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5月18日是
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是岁月的见证,是文明的载体,是艺术的殿堂。我今天推荐的这家新晋网红博物馆就是如此。自从今年2月开放以来,热度迅速攀升,以至一票难求,这就是位于河南安阳的
殷墟博物馆新馆
。
安阳殷墟是我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被考古发掘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这里,直到前1046年商朝灭亡,这里一直是商朝的都城。
殷墟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清末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正式的考古始于1928年。随着一百多年的发掘,气势恢宏的宗庙遗址、规模庞大的陵墓群、庄重肃穆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甲骨文、分工明确的手工业体系一一浮出土层,不断惊艳着世人。
那个记录在《尚书》《史记》中的
商朝
,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殷墟遗址位于安阳市北郊,横跨洹水两岸
。人们曾经认为,殷墟的总面积在36平方公里左右,包括洹水以南的小屯一带的宫殿宗庙区、侯家庄西北冈王陵区以及商代中期的洹北商城。
但事实上,这36平方公里只是殷墟的核心区域——
都邑
。商朝人习惯聚族而居,在都邑的周围,至少分布着32处聚落,为各大家族的族邑和手工业作坊。
规模如此宏大的都城,难怪被商朝人骄傲地称为“
大邑商
”或“
天邑商
”。殷墟的考古发现,揭露了一个雄踞东亚的强盛王朝的真实样貌。
殷墟的众多遗址中,目前向公众开放的只有宗庙和王陵遗址,向人们展示的是复原的宫殿建筑、考古遗址。
真正的器物,大多保存在洹水东北岸的殷墟博物馆新馆中
。
新馆建筑可谓高端大气上档次,鼎形建筑矗立在青草台地上,倒映在水中,外立面为青铜色的幕墙,饰有青铜器纹饰,大门上方有三个甲骨文“
大邑商
”。建筑整体古朴而庄重。
走进馆内,中庭的屋顶上悬挂着一只鸟,这是商族的图腾——
玄鸟
。传说帝喾的次妃简狄吃了玄鸟掉落的蛋后,怀孕生下了契,
契就是商族始祖
。
《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的诗句
▼
博物馆展出约4000件套殷墟出土文物,包括青铜器、甲骨、玉石器、陶器、骨角牙器等,体现了灿烂的殷商文明。
“
盘庚迁殷
”后,商朝经历了最鼎盛的“
武丁中兴
”,商王武丁和他的王后妇好四处征战,使商朝的版图达到最大。
殷墟博物馆的许多重要文物,都是出自武丁时期
。
其中,妇好墓出土的
司母辛大方鼎
,是博物馆中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之所以叫这个名,是因为鼎的内壁有三个铭文,
有人认为是“司母辛”,“司”是祭祀的意思;也有人认为是“后母辛”
,因为商朝人写字很随便,一个字可能朝左也可能朝右,“后”是君主的意思。
商朝人除了本名外,还会有一个日名,用某一天的天干来命名,
“母辛”就是妇好的日名,“武丁”其实也是日名
。有人认为,日名是生日那天的天干,也有人认为,日名是这个人死的那一天的天干,学术界还存在争议。
所以,“
司母戊
”大方鼎就是妇好的儿子用来祭祀母亲的礼器。
除了这尊大方鼎,博物馆还展示了妇好墓出土的数十套铜觚、铜爵,以及大量青铜兵器。说明她不仅是一位高级祭司,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女将军。
博物馆还展示大量陶器,其中,一件体量巨大、形状奇怪的器物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物件叫做“
陶三通
”,是管道的联结器,它证实了大邑商已有发达的地下排水系统。
馆中还收藏了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器物,比如这件“
亚□
”
铜甗
(yǎn)
,
里面赫然放着一个人头,它揭露了殷商文明暗黑血腥的一面
。
“甗”就是蒸锅,下面装水,中间有格栅,上面放食物,把水烧开,就能蒸熟食物
。经过检测,这枚头颅属于一个15岁的
花季少女
,她生活在安徽六安地区,而且是贵族。
原来,商朝人用
活人
来祭祀,而祭祀的牺牲品主要来自战俘。商朝曾多次征伐过淮河流域的夷人部落,这位用来祭祀的少女,可能是部落首领的亲族。
商朝人非常迷信鬼神,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日常生活,都要进行祭祀、占卜。人祭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甲骨文中的“卯”字,是把人对半劈开后挂起来,“册”是把人剁成块,“伐”是砍脑袋,“炙”是烧死
(用来求雨)
……甚至殷墟还有一个加工人骨的作坊。
3000多年前的大邑商固然恢宏壮丽,但决不是理想的穿越目的地,你一不小心就会被当成“
高端食材
”。
殷墟博物馆有一个专门的展厅,展示了23辆用来殉葬的车。
除了一辆人力车外,其余的都是两匹马驾辕的。殉葬时,一般是一辆车搭配两匹马、一两个人
(可能是车夫)
。
车马套数的多少,象征着墓主人身份等级的高低
。
商代的马车结构精巧、机动灵活、装饰华丽。殷墟还出土了大量青铜的
车马配件
。马车不仅是贵族的代步工具,也在驿站传递、田猎出行、载兵作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过,车一多了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在一条甲骨卜辞中,
记载了中国历史最早的一起车祸,车祸的受害者,是商朝的最高统治者
。
这是一片牛肩胛骨中间的一段卜辞,内容是:
癸巳卜,殼贞:旬亡祸?王占曰:乃兹亦有祟,若称。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车,马硪,迫王车,子央亦坠。
意思是,商王在癸巳日占卜,一个叫“殼”的贞人
(巫师)
主持占卜。商朝人有每十天占卜一次的习惯,预测这十天内的吉凶。商王根据烧出的裂纹,认为不太吉利,后来果然发生了祸事。
甲午日
(第二天)
,商王前往狩猎,乘车追逐一头野牛,
由于车速过快,一辆小臣驾驶的马车撞在了石头上,马车失控,连带着把商王的车也给撞了
。
卜辞在描写撞车结果时非常巧妙,说“
子央亦坠
”,子央是和商王同车的亲信,子央“也”坠车了,说明车上还掉下去一个人,这个人毫无疑问是商王。卜辞在这里进行了避讳。
最妙的是,“王车”的“车”是倒过来写的,车轮朝上,车厢朝下,由此可见这场车祸多么惨烈!
和王上一起出行,却导致他坠车,后果很严重!在另一条甲骨卜辞中,有这样的记载:
乙未卜,宾,贞令永途子央于南。
商王在乙未日又占卜了一次,然后命人去南方
追捕子央
,原来子央跑路了。那么,子央到底抓没抓到呢?另一条卜辞记载了他的结局:
丙申卜,贞,翌丁酉用子央岁于丁。
子央不仅被抓回来了,而且还被用来
献祭
给武丁了。
这说明,那位坠车的商王可能是武丁,等子央被抓回来的时候,武丁可能已经死了
。史书记载,武丁在位长达59年之久,死的时候年纪很大,不知道那次车祸和武丁之死有没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