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E药经理人
我们致力于成为医药行业意见领袖平台,我们记录和观察医药重大商业事件,展现这个行业的复杂和冲突,提供最前线的思想火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学界  ·  当国产创新药杀出未来 ·  2 天前  
蒲公英Ouryao  ·  CDE:两个注册受理审查指南,3月10日起施行 ·  昨天  
丁香园肿瘤时间  ·  EFS 超 54 ... ·  2 天前  
第十一诊室  ·  懒得化妆?用对这招素颜马上有气色!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E药经理人

31岁成为千人计划专家回国创业!曾被误认为是骗子的他干了一件大事!

E药经理人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9-17 19:21

正文

如何把创新成果转换成生产力?如何跟体制、资本打交道?如何将产品推向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这些都是袁玉宇创业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挑战。


本文首发于2017年9月刊科学家特辑,原文标题《袁玉宇:80后的生物3D打印之路》


一位遭受车祸的重伤员正被抬上救护车,在医护人员对他进行紧急救治的同时,其全身的损伤数据被扫描并被传送至医院,伤者因心脏破裂危在旦夕,医生立即着手为其打印一颗心脏,当伤者到达医院被推入手术室时,心脏也刚刚打印好并被植入伤者体内。这看似只在科幻片里出现的场景将可能变成现实,这项技术的团队带头人之一,是一名“80后”海归博士——袁玉宇,其研究团队开发的“睿膜”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生物3D打印的硬脑(脊)膜,并成功实现产业化和商品化。


这张膜轻薄如纸巾,以合成生物高分子材料构成网状结构,内部有千万个与人体自身结构相似的微孔。将它直接贴合在脑部手术患者的脑膜破损处,患者自体细胞会渐渐找到这里,进入这个“新家”,仅仅两周后,细胞们就连成了片,形成新生组织。这块完成了任务的材料会“识趣”退出,自行降解成完全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


袁玉宇,这位2007年毕业于美国Clemson大学生物工程系的博士,对自己创办迈普医学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普医学医学”)一路走来遇见的挫折和教训轻描淡写,不沉浸在现有成就的骄傲和满足,他希望用自己的情怀和梦想赋予了迈普医学医学无限生命力,让迈普医学医学一次次站在新的起点、新的高度实现升级跨越。



1

创业博弈


1980年出生的袁玉宇,在31岁时入选中央第六批“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成为广东最年轻的入选者。他从容淡定、不骄不躁,谦和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喜欢挑战和变革的心,把简单的生活看作是幸福的诠释。


2008年,中国的再生医学产业处于起步期,90%以上的产品仍依赖进口。袁玉宇以商人的嗅觉捕捉到了国内市场的潜能,也清楚地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华人面前总有一层“透明的天花板”,虽然可能逐步担任技术高管,却很难真正进入公司核心管理层。性格使然和按部就班相比,袁玉宇更喜欢博弈,毅然放弃世界500强令人羡慕的优渥工作,选择回国创业。他享受如战场般“厮杀”的创业过程,若将其比作一场足球比赛,如果事先知道了结局,那过程则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创业艰难,在医疗器械的创业更是如此。其中又以植入医疗器械风险最大,技术含量最高,因此开发流程非常长。从设计定型、动物实验,到临床试验、注册报批,大约需要5年~6年时间。“当时几乎所有的钱都被拿来搞研发,生活十分艰苦。”袁玉宇回忆,在创业初期,五六个同事去周边的小饭馆吃饭,每顿饭的花销也不超过100元。


甚至整整3年,袁玉宇和他的团队没有卖出过一件产品,没有赚过一分钱。幸运的是,广州开发区向迈普医学医学提供了5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并免去3年的租金,这对于当时资金紧巴巴的迈普医学医学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而比经济窘迫更艰难的是,如何把科研的结果转化为现实中可应用的产品。要实现生物医学3D打印产业化,除了要将研究层面的技术实现转化成产品,还要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对产品的各个细节进行完善。“例如,有些很重要的参数,在实验室和在实际应用中,所有差异,因此必须花大量时间、精力进行优化。”袁玉宇回忆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经过差不多3年的努力,迈普医学团队终于成功开发出再生型植入类医疗器械产品,即第一代人工硬脑膜产品。


2

打破垄断


如何把创新成果转换成生产力?如何跟体制、资本打交道?如何将产品推向市场并在竞争中取胜,这些都是袁玉宇创业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挑战。习惯了做科研的袁玉宇刚开始并不擅长与外界沟通,公司的管理也让缺乏企业管理经验的他略感吃力。当遇到挫折内心难以排遣时,袁玉宇总会想起学校,来到图书馆他犹如孩子般安静地坐着,想想心中的困惑,并为之找相应的解决方案。


“市场的信息瞬息万变,国家的政策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经常到市场的一线去,跟客户交谈,跟同行交谈,跟代理商交谈,深度了解该领域的市场状况,及时规划和精细产业化的方向。此外,技术是基础,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创新的同时,更要注重市场导向。”袁玉宇甚至市场需求对于创新产品未来的重要性。


然而,拓展市场似乎比研发还要艰辛。当时,一群初出茅庐擅长研发却不谙商业的书生,在为一项创新的产品进行市场拓展时,其中困难可想而知,有时还会遇到十分尴尬的事。袁玉宇记得他们第一次去国外参加全球最大、规格最高的医疗器械展,却因没有展台,产品仅仅用塑料袋装着去跟客户沟通,被误认为是骗子。


在生物再生医学产业领域,迈普医学医学的劲敌是海外公司。目前,全球90%的再生医学市场份额被海外公司占据,呈垄断态势。为攻下国际市场,袁玉宇时常拎两箱材料打“飞的”独自到欧美谈判、合作。


2015年,迈普医学获得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首个关于生物3D打印项目的支持,领衔“面向快速修复及组织器官移植应用的系列生物3D打印技术和装置的开发”的项目,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以及许多大医疗机构均签订了合作协议。


在植入式医疗器械市场中,以美国强生、美敦力、德国贝朗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产业国际巨头,每家的年销售额都超过数十亿美元,但其产品大多采用传统材料,产品修复效果有限,且销售价格高昂,高端植入式医疗器械急需新革新技术。“我们在有些国家或地区其定价比主要竞争对手强生还高。虽然强生很大,但我们在某一些细分领域,通过新的技术,通过原创性的技术,我们有一席之地。”袁玉宇对于民族自主品牌能够杀入国际,并打破强生、美敦力等医药巨头的产品在国外的垄断,备感自豪。


2015年11月,迈普医学团队研发的无张力尿失禁悬吊带产品系列获得欧盟CE、中国CFDA认证,再一次打破了欧美等跨国企业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6年7月7日,国际著名3D打印新闻网站3D Printing Industry公布了2015年~2016年全球生物3D打印专利统计数据,迈普医学生物3D打印专利位列全球第六。这意味着迈普医学跨入了全球生物3D打印领导者行列。在这份主要由美国、日本等国机构组成的名单中,年轻的迈普医学是中国唯一一家进入该名单的公司。迄今为止,迈普医学及旗下子公司的生物3D打印专利数量已超过30项。


迈普医学的3D打印模型已在广州军区总医等全国多家三甲医院实现上百例成功临床试验。其他正在研发的还有糖尿病足修复产品、女性盆底修复系统、人工皮肤、神经导管、人工韧带等十多种人体组织修复产品,研发团队也在为开发更为复杂、先进的人工组织和器官而做技术储备。


组织器官短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根据美国器官资源共享网络(UNOS)公布,目前美国每天有超过11万人等待器官移植,而捐赠人数只有0.7万人;全世界大约每1.5小时就有一位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全球每年有1000万人因为各种疾病、意外而导致的损伤需要进行组织再生修复,中国每年有150万人需要进行器官移植手术,而能够幸运接受移植的不足1/10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