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深浅标准
众生根机千差万别,如其面貌各异,信心也有浅深。究竟是依什么标准说为深心呢?
善导大师《观经疏》列举四种妨难、破坏净土教之人,若逢此“四重难破”之人,而往生净土之信心不受破坏,即是具足深心之人; 反之为不具足深心,由此可知信心之深浅。
每个人的信心不会完全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它有浅有深,各不相同。“究竟是依什么标准说为深心呢?”《观经疏》中说:
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
那怎么才是深呢?标准在哪里?谁来定标准?善导大师就给我们定了标准。“善导大师《观经疏》列举四种妨难、破坏净土教之人,若逢此‘ 四重难破’之人,而往生净土之信心不受破坏,即是具足深心之人; 这就是标准。遇到一个就破坏了,退堕了,觉得“这样可能不能往生”,那就是浅心。
(2)举四重破难
是哪四种人呢?《观经疏》的这一段,大家读起来会觉得特别来神、来劲。这里我没有引用原文,就直接简单地讲。
第一重为别解别行、异学异见之人,亦即圣道门行人,而加妨难破坏。现世所见不信念佛往生,而加种种非议之人皆是。
因为圣道门行人的见解和我们不一样,他们修学的目的也不一样,法门也不一样,他们有他们本门的理解,会来妨难:“这怎么可能!不断贪瞋痴怎么能了生死?”这叫妨难—— 妨难、破坏我们的信心。
外教的人会说:“世间人破坏不了。你们本来就都信佛,他怎么破坏?”这是佛门之内的不同见解,所以用了“别解别行”“异学异见”这两个词。
“现世所见不信念佛往生,而加种种非议之人皆是”,这都属于妨难之人。很多人就过不了这一关,所谓:
专专指授归西路,为他破坏还如故。
善导大师很悲叹,他把佛菩萨请出来,把净土三经拿出来,把祖师请出来,拿出这么多,还不如碰见随便一个人一讲:“我今天学了一个殊胜但不能往生的法门,人家说这样不能往生。”
要学到一个什么样的法门才叫殊胜呢?“虽然我念佛没有达到什么样的功夫,虽然现在戒定慧三学没有具足,没有成就,像我这样的人,要靠自己的业力是要堕落的;但是遇到了阿弥陀佛的本愿,称名必得往生!”这才是殊胜法门啊。
第二重为大乘地前三贤及小乘罗汉、辟支圣人等,而加难破。
阿罗汉也出来讲:“我等当年修行发多少心,受多少苦。我修戒定慧三学,断贪瞋痴烦恼,才得了阿罗汉的果报。你这样的罪恶凡夫,只念念佛就可以超越生死?还能成佛?没这回事!”
第三重为大乘高位菩萨,初地乃至十地等,而加批难。
高位菩萨来批难说:“有这么简单的法门?那我们当初干吗要那么辛苦地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第四重为圆满无上觉者,报佛化佛等论难。
佛也来批难了:“哪里有这种佛?我们当初成佛都不是这样的!”
当然,后面三种是我假说的,其实没有这回事情。那是“遮伏疑”,后面会说到的。
(3)辨深心具否
亦即初从凡夫,至二乘圣人,至高位菩萨,直到诸佛,皆异口同声说“具足烦恼凡夫,罪障满身,但只念佛,不可能往生真实清净报土”,虽闻此语,凡夫决定往生之信心不受动乱,而更增长坚固往生信心。由此可知,此人具足深心。反之,遇到妨难破坏,心即动乱,疑不得生,即不具足深心。
“亦即初从凡夫”,第二重难是二乘圣人,第三重难是初地到十地的高位菩萨,第四重难到圆满果位诸佛,即使异口同声都说“具足烦恼凡夫,罪障满身,但只念佛,不可能往生真实清净报土”,虽然听闻这样的话,“凡夫决定往生的信心不受动乱,而更加增长、坚固往生信心。由此可知,此人具足深心”。
反过来,听到妨难破坏,立即心中动乱,怀疑自己不能往生,然后赶紧要去向人请教:“你告诉我,学什么法门能往生?我要怎么办?”这叫作不具足深心。
(4)遮伏疑
阿罗汉、初地到十地菩萨、诸佛会来破难吗?会来破坏佛教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第二、三、四重难破,事实上并不存在,只是为坚固信心、对治狐疑所假设。
这是善导大师的慈悲心切,举出极端的情况。就是说,纵然这样,假设、即使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都不要动摇,要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绝对不会改变的。
如果遇到一个人,他说他是佛,他来否定这个法门,你就知道他一定不是佛,是假的,他是魔。为什么?佛佛道同,哪有释迦牟尼佛这样讲,那个佛出世不这样讲的?《无量寿经》说: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怎么那尊佛不赞叹呢?用此镜子一照,知道那是魔,不是佛,是假的,他破坏这个法门。众生没有智慧,“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没有哪尊佛出世不赞叹念佛法门的;如果有的话,那肯定是假的佛。
所以善导大师特别慈悲,就怕我们上当受骗,不管是真的假的,把他们都列出来,让我们看得清楚。现在有些人是不听劝,就听骗,搬出那么多经典跟他们讲都不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