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半月谈
“中华第一刊”《半月谈》的官微,每天帮你分析时政大事,品读社会人生。您的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政事儿  ·  局长李华林,已被撤职、降级! ·  昨天  
北京晚报  ·  卢卡申科,正式当选! ·  3 天前  
北京晚报  ·  卢卡申科,正式当选! ·  3 天前  
底线思维  ·  经济在增长、获得感却不强,症结在分配?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半月谈

【大暑】饮食讲究“酸、苦、清”,心理调养重在“静”,听听专家与你话养生

半月谈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7-22 10:40

正文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 十二 个节气,每年 7月 中下旬 前后 太阳到达黄经 120° ,此时 炎热到了极点,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今年的大暑正逢三伏天的中伏 温度 尤其 因此,民间有 “热在中伏”的说法。


近日, 在我国很多地区 出现 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 。那么, 在这酷热难耐的 时节 我们该如何养生呢?


本文受访专家:

谷强,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

北京市东城区医学会副会长



大暑为什么会中暑?



中医有“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按照现代的解释就是:自然界(大宇宙、宏观整体)和人(小宇宙、微观个体)是互相感应、互为反应、互为映照的。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异常行为。

现代医学生理学也认为: 人的神经细胞对夏日的气温、气压、湿度和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高温的气候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继而影响大脑的神经活动和内分泌的激素分泌,产生一系列类似“中暑”的症状。


中暑的危害


“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的危害甚大。


特别是老年体弱者和年幼者,可以见到老年人劳累紧张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会引发猝死危险;幼儿暑热哭闹、饮食不周易造成腹泻、发热等急性病。

从中医角度来说,盛夏阳热下降,絪蕴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病程多反复缠绵。一旦中暑,需要很长时间调养恢复,所以要认真防暑。



我们该如何养生?

专家从起居、心理、饮食三个方面给网友一些建议:


生活起居,“多休息”


炎炎夏季,骄阳普照,地热蒸腾,正是人体阳气活动旺盛之时,养生也宜侧重于养阳才能顺应季节变化。


人们在工作生活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这个时候,最好坚持“少动多静”的原则, 最好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径、抚松竹,还可以在环境清幽的室内,读书习字、品茶吟诗、观景纳凉。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

心理调养,重在“静”


俗话说:“热在三伏”,大暑正是进入伏天的最热时节。


按照中医理论,大暑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阳气发散如喜过则伤心,心伤则心跳神荡,精神涣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则精神失常等问题。


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二字就是这个道理。

首先是静心养生,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心态宜清静,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

其次是心理纳凉, 以“心病要用心药医”的原理,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方法调整情绪,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之中,绿树摇曳、飞泉漱玉,使你心旷神怡、心平气和。

再有是要调整起居, 保证充足的睡眠,中午应午睡0.5—1小时,睡眠与情绪和免疫力密切相关。

饮食调养,“酸、苦、清”


“酸”,夏季人们出汗多而易失津液,酸味食品能敛汗止泻祛湿,且可以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


常见的酸味食物有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等。

“苦”,盛夏时节吃苦味食物,既能清除人内心的烦恼、提神醒脑,还可以增进食欲、健脾利胃。当然要适量,否则过苦伤及脾胃。


常见的苦味食物有苦瓜、苦菜、莴笋等。

“清”,大暑养生饮食宜以清为补,宜补气清暑,宜健脾养胃,宜药粥进补。清补食物有绿豆、百合、黄瓜、豆芽、鸭肉等;补气清暑食物有冬菇、紫菜、西瓜、番茄等。


健脾养胃食物有赤小豆、薏米、南瓜等;药粥有绿豆粥、扁豆粥、莲子粥、薏米粥等。


大暑时节利于“冬病夏治 ”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趁暑化湿解冬病,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是最佳的治疗时机,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在于防治。

通常情况下,那些冬天容易患的疾病也就是阳虚症的疾病是可以冬病夏治的。比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等阳虚症疾病,有上述慢性病的人可以利用好大暑这个时节治病,若是一些偏热体质的慢性病人就不适合用这种方式来治疗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