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透过社会化知悉如何使用爱情的符号。爱情符号(意符)与爱情(意指)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人为建构的结果,人们必须透过学习才有可能知晓与掌握这些爱情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未经完整社会化的幼儿就不可能知道如何「解读」心形与骷颅头形状两者所象征之天差地远的社会意义。此外,年幼的孩子经常透过恶作剧或者过重的身体触碰(如扯辫子)来传递爱的讯息。正因为我们必须使用冗余(redundant)的符号来展现我们的爱情,即使是成年人也不断地经验着爱情符号的持续社会化。
在手机通讯软件盛行后,人们学会必须尽快回复情人传来的讯息;而「已读不回」往往象征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现在仍然有许多成年人不知道如何透过适当的爱情符号来为自己代言,于是有许多的杂志专栏甚至是专书被用来传授读者应该如何替自己的情人选购礼物,或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地与情人互动等知识;也有许多的广告试图说服观众它们所贩售的商品将有助于买家大胆与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爱意。
(from 健康远见,https://health.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885.html)
社会化的人们往往也会将某些道德规范的标准加诸在爱情符号之上。人们需要学会并知悉爱情符号,以避免自己会不小心地将负面讯息传递给自己的情人,又或者错误地将爱情的讯息传递给自己不感兴趣的对象。在台湾选择鞋子当作礼物意味着「我希望你走」,而赠送梨子则因为谐音而代表「分离」。无法适当地使用象征符号来传递爱情有时会引来惩罚。不和情人共度宝贵的周末却没有给个合理的解释时,可能会被对方责怪是自私或者不忠;不和情人分享私人空间时则可能被怀疑是有第三者介入;而在特殊的日子却没有赠送礼物则会被指控为小气吝啬或者无情。
爱情符号在不同的脉络下并不具有一致的意义。在某些文化中亲吻脸颊或者牵手意味着超乎友谊的正向情感,而在另外的文化中只是社会礼仪的一环。当某些人将性交视为是明显爱情的象征时,娼妓与「花心大萝卜」则拒绝这样的论述。爱情符号的世代差异也透露出符号的意义会根据不同时期而有所改变,在传统社会中,拥抱经常代表着情人之间的爱情,在现代社会中,拥抱往往只是普通朋友之间打招呼的举动。某些年长者认为高频率的联系与共享食物意味着爱情;年轻族群可能认为这些只是普通朋友之间的行为。
从爱情符号来分析,不难理解有些人为何对于结婚的各项排场如此重视;对于婚戒的品牌、钻石的大小、实际的价格那么费心;以及对于脸书上头的交往状态这般执着。这些都是错误地将爱情的意符视作爱情本身。更有趣之处是所谓的爱情本身的确就是得透过这些象征符号才能加以再现,才有可能被情人们捉摸。这些爱情符码构成了迷宫般的符号丛林,让人们有时宛如陷入迷雾、难以穿越。往往是苦了陷入情网之人,但许多人们仍对此甘之如饴[vi]。
本文指出认知社会学的取径让我们得以理解爱情符号的社会建构性,爱情符号僭越了爱情本身,摇身一变成为某种不同于日常凡俗(mundane)的存在[vii]。也因此,人类社会从古到今、无论西方东方,都有着无数的歌曲、戏剧、诗词、绘画等各种作品试图勾勒隽永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