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聪明人,都有一个特质,就是
把刚学到的东西快速转化为“产品”的能力
。
无一例外。
16岁那年,我离开家到外地上学。开心的不得了,活脱一个刚从五指山解脱出来的猴子。
我家的条件不算太好,但对我很娇纵。
我不吃辣椒,所以家里做菜很少放辣椒。16岁的时候,我还不会洗衣服,都是家里人洗。从小到大,在家里没干过什么活。
除了张嘴吃饭。
刚离家那会儿特开心。
看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尝试。
刚到学校时还有军训,每天顶着个太阳练军姿。
食堂的菜里全是辣椒,红红的一片,像不要钱似的。饭菜里经常能吃到半截尸体在外面的碳水化合物。
那会儿,特想家。
我们学校有个内部刊物,叫《学生报》。不是印刷的,先在油墨纸上手抄一遍,然后拿个滚轮,一张一张推。我写了篇文章,发表在上面,文章的名字叫《我的妈妈》。很多人看哭了,居然还有人找到我们班,和我说“你的文章写得真好”。
后来有学生会的人找过来,问我要不要加入《学生报》。
我说好。
在此之前,
我不会写文章。
那件事之后,我就想明白了:“
好文章不是词汇有多么华丽,最关键的是要有内容。让人感同身受
”。
演讲也是如此。
有一次,马云在早稻田大学演讲,他说:“我不是演讲好,而是思想与众不同。”
我特想乐,“当老师的,都一个逼样”。
那时候我们学校还有个广播站。
每天吃饭的时候,放一些老歌。
后来我接管了。
我也不知道咋弄,但我觉得不能像以前那么弄。
当时有个电视台叫凤凰卫视,我特喜欢。可惜播了一段时间就被大陆封了。于是我改听广播,也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台,反正是香港的一个台。
主持的好。和大陆的风格不一样。
我准备学他们。
他们的开头是:“大家好,今天是大年初6,很多人在忙着办年货。在你忙着办年货的时候,我们的节目照常进行……”
我把它记到本本上,然后用到我的广播里:“大家好,今天是礼拜六,很多人忙着去东风街吃泡馍。在你忙着吃泡馍的时候,我们的节目照常进行……”
很山寨,但就是有人喜欢。
那时候我就能熟练的
利用信息不对称完成降维打击
了。
“改革春风吹满地……”
01年那会儿,有单位请我去做技术分享。我之前从来没干过,面对几十号人,有点儿紧张。
还好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
想想之前的“成功案例”。
大着胆子接了。
我的思路非常明确。必须要找一个牛逼的不得了的老师,看看人家是怎么讲课的?
之前没接触过,满大街的搜广告。
当时有一个老师好像很牛逼,号称北京十大高手,也不知道是谁封的。讲C++,在北新桥那边儿。
和我的主题不匹配。不过不要紧,别人是去学C++的,我是去学怎么讲课的。
一堂课下来,他的课程结构被我扒的体无完肤。我知道该怎么讲课了,顺带还学习了C++。后来我和朋友一起写了本书,把学费给挣回来了。
第一次讲课没信心,所以我就把课程内容,分成一小节一小节的,贴到论坛上。有人在上面问,我就在下面回答。模拟讲课的互动过程。
上课那天,效果很好。
课程内容早就嚼烂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论坛上也都解答差不多了。
很顺利。
后来我想,人为什么会紧张呢?
无外乎两个原因:
第一,准备不足。
第二,明明60分的水平,偏偏想要100分的效果。
心虚呀,不紧张才怪。
所以无论是上课还是演讲。我都会做大量的准备,甚至彩排。等真正上场的时候,反倒不用讲义了。
各种谈笑风生。
在我认识的聪明人里,都有这么一个特质:“将刚学到的东西快速转化为[产品]的能力”。
回想当初自己是怎么具备这样的能力的?
好像也没啥。就是个“干”
。
至于丢不丢人,好不好看?失败了怎么办?我还真没想过。我也没觉得谁无聊的闲的蛋疼,总盯着你看。
我一直认为太过“自尊”的人,往往成不了什么大事。干个什么事儿都会想,这事别人怎么看我呀?我的面子往哪儿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