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讲述了董子毅接手家族企业发达集团的故事,他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四线小城房地产商转型再创业的困难、二代接班的难题以及公司人员观念上的障碍等。他在不断探索中寻求企业转型的路径,发展文旅业务并尝试酒店管理。同时,他也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的引进,努力让公司跟上时代的步伐。最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家族企业打造得更加现代化和有竞争力。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董子毅接手家族企业,面临诸多挑战。
包括四线小城房地产商转型再创业的困难、二代接班的难题等。
关键观点2: 董子毅探索企业转型路径,发展文旅业务。
尝试酒店管理,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才引进,努力让公司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键观点3: 董子毅注重办公室装修和个人形象展示。
办公室沿用了上一代的装修风格,但他的办公室里摆有潮流文化和个人特色的物品。
关键观点4: 董子毅对公司未来的规划和愿景。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家族企业打造得更加现代化和有竞争力。计划打造一半传统一半现代的“躺平公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消费结合起来。
正文
透过董子毅办公室的窗户,能看到对面一幢米黄色的家属楼。五层高,楼顶有阁楼,第一层是车库,这是山东日照这座四线小城本世纪初最标准的家属楼配置。这幢楼是他爸爸十多年前主导开发建造的,如今董子毅坐在胡桃木椅子上,从窗口正好能平视到它。“建成之后,我们一家就搬了过来,我对这个小区很有感情。但如果现在让我评价,我会觉得外立面还算美观,户型则不合理,也存在很多细节问题。如果是我来盖,可能完全不一样。”董子毅说。他任职总经理的发达集团,已经成立33年。他父亲一手将其打造成日照数一数二的民营企业,如今,接力棒交到了31岁的董子毅手上。面对一家比自己年龄都大的公司,既充满情怀又面临压力。这不是一份轻松的工作,除了面临四线小城房地产商转型再创业的种种挑战外,也遭遇了二代接班的诸多难题。“原有的地产业务受到很大冲击,环境也推着我们开始转型,但我认为这不是坏事。”董子毅说。目前发达集团仍以地产作为核心业务,但在地产之外,董子毅和团队开始着重发展文旅相关业务,包括将占地1.3万亩的风景区驻龙山打造成集亲子活动、传统文化、国防教育、体育小镇及农家乐于一体的新消费场景。未来,董子毅想用驻龙山一半的面积围绕当地历史名人“武圣”姜子牙,开发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禅修院等,另一半打造一个“躺平公园”,为年轻人提供躺平式旅游服务。他的办公室沿用了上一代的装修风格,他坦言现在没有太多时间琢磨办公室设计,但屋里仍有两件东西是自己带过来的。一件摆放在一进门就能看到的茶几上,是一个复刻的暴力熊雕塑,他说自己有一段时间很喜欢潮流文化,念书的时候也会买这类潮玩。另一件则摆放在他办公室的小茶室里,是一座沉香木雕,“它的型很好看,所有人进来我的办公室最先闻到的都是淡淡的沉香味。”董子毅说。两个私人摆件中间隔着一堵镂空屏风,传统和现代就这样共处一室,一如董子毅对未来业务的规划。小时候不知道家里是做什么的,总喜欢来公司挨个办公室串,我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刚上初中时,依然对家庭情况没什么概念,那会儿就羡慕同学可以用父母的电话充“Q币”。我自己没有钱,又不敢用家里的电话充,害怕被父母发现。后来从长辈口中逐渐意识到有一天自己要回来帮忙管公司。不知道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接班心态“作祟”,还是原本就对商业世界充满好奇,初中我就开始喜欢看财经新闻。通常这种新闻都很短,但我的知识框架已能粗浅地联系到前因后果。高中出国念书之后,这种对家族企业的责任感开始强烈。我其实不是个爱学习的人,物理化学能摸鱼就摸鱼了,会计和金融反而都会认真听,做好笔记。经常有人问我,既然家里不差钱,为什么不留在国外,或者选择大城市闯荡。说实话,见识过外面的世界之后,我一度想过先在大城市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证明自己。2022年,我研究生毕业去了北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给一些明星创业公司做过财务尽调,也接触了新能源这些比较前沿的行业。实习期结束后,公司给了我一个转正的机会,一开始我很犹豫。母亲年纪渐长,为了公司管理累出了不少慢性病。传统的房地产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我自己的概念里,如果有一个人要站出来主导家族企业的转型,这个人也只能是我。日照这个小城市背山靠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待开发,没有大城市那么卷,业务相对更好开展。再三思考后,我拒绝了转正的机会,同事们都挺诧异,这是许多实习生求之不得的机会。但我心里明白,我想做的不应是在办公室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
“不接地气的海归”“空降总经理”“继承家产的富二代”,这些打在我身上的“负面标签”,让我迫切想做成一个能证明自己的项目。都说不怕富二代花天酒地,就怕富二代创业,我就是那个想要创业的“富二代”,而且还是拿着家产创业的“富二代”。刚回老家的第一年,公司名下一处靠海的物业恰好空置。按照原本打算,租出去做酒店会更省心。我劝说家里,反正都要做酒店,为什么不自己试一试呢?在我的构想中,总有一天公司是要重注转型文旅的,但过去我们只有开发楼盘的经验,并没有涉及过酒店管理,我想这也许是融入当地文旅市场的一个切入点。家里也很支持我先从酒店经营入手,做相对简单的过渡。那段时间我每天都要见各种连锁酒店的推介人,考察哪一个品牌更适合我们。尽管很多人建议,旅游城市应该做特色酒店来吸引外地游客,但其实旅游城市旺季是不缺客人的。这个物业位置靠近海边,无论做成什么样子,旺季的入住率都应该十分理想。最初挑选品牌的时候,我就锚定了淡季的需求。我的解法是淡季吸引更多商务客人入住,将酒店的整体定位偏商务一些。我开出了高于同行业的薪资,但也设置了相对苛刻的考核指标。我要求以渠道平台“好评率”为优先考核指标,如果好评率达标,整个团队的薪资都会明显高于同行。但如果有一个差评,绩效就会降档。从结果来看,员工们为了“好评”拧成了一股绳,开业第一年我们酒店的好评率就几乎做到了区域第一,当然这离不开大家的努力。开业第一年,酒店业绩远超预期,我觉得自己选对了方向,旺季满客入住,淡季依靠公务客人也保住了入住率。这让我有点“飘”,似乎创业并不难,成功也不难。但很快,我开始意识到,维持住成功如此之难。第二年,全市一窝蜂地涌入一堆酒店投资者,我们的酒店开始在竞争中吃力。人员成本和运营成本都高于同行,我们无法依靠降价来抢占市场。这时我的业务重心已经不在酒店经营上了。对整个集团的营收构成来说,酒店只要维持盈利就行,我没有再过多插手酒店管理,因为那年,我正式“接班”了。2023年,公司分管房地产开发的副总提出了离职。家人与我商议,与其另找职业经理人在行业寒冬中经历磨合期,不如由我接任,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加快转型步伐。
好在公司很多人是看着我长大的,对于我的接班,所有人都觉得顺理成章。但我内心给自己的压力挺大。因为我知道相较于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房产人来说,我实在是太好“糊弄”了。在做一个项目时,我才头一次知道当地施工团队中除了“国家标准”,还另有一个“当地标准”。在招标中明确要求使用的材料,后续施工过程中会被替换成其他材料,为此我跟总包单位大发雷霆,却被“教育”说这是为了给甲方省钱而故意为之,是我“不知好歹”。公司负责工程管控的经理详细给我做了“科普”:过去20年,一些项目就是这么干的。我也怀疑是不是自己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件事就能过去,又不影响验收。但我觉得问题出在意识观念上,整个行业越来越卷,后续的市场方向一定是高品质、功能性的住宅区,施工上就绝对不能偷工减料。那是我接任之后第一次发火。后来的一年间,我与这位经理多次争吵,对方始终觉得总体说得过去就行,我很清楚跟他已不再“志同道合”。他的人品以及专业能力都毋庸置疑。我接任的第一年,有次半夜突降暴雨,为了在建的工地不被水淹,我们曾合力“抗洪”。他的车在赶往工地的半路上被水淹了,也没抱怨一句。正是这样,我的选择变得困难,很多次问自己,要走到分道扬镳那一步吗?公司其他员工劝过他很多次,“顺应老板的要求才能立足”。我也给过他几次机会,但我们始终在高品质上无法达成一致。几次下来,互相都产生了不满,他也离开了公司。说实话,这是我接班以来最痛苦的决定,我开始明白,不是所有“好人”都能成为创业伙伴。接班之初的那个冬天,团队建议为了追赶工程进度,小区园林绿化所需要的大型乔木要尽早开始种植了。冬天落叶期栽植虽然成活率高,但我们还没有最终定标供应商单位。他们劝我为了保证工期,放弃之前要在景观园林上做出特色的想法,给我的理由仍然是“过去20年我们都是这么做的”,只要价格合适,哪怕效果差一些也可以接受。我纠结再三还是顶住压力要求开春再种树,但开年很快就发现临时寻找供应商并不容易。先不说工期被压缩,大多数供应商年前都已经接到活了。加之我们对于施工质量的高要求,许多前期考察的供应商都被刷掉,小区其他设施陆续到位,只剩绿植问题迟迟无法解决。我每天都要约见3~5家供应商,作为这个专业领域的小白,不得不投入全部的精力,一边临时抱佛脚恶补知识,一边跟他们软磨硬泡。我们还尽量放宽付款条件来多吸引未合作的供应商对比洽谈,最终才与多家供应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如期如愿地呈现出了我们想要的景观。
在我的认知里,四线城市的地产企业想要转型是很难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这也是我认为制约企业在小城市做大做强的痛点之一。比如我现在主导向更具差异化的住宅转型,但有些想法提出之后,团队会反馈无法实现,认为我在“强人所难”。可是在外考察时发现其他城市的同行已经开始应用了,我认识到,不管是员工还是我,都很难想象自己没见过的东西。于是,每当团队拿不准方向,我就尽量从小红书或者其他渠道上找到类似案例分享给团队,渐渐大伙开始意识到,原来许多优秀的作品从社交APP上也能找到。现在他们要做新项目时,都会先四处找灵感。同时我也鼓励团队外出考察,要先让他们看见更新的东西。我在社交网络上也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设计师朋友,大家都怀揣理想,他们愿意以友情价承接我们项目的设计工作,我自始至终都心怀感激。因为要补充新鲜血液,我也总是能带来些新点子和新想法,我就成了日照房产那协会最年轻的副会长。小城中的业内交流还是很和谐的,并没有传说中那么残酷,长辈们普遍都喜欢分享经验,这让我受益匪浅。于我个人而言,我是非常渴望带领公司完成转型的。在自己深入接触地产的这2年来,我发现这是一个现金流非常不“健康”的行业,它不像文旅,上下游都用现金结算。房地产上游的债务一直在囤积,下游最终是要面对建筑工人,需要现金支出,日子越来越不好过。所以我们驻龙山的文旅开发一直在持续进行,今年已经是第四年了。去年我们发现了一些旅游消费的新趋势,许多年轻人不再推崇“特种兵”式的旅游,更希望小假期能有个风景好的地方放空和“躺平”,抖音上也有很多年轻人吐槽说旅游已经变成换个地方吃外卖了。所以我想在山上打造一个“躺平公园”,给游客一个目的地,与好友一起躺平,吃了睡、睡了吃。影院、电竞室、棋牌室、温泉桑拿、自助食堂应有尽有,再为他们提供当地和周边城市的美食旅游攻略,还开通了免费的大巴车直达附近城市的旅游景点。但同时,以前的传统文化区域建设我也不想放弃。日照是“武圣”姜子牙的故居,有许多故事可以深度发掘,我自己也很钟爱传统文化。我们希望围绕姜太公文化和道教文化,在山上开设禅修院、养生馆等。在我的构想里,这座山一半是传统的、静谧的道场,另一半是潮流、现代的文旅综合体。这座山是我父亲留下来的,承载了我们一家人的情怀,把它做好做成不单是业务发展的要求,更是一种责任与愿望。你问我看对面父亲开发的小区是什么心情,我对它有很深的感情,我和家人在这里住了10年。虽然我现在可以说出它100个可以改进的地方,但它是那个时代的作品,是这个行业的过去,也是我们企业的见证。如今,我也想留下自己的色彩。。END 。
值班编辑:王怡洁 审校:董斌 制作:袁茂丽
→点击下图直通“未来之星全球领航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