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活明白的中年人,不说破友谊里的“假性亲密” ·  昨天  
新周刊  ·  豆瓣9.3,70岁导演拍出最好哭国产片 ·  昨天  
新周刊  ·  建议查查蒋奇明 ·  1 周前  
新周刊  ·  降价的牛肉,拯救一大批餐厅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生活周刊

小学班主任口述:面对“熊孩子”,为什么老师想管又不敢管?

三联生活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24-09-21 18:00

正文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意见》明确“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学校和有关部门要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但教师惩戒权的边界在哪里,教师、家长、学生三方的权利如何得到保障,教育如何能实现最大的功效,依然是教育实践中的难题。
李欣然(化名)是南方省会城市一所小学的班主任。在她看来,教育惩戒是横亘在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敏感地带。双方在惩戒方法上的分歧和互不信任,正在使教育的空间越变越小。以下是她的叙述。


文 | 袁玥

编辑 | 徐菁菁

如履薄冰

我是一名小学班主任,从业已有十几年。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深刻感受到,教育惩戒是横亘在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敏感地带,稍有不慎,便会让老师引火上身。

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是从十年前的一次家访开始的。

当时我刚开始当班主任,班里有个孩子突然就不来上学了。据父母反映,他们亲自开车送孩子,但到了学校门口,孩子怎么也不愿意下车。我就去调查,孩子好像一切都很正常,跟班里同学也没发生任何冲突,放学之后还在一起玩。

后来教学主任带着我和数学老师去家访。孩子进房间之后,家长才告诉我,可能是由于在数学课上被罚了。按照考试规则,解数学应用题时要写“解”字,否则就要扣分,但有的孩子就是记不住。所以数学老师让那次考试所有没有写“解”的同学都罚抄一百遍“解”字。家长说,能理解老师的工作方式,但孩子接受不了。家长很有情绪,觉得孩子不想上学的责任主要在于老师。我们只能好言宽慰。

《小舍得》剧照
离开孩子的家后,主任马上跟我说,你刚来学校,以后要注意保护自己,要注意惩戒尺度,以后罚抄最多不能超过三遍。当时主任还很郑重地跟我说,跟家长谈敏感话题的时候,尽可能打电话,不要留下任何文字,必须要用文字交流的时候,措辞一定要非常谨慎,避免被人断章取义。后来新教师培训,谈到如何建设和谐的家校关系,就常常拿这个案例出来讲。

这次事件也给我带来了很大冲击。我理解家长和孩子的情绪,但是我依然认为,罚抄并不至于构成孩子不来上学的理由。但事情就是发生了。之前也有老师提醒我,跟家长沟通要慎重,但我一直没放在心上。因为当时班里的气氛很好,学生懂事,家长也配合,大家相处都是随意、轻松的。但自那之后我开始变得谨慎,包括许多过去不曾在意的细节。

比如说,如果是两个孩子打架,必须要用文字通知家长时,我不会说打架,而是说学生之间发生了矛盾,之后升级成肢体冲突。再比如,如果学生说,今天被某某老师骂了。我会说,没有骂你哈,这是批评教育。其实学生也是开玩笑,他并不觉得自己被伤害了,但我就会担心,孩子回家说得多了,会让家长形成一个印象,这个老师经常骂人。

有时候学生写作文,会写到当班里纪律不好时,老师发怒起来像一头狮子。我也会把这样的句子圈出来,让学生去修改,虽然是打个比方,但家长看到,心里可能会不舒服。如果追究起来,可能事情严重性就不一样了。

《少年派》剧照
我第一次认识惩戒这个词,是从2021年3月1日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开始的。以前我们说的都是惩罚,没有明确的标准,除非引起严重后果或舆情,我们才会去讨论。近些年来,网络上有很多学生跳楼的新闻,舆情对教育行业影响非常大。那些新闻里的老师的确很过分,但这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现在国家明文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可以实施的惩戒范围,让教师的惩治权有法可依。从这方面来看,这个条例的出台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保护。

我们每年都有继续教育,其中有一堂课是专门学习这个条例,条例规定得非常具体,比如罚站一节课是允许的,但站一上午就是体罚了。过去我们可能还会有跑步、罚操、做深蹲的惩罚,这些行为现在都是不允许的。

前一阵,我们区里有个老师让学生在走廊上站了一个上午,被家长投诉到市长热线,校长把这个案例在会议上专门拿出来讨论,让我们引以为戒,上课期间走廊上不允许有学生站在外面,这样的惩治被认为是“剥夺了孩子的受教育权”。

一开始,我会觉得这些规定有点可笑,也有点心酸,觉得限制了老师的管理行为。按照规定,请出教室罚站或者让学生回家反思,都是接近顶格、非常严重的惩罚。但事实上,真正配得上这种级别惩治的孩子,可能压根不在意能不能上课。对于老师来说,哪怕让学生站在教室外面,都必须得再三斟酌,反复考量。

《少年派》剧照
即便有明文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要不要惩戒,怎样惩戒,我们还是感到茫然。家长的态度、管理层的风向都会左右老师的行为。
几年前发生的一次家校冲突,让我在惩戒学生时更加小心。
我有个同事怀孕了至少六七个月,肚子都能看出来了。她在班里上课时,学生站起来质疑,说老师讲得不对,老师就说,我们先不要耽误上课的时间,你有疑问的话,我们下课以后再讨论。那个学生脾气暴躁,个子也高大,直接从教室后面走上来打老师的肚子。当时全班都在尖叫,有的女生直接吓哭了。后来,老师被带到医院检查,家属也报警了。

幸好检查无大碍,后来学校召集家长和老师谈了很多次,家长一口咬定我孩子不会无缘无故打人,肯定是老师先激怒了学生,要求撤销报警。而校方一直暗示老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要冲突升级引起舆情。
那件事最后怎么处理的,我就不是很清楚了。后来孩子还是在本校毕业的,老师就一直请假,生完孩子几个月后,她申请换到了另一个校区。

我听到这件事的第一感觉是,如果学校不保护你,你必须学会保护好自己。学生把老师打了,上级都想把事件压下来,那我们教育学生,如果跟家长发生冲突,你会站在哪边呢?自那之后,我们老师在惩戒上都明显变得保守很多。
《小欢喜》剧照

夹缝中的教师

我最大的变化是,我更加关注家长的态度。在惩戒之前,我会权衡家长的意愿和接受程度。家长可以接受我的管理方式,对孩子有要求,他犯错时我才会去处罚他。如果他的家长不接受,还喜欢投诉,那无论如何,我都不会去处罚这个孩子。

近些年我带的都是高年级,每次接到新班时,我都会向前任班主任提前了解家长和学生的情况,我还会在接班后的一两周之内挨个跟家长沟通,打探他们对孩子教育的态度。放学的时候,我也会去找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聊。这些方法让我避免了很多投诉,在惩戒学生时也能保护好自己。

以前,学生作业没写完,我一定会看着他在学校补完,才会让他回家,家长来接了正好,你就守着孩子一起写,我是不会放人的。一遍写不好,就再写一遍。这样孩子就会有感受,如果我不写,第二天老师就会让我留堂,他知道了后果,就会约束自己。

《隐秘的角落》剧照

但现在,一旦我了解到家长不接受这个方式,我就不会再留你,你交不交都可以。如果家长也无所谓的话,那孩子还写不写作业?肯定不写了。同学之间还会进行比较,为什么他可以这么做我却不能,事实上,极少有学生是发自内心想写作业,久而久之,班级的学习氛围就会变得松散。老师放弃了惩治,就没办法再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社会化管理。
其实也不会发生很大的冲突,但是教师的管理权就是在这些点滴小事之间流失的。

班上曾经有一个学生,总喜欢恶作剧,比如把将一个同学的物品藏在另一个同学的包里,被我调监控发现了。后来我就向家长反映,说我在班里讲过这件事后,孩子主动承认了。我还向家长称赞他,孩子还是敢做敢当,很勇敢地承担了自己的责任,我也当众表扬了他。希望家长还是要加强教育。

事实上,我把事情的一部分隐藏了,其实孩子并不是主动承认的。我查完监控后找到他说,你知道我不会无缘无故来找你,我还指了一下监控,他才承认。他的父母都是律师,对待律师的孩子,我通常都会比较谨慎。一方面,律师很擅长处理冲突,孩子有事情,父母能解决,另一方面我也怕得罪他们。

《嘉年华》剧照
虽然家长的态度很好,让我该怎么惩罚就怎么惩罚,但我没有继续去惩罚这个孩子。我心里会有个警钟,东西找到了,没有造成任何后果,我对孩子批评教育了,也告诉了家长,这件事已经解决,到此为止。虽然家长让我处罚,但怎么罚,罚到什么程度呢?我把握不好。

当然,一开始我也会比较难过,毕竟我也曾经是一个很严格的老师,我会推着学生向前走,孩子被推了一段时间,成长起来可以自己向前跑的时候,孩子也是会很有成就感的。你不推他,孩子有时候就是迈不出去那一步。但现状就是,你很多时候不敢去推,不能去推,想到这里,还是会觉得难过。我也是花了好几年时间才慢慢接受这件事。
学校的态度也在发生明显的转变,开会时不再会说让家长来配合老师的工作,而是老师要主动跟家长合作。从配合到合作,其实是学校立场的根本变化。
《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剧照
事实上,没有家长的配合,惩戒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我们这个城市多子女家庭比较多,我班里有一个学生的家里有五个孩子,父母从不来开他的家长会,他们只顾得上参加毕业年级和初始年级孩子的家长会,中间的孩子就关注不到了。他作业没完成,上课不听讲,跟家长反映也没用,即便我让学生留堂,孩子几点回家的他们也都不知道。但我们之所以惩治学生,并不是为了出口气,而是要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如果没人重视,惩戒有什么用呢?

有的家长甚至连老师都不尊重,有一次,科目老师在办公室给孩子父亲打电话,因为孩子一个月都没写作业了,他爸爸接了电话之后说,老师你知不知道我很忙,不要为做作业这种小事给我来电话,以后都不要打了,然后就把电话给挂了。当时老师用座机打的电话,爸爸声音很大,我们整个办公室都听到了。

科目老师只好每天把孩子留下来补作业,补到老师下班为止,孩子晚回家一个小时,家长也无所谓。但这就等于让老师替代了做父母的职责。
现在的教育观念更追求鼓励教育,强化学生的正面行为,对部分学生来说,正面的鼓励、引导远远没有惩罚的效果立竿见影。还有一种情况,孩子在家庭的教育模式中已经习惯了有惩罚的状态,没有惩罚,去唤醒他的内在动力很困难。

我们班就有一个家长,对孩子的成绩过度焦虑。虽然孩子一直是班里前几名,但她总是不满意,对孩子动辄打骂,很少表扬孩子。孩子回家写作业时,她就拿着戒尺在一边守着,后来孩子大了,有反抗意识了,甚至跟妈妈拿着板凳在家里互殴。

她妈妈也知道孩子渴望被肯定,但她不想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来找我沟通,希望我在学校多去鼓励、表扬孩子。但事实上,我观察到,对大多数孩子都有用的奖赏方式,对这个孩子来说是失效的。

拿写作业来说,我们的要求是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对于写得好的孩子,我们有很多奖励机制,比如积分兑换奖品、公开表扬、展示优秀作业等等,这些奖赏对他来说几乎没用。但如果我跟他说,你重新抄,抄到好为止,他才会认真起来。我并不喜欢用这种方式惩戒学生,但到了期末考试,你如果还不认真,我就只能使用避免惩罚的心理机制,逼着孩子快速行动。

这个孩子不太遵守纪律,在课前准备时,我们会说,第一大组某某已经准备好了,其他孩子就会向被表扬的孩子学习,安静下来,把书放好,但这个孩子只有在你点到他名字的时候,才会安静下来。我有时候甚至觉得他是故意的,用种种方式提醒你,他需要被关注。

《你好,旧时光》剧照
我还观察到,他并不是完全不在意被奖励,如果在开家长会之前,我去展示学生的作业,他就会很认真地去写,这说明他内心非常渴望来自母亲的肯定。像这样的孩子,似乎难以因热爱或成就感去做事,而是把能量用来跟惩罚机制对抗,没有外在的惩戒了,就会躺平。

我近些年带的班,大都是些很难啃的硬骨头班,在我带班之前,家长经常投诉。但我接手之后,投诉量慢慢减少了。我有一些方法,首先,我一直都离“条例”规定的红线很远,其次,我会和家长搞好关系,比如沟通一定要及时。如果我让孩子罚抄、罚站了,我一定会在学生到家之前,提前让家长知道,避免学生传递错误信息。

现在家长可以投诉的渠道变多了,可以打市长热线、在国务院小程序上投诉,也可以直接到学校找管理层反映。家长投诉对于老师来说,就像是紧箍咒,哪怕老师什么都没做错,也会承受一些隐形的责罚。

有一次,在同一周内,我先后两次因作业问题被家长投诉。一开始,是一个妈妈公开在小区群里发“小作文”,吐槽我布置的作业太少,管得也不严,导致学生成绩没有其他学校的孩子好。接下来,几乎在同一周内,另一个家长又在微信群里说我作业太多了。这个小区里住着很多我们学校的家长、学生,一下子就传开了。虽然这不是直接投诉,但其实比投诉还严重,因为小区群算是“公开场合”,引发了舆情。

我不在那个业主群里,一开始并不知道。直到管教学的副校长找我谈话,看到两个家长的微信截图,一个说作业多,一个说作业少,我哭笑不得。校长也很无奈,他知道责任并不在我,但仍然认为我加强跟家长的沟通,避免家长在“公开场合”吐槽。

《三十而已》剧照
后来,我把两个孩子用分层作业的形式单独对待。认为作业少的妈妈告诉我,她想单独给孩子布置作业,但孩子不愿意做,因为不是老师布置的。我在家长会上公开说,有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家长可以找我私下沟通,我用私聊的方式他给他单独安排一些难度高的作业,减掉基础性的作业。对于这个结果,家长也很高兴。

改进工作方式,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状况,这些我都能接受。但唯独有一件事让我很反感,我还被要求写一份情况说明。即便上级也认为我没做错什么。这对我来说,其实是额外的负担。这还不算什么,如果家长是通过教育局的渠道投诉,我还会牵连到校长、副校长、年级长挨个儿写情况说明。

教育=服务业?

为了避免投诉,我还需要付出一些额外劳动。

比如那个过度焦虑的家长,常常会要求我盯孩子细一点,有一次她孩子考试比平时低了十几分,她就来学校来说我对待工作不认真,要求转学。几乎所有科目老师都被投诉过,原因包括作业改得不够细,进度太慢,教得不好,要求不严格。在她看来,孩子的成绩如果没有进步,就是学校没有做好工作。

为了减少被投诉,我就只能花时间倾听、沟通。即便在我下班的时候,她也会打电话找我抱怨,一说就是一个小时,有时甚至到晚上十点、十一点。太晚的话,我有时候接,有时候不接,但如果不接,她就会给我发微信小作文,把同样的话复制后发给其它科目的老师。

《小舍得》剧照
我曾经尝试过一些比较有趣的惩戒方式,但由于担心家长不理解甚至投诉我,也不敢放手去做。
举个例子,我们上“折纸飞机”的兴趣课时,学生喜欢拿着折好的飞机在教室里飞,一不小心就会戳到同学。有时老师也阻止不了。我就让几个不听话的孩子放学留下来,比试谁的纸飞机飞得更远,获胜的同学可以回家,其他人就留下来每人折30个。学生其实并不会反感这种惩戒方式,但个别家长就会觉得,我在浪费时间,根本没用,还不如罚他抄课文。我不同意家长的看法,因为惩戒只是一种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就是有用的。

又或者,当学生下课在走廊里追逐打闹的时候,很容易受伤。我会让这些孩子放学后去操场上追几个圈,不限制速度,但也会控制时间。在跑的过程中,孩子其实挺高兴的,但也会理解老师的用意,知道自己做错了。但现在我很担心家长投诉我体罚,我就会在学生跑的时候说,如果你觉得不舒服随时可以停下来。

我能明显感觉到,跟那些五十几岁的老师相比,我们的地位变了。以前那一代老师,还能感觉到师道尊严的痕迹,但现在年轻的老师就有点像是哥哥姐姐,一点架子都没得。我们和这些老教师聊起来,他们也感觉到现在工作很难开展,家长口头说会全力配合老师,实际上对老师缺乏信任。

《青春派》剧照
教育空间的缩小不是突然之间发生的,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家长投诉、冲突事件、管理层的明哲保身中缓慢变化的,随之而来的是,教师渐渐没了职业上的尊严感,家长是我需要去服务的上帝。

虽然说教育行业是服务业,但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因为我们服务的是孩子的成长。老师应该用自己的专业性去引导家长,而不是追求让每个家长在当下感到满意。

过去我们曾经有一位老校长,就会为老师仗义执言。那段时间,我对待学生比现在更严格。

有一次,由于轮值学生扫地没扫干净,放学后,老师就把学生留下来重新打扫,同时他也陪学生一起扫地,但他没告诉家长。来接孩子的家长来了,等了半个多小时也没看到孩子,就在校门口骂脏话,骂得很大声,引来围观。老师电话联系家长后,家长还是继续骂。

当时被老校长听见了,他就把家长拉到旁边讲道理,一直说到家长都不骂了,想走了,他还一直拉着家长说。

《老师·好》剧照
他说的是,首先,你作为家长,在公开场合骂脏话,想没想过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然后,这是我们学校很优秀的老师,把孩子留下来,并不是为了惩罚他,而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实际上,老师也在陪孩子一起做清洁,他也在加班。最后,据他了解,这位老师在班里很受欢迎,你也可以去问一下孩子的感受,你这样当着孩子的面去辱骂他尊敬的老师,都站在老师的对立面了,想没想过孩子以后的教育怎么办?

我相信他说出了老师的心里话。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初初 / 审核:小风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那些植物教给我们的事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纸质版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