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欧商业评论
“思维力成就决策力”,《中欧商业评论》依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强大的资源优势,以最深入和前瞻性的触角,透析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为中国企业提供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并提升中国商业精英的思维力、决策力、领导力,被誉为 “商业决策必读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商业洞察  ·  突发!京东外卖来了,本地生活大变天 ·  2 天前  
魁北客传媒  ·  魁北克华人便利店老板仰天长叹,政府把6000 ... ·  9 小时前  
魁北客传媒  ·  魁北克华人便利店老板仰天长叹,政府把6000 ... ·  9 小时前  
21世纪商业评论  ·  王传福大砍价,智驾杀破10万基准线 ·  昨天  
FT中文网  ·  《甄嬛传》为何经典? ·  昨天  
产品刘  ·  负债1397亿,苏宁宣布破产重组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欧商业评论

人文 | 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概念?

中欧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商业  · 2016-11-05 12:02

正文


编者按

“中国有双重含义,从时间上它是连续的,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从地理空间来看,它又是一个多民族,多王朝,多个国家政权并列的空间复合体。”

文 /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我看到张艺谋的电影《英雄》里秦始皇说“天下如何”,心里就发笑,因为“天下”的概念不是秦始皇喜欢的。他是法家,在“家国天下”里,在乎“国”,即一个王朝,而不在乎“天下”。儒家喜欢讲天下。


在民国成立之前,却没有一个朝代叫中国


天下在历史上有两个概念,一,儒家认为存在着这样一个理想的世界,二,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国人对世界的想象。它具有双重的含义。


第一重含义就如乌托邦,即孙中山喜欢说的“天下为公”,《礼运篇》里描述的大同世界。也可以说,文明由一套秩序组成,它叫天下。


这种天下与国的关系,像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面临着异族统治下的改朝换代,在他看来,就是一个“亡国亡天下”的问题。“国”在古代语境中和现在不同,指的是王朝, 他说亡国没有关系,国是一家之私,而“天下不能亡”,因为天下代替了儒家说的“礼”秩序。

顾炎武说,天下一亡, 人将相食,和丛林里未开化的部落一样,不认同文明,只认同彼此在食物链中的关系,哪些人是可以“食人”的,哪些人是应该“被食”的。这属于天下的第一种含义。

第二种含义是关于地理空间的想象。葛兆光教授写过一本书叫《宅兹中国》,“宅兹中国”是周初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意思是我定居在“中国”这个地方了。而在民国成立之前,却没有一个朝代叫中国。中国在古代大致是中原的意思,因为那时中原文化比周边发达,人民往四面看,东有东夷,西有西戎,南有南蛮,北有北狄。他们理解的天下是以中原为中心的一个想象。


古代没有主权这个概念。从周代开始,它就是三个同心圆。 中心是中原 ,到了明朝中心扩大为两京十八省,是中央直接统治的,基本上居民都是汉人。 第二圈是边疆 ,由王朝间接统治,比如册封制度统治西藏,羁縻制度管理辽东,土司制度管理西南少数民族。 第三圈严格意义上说已经是外围了 ,像朝鲜、越南、泰国、琉球这些小王朝国家,可以说是独立的,但是又从属于中央王朝。

如今12亿汉族,从血统上看,多是上千年来被同化的蛮夷


谁是华夏,谁是蛮夷,今天很好识别。通过基因的测验,马上可以判断你的民族成份。历史上所谓华夏、夷狄的概念是相对的。种族是绝对的,三代之内很难变,但是文化一夜之间就可以改变过来。


史学大家许倬云说过,中国文化之中,“ 没有绝对的他者,只有相对的我者 ”。你接受了我们这套文化,穿了汉服,习惯了农耕民族的生活方式,接受了儒家的伦理,你就是我族。如今12亿汉族,从血统上看,多是上千年来被同化的蛮夷。

而魏晋南北朝时,很多胡文化也影响了汉文化,后来成为汉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椅子,古代汉人是席地而坐的。坐椅子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惯,游牧民族骑马,下马以后得有一个小马扎坐坐,否则难受,这个小马扎后来就发展成椅子。还有,过去的汉人和现在的日本人一样,没有床,床也是胡人的发明,因为草原很湿,所以要架高,流传到汉地,汉人觉得很文明,也睡床了。

古代中国人以为世界就是天下,但是实际上世界要比天下大,总有一些中国文化影响不到的地方,他们叫“化外之地”。比如汉朝人通过商人知道西方有个大国叫大秦,即古罗马。唐朝人与阿拉伯交流密切,这些都是化外之地。


历史上的中国像水果一样,是一个抽象的集合的名词


今天我们说的中国,是一个有一个明确的疆域、人口和主权的民族国家。古代没有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国家这个概念在中国出现得很晚,最早出现在晚清,过去的国只是王朝,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家。

历史上的中国像水果一样,是一个抽象的集合的名词。超越了具体王朝的一个政治文明共同体,就叫做中国。中国文明上下5000年的延续性,不是王朝变了这个文明就断了,所以顾炎武不在乎。只要天下不亡,中国就不亡,文明在国家在,“国”亡就亡,无所谓。

有一个难题,正统王朝统治外的政权算不算中国史的范畴?像匈奴、鲜卑这些政权,总不能算是俄国史吧?而在宋代,现在的首都北京是契丹人的南京。所以我赞同复旦姚大力教授的看法,历史上在目前中国版图内的这些政权都应该算中国史的范围。

所以,中国有双重含义,从时间上它是连续的,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体;从地理空间来看,它又是一个多民族,多王朝,多个国家政权并列的空间复合体。

当然,历史上各个朝代都要争正统,正统还是很重要的。逐鹿中原就和正统是有关系的。


中华民族的概念也和中国的概念一样,虽然每天都在讲,但很少有人搞得清楚


什么是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和中国的概念一样,虽然每天都在讲,但是很少有人搞得清楚。这和我们现在说的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是同一个民族吗?显然不是。近代世界才有所谓的民族国家,而中华民族的概念出现得更晚,它是梁启超提出来的,这个民族像美利坚民族一样,是人造的。

现在美国人不提美利坚民族了,认为政治不正确。过去美国人说,不管你是什么人到了美国以后,美国就是一个大熔炉,它把你同化就成美利坚民族一分子。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文化多元主义崛起,它是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人的美国,所以现在美国没有人敢提美利坚民族。但是我们现在还在讲中华民族。

刘翔两次奥运会都跌了跟头,是因为他的号码是1356,背负了13亿人56个民族的期待,这负担太重了。中华民族有56个民族,这叫多元。但这56个民族最后又形成了一体,这个一体叫做中华民族。

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严格意义上叫民族是不对的,要叫族群。实际上,有很多少数民族过去并不认为他们自己是少数民族,1949年以后,我们学苏联,让民族学家打着灯笼去找,找了很多原来的族群,把它们升格为民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