缝纫机的踏板,阿姨笑着说:“听见缝纫机咔、咔、咔…地响,我这心情别提有多顺畅了。”
每逢周二下午,吴阿姨和一群老伙伴们都会聚集起来,为园区其他老人和孩子们缝缝补补衣服。看到护理员小梅收到了长辈们亲手缝制的生日礼物后,其他伙伴们羡慕极了,纷纷找到缝纫社团,撒娇求着让长辈们也为他们缝制。
就这样,缝着“中国男孩”“时尚女孩”魔术贴的衣裤、印着随园logo的文创手提包、量身定制的社团演出服……都在长辈们精心缝制下诞生,成为了园区内最时尚、最“潮”的风景线。

KTV里飙京剧,200年都唱不够
京剧,不仅仅是一个剧种,更是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随园的长青京剧社,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随园的传统文化高地。 用社长白老师的话讲: 每年的春晚,都少不了京剧; 养老社区的大小演出,都离不了 京剧。 民族的东西,绝对不会失传,只要唱得够味儿,到了哪,都会一直唱下去。
而在KTV里飙京剧,则是随园长辈们的专属福利。随园内的KTV也为迎合长辈们的喜好,特意安装了最全的京剧曲库。95后的文娱管家佳佳,身怀“独门绝技”:只有她才知道如何在KTV的点歌台上点出长辈们想唱的剧目与版本,也能根据长辈们的需求,熟练把握如何声调降调。所以,京剧社的每场活动都少不了她,听着听着她竟也成了半个京剧票友。

携手、共鸣,走进彼此的世界
“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就如前浪与后浪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代沟,所谓的偏见不过是互相的不了解。

2000年出生的文娱管家小田,为了增进互相的了解,他策划了每周一次的《时事政治分享会》,以此打开了老一辈的心窗子与话匣子。分享会很受欢迎,认真的奶奶会在课前做好几页笔记,平时沉默寡言的爷爷会提前写好发言的“题词小纸条”,好久没动过笔的小田,也在“老传统”的带动下,开始练习写钢笔字、读纸质书、做读书笔记。
同时,作为“新生代”的回馈,为了让长辈们登上时代的列车,小田还在社区内开设了广受长辈欢迎的《手机应用课》,教长辈们自拍、网购等。

于是,在随园的舞台上,便有了各种“老少组合”,小田也在随园喀秋莎俄文歌社团的新年演出中争取到了角色,和平均年龄82.5岁的社团成员们一起,演绎了俄文版的《小苹果》。


年味,家味,人情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