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清华金融评论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承办。以分析经济金融形势、解读经济金融政策、建言经济金融实践为宗旨,设置宏观经济、央行与货币 、银行与信贷、资本市场、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国际金融等财经金融资讯栏目,敬请关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偶俚张家港  ·  金价再涨!创历史新高! ·  15 小时前  
财联社AI daily  ·  界面财联社“AI小财神”正式上线 ... ·  2 天前  
财联社AI daily  ·  界面财联社“AI小财神”正式上线 ... ·  2 天前  
香帅的金融江湖  ·  初五迎财神:香帅原文 vs DeepSeek仿写版 ·  3 天前  
成方三十二  ·  商务部发声!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清华金融评论

赵博文:探寻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利率的影响机制 | 华山论剑

清华金融评论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6-11 17:07

正文

本文由《清华金融评论》与况客科技联合推荐

文/蓝石资管研究总监赵博文


近日央行修改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形成机制公式,引发了市场对央行将继续维稳人民币汇率的预期,导致人民币在离岸市场和在岸市场均出现大幅升值,CNY在周一升幅近0.5%,一度飙升至6.81%;CNH则更是从上周四开始一路飙升,幅度接近2%。目前CNH已基本回到去年国庆之后开启的人民币大幅贬值之前的水平。

 

在CNH大幅升值的同时,CNH HIBOR也出现了大幅飙升,隔夜利率一度上行至40%以上。那么问题来了:

 

为什么CNH利率前面几次飙升,都是在大幅贬值的时候,而这一次的飙升却是在升值的时候?人民币升值究竟会导致资金面收紧还是放松呢?另外,也有机构担心如果CNY继续升值,在岸市场资金面是否也会收紧?

 

毕竟今年1月CNY也曾出现接近1.6%的升值幅度,资金面从1月后半月开始收紧,而央行也在1月底“随行就市”的上调了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要解释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探寻人民币升值背后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CNH市场。此前我们曾多次提及,CNH市场是个很“薄”的市场,用1000多亿的活期 + 现金,对接了数万亿的资产。而且,任何一家国内银行都可以“制造”CNH,即都可以是CNH的央行,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CNH市场没有央行。因此,国内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对CNH这个很“薄”的资金面产生较大的冲击。

 

比如2015年8月以来的几次人民币大幅度贬值,都导致了CNH市场利率的飙升。人民币贬值本应导致机构争相抛售,但由于机构手中都是人民币资产,缺少人民币现金,无法换回美元,因此只能先抛售资产或拆借人民币现金,从而导致人民币反而一度成为“紧俏”货币。

 

在经历了几轮大幅贬值后,CNH现金虽然出现较大规模的流出,但CNH资产规模下降更快,因此利率在多数时候处于较低水平。而当市场对央行维稳人民币的预期再起后,CNH又再次成为海外机构的“宠儿”,除了之前的人民币空头需要拆入CNH平仓外,大部分机构要购买人民币资产,因此还要先结汇或拆借人民币。

 

由此我们看到,无论是之前人民币贬值引发的外资出逃,还是当前人民币升值引发的外资流入,都要首先拥有CNH,区别只在于贬值时,机构要先拥有CNH后兑换成美元;升值时,机构要先拥有CNH后买入资产。

 

现在我们回到CNY。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在岸市场的人民币无论是汇率还是利率,都由央行决定。而在美联储加息和缩表都已“如箭在弦”,欧洲和日本央行也即将收紧货币的大背景下,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已成为央行的重要目标。

 

而央行维稳汇率通常采用2种方式:

 

一是实行人民币汇率预期管理,即通过每日中间价向市场释放信号,体现央行意图。但从去年5月开始,央行为使人民币更为市场化,将中间价形成机制更改为“收盘汇率 + 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起初还有一个过滤机制,在国际市场波动加大时,央行可以进行调整,但从去年国庆节后,央行似乎就未再使用过这个过滤机制,而是让人民币更为市场化的波动。结果导致人民币的在去年四季度经历了一轮较为显著的贬值。

 

而当央行不选择通过中间价进行预期管理时,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就更可能选择直接干预。比如离岸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去年11月CNH活期 + 储蓄还有2000亿,而到今年1月已不足1200亿;在岸市场可以看到,央行其他国外资产在1月大幅减少了2100亿,而上一次如此大幅的减少(5400亿)是在15年8月的汇改。

 

上述干预的直接后果就是央行外汇储备的下降,比如今年1月外汇储备就跌破3万亿美元;并且导致离岸和在岸市场流动性收紧。因此可以说是代价高昂。而今年2月以来的人民币对美元小幅升值,完全是美元本身疲弱导致。而当美元指数已再次回到“特朗普”行情启动之前的水平后,美联储加息和缩表,美国经济本身转强(美国一季度GDP已从前值的0.7%修正为1.2%),以及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等因素,必然使得人民币汇率再次承压。

 

因此,央行再次更改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在原机制基础上,新增“逆周期调节因子”部分。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央行对中间价控制的工具,实际上起到的是对市场预期管理的作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