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盐
charles wang 和他的朋友们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PPSO  ·  阿里 Qwen ... ·  17 小时前  
APPSO  ·  OpenAI 和 Grok 都在卷的 ... ·  昨天  
PChouse家居APP  ·  白墙+原木,法式自热风美到我不敢认! ·  3 天前  
APPSO  ·  杨植麟和梁文锋,论文撞车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盐

“死亡率63%,你敢花30万赌命吗?”(建议所有人都看看)

王盐  · 公众号  ·  · 2021-05-26 20:00

正文



0 1


周末,小编 家刷了一部深圳卫视的医学纪实片《我的白大褂》。讲的是一批年轻医生的临床成长纪实,片中都是真实的临床案例,参考性很高,而且豆瓣评分非常高,今天想分享给大家。


片中,
有的人愿意卖房救一家四口的命...
有的人害怕钱财两空,纠结是否要欠债赌命...
有的人关心治疗费用,胜过治疗方案...

要钱还是要命? 这道选择题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旁人看来,当然要先保命,但是当你真的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时,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下面分享两个片中真实的故事,大家看看,如果是你经历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选?

一天夜里,急诊室来了一位因吃了很多黄豆引发急剧胸痛的患者。(实际上是高血压引起的)

当医生在排查病因时,发现患者两侧脚压不对称,立即诊断为凶险的主动脉夹层出血,随即下了病危通知。


医生:“这个病要马上手术,死亡率63%,不一定能救得过来。”

患者家属:“这个病需要花多少钱?”

医生:“至少三十万。”


死亡率63%,远大于生存率,还至少要花30万。

救人吧,这钱铁定要花出去,但有63%的可能人财两空;

不救吧,人很快就会没了...

到底救还是不救?

本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胸痛,竟要马上为老公的生死做决定,突然的变化让王女士猝不及防,陷入痛苦的纠结中。

“ 那他要保命,大概有几成把握能活下来?”王女士对于成功率的追问,无非是想从医生那获取一丝丝花钱能把人救下来的底气。


但这也是医生最难回答的问题,因为63%的死亡率是针对过往病例的统计,但具体到某个人是不能确定的。

不救人肯定没了,救就还有一线希望。

王女士打了一圈亲戚的电话后仍然做不了决定,直到最后拨通了二十多岁还在上大学的儿子的电话,当电话那头传来斩钉截铁地决定“治”时,她才拿定了主意,让医生立刻紧急手术。


生和死这个大命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会去考虑,当需要马上做选择时,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像王女士一样被打懵了。

救命谁都想,可前提是自己花不花得起这个钱?会不会最后人财两空,自己还要负债?

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如果能负担得起,谁都有要求医生马上做手术的底气,而不会纠结于计算钱与生命哪个价值更高。

王女士一家是幸运的,最后手术成功了,前期手术费用25万多。可以说,这是一场赌命的抉择,他们赌对了,花钱买下了家人的命,看到这个结局,很欣慰。

可是,不是每个人都是幸运儿。在医院里,有许多患者的家属,在高昂的治疗费用面前,只能默默的签下 “放弃一切治疗”。


02


片中,还有另一位35岁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在ICU里仅能维持生命。

她住了半个多月ICU,每天长长的费用单催着她的家属四处筹钱,催费单上几乎天天出现9床的名字。

9床,欠费26000元
9床,欠费30800元
9床,欠费53000元

那些日子,9床成为ICU里大家时不时地谈起的话题,担心她的家属会选择放弃治疗。

果然,没过多久,9床不得不提前出院。出院前几天,她全身浮肿,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着管,上着呼吸机。

出院那天,9床看见丈夫进来,她像往常一样,浮肿的脸上浮上一层笑意,她吃力地向丈夫伸了伸右手,想拉住丈夫的手,但丈夫没有把手伸过来,他正望向医生。

医生停顿了一会儿,才说,9床,别怕,我们今天需要把管子拔了。

9床脸上的笑意顿时凝住了,怎么要拔管子?她说不出话,但眼神里满是疑惑,她将目光从医生移到一旁的丈夫身上,丈夫看向床畔的监测仪,没有说话。

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扯了扯丈夫的衣角,终于,他的丈夫说话了“咱们回家治,真是没有办法在这里待下去了,亲戚都借遍了”。

护士要伸手解下她嘴上的呼吸面罩,她一把抓住呼吸管子,惊恐地望着医生,再望着丈夫。管子插在嘴里,她无法开口,可是她很清楚,这是救命的管子,哪能拔掉?管子在一天,她的生命才能维持一天。

当医生最终伸手拔掉她身上的插管的时候,她抓住医生的手终于慢慢地、无力地松开,眼泪一直在流,那种求生的欲望令人看着心碎。1个月后,得知她去世了,这是预料中的结局,大家并没有那么惊讶。

虽然我见过太多这样的结局,但我始终还是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普通如你我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 若不是逼不得已,谁也不会做出这种让自己余生都活在自责与愧疚中的决定。

说到这里,我还想起去年底的一个事,一位父亲不舍10万手术费,独自离开医院,随后轻生。说实话,这事当时对我触动挺大的。


求生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一个人是有多爱另一个人,才会愿意拿自己的命来换他的余生轻松。除了父母,可能真的没其他人了。

无论是家属放弃患者,还是患者放弃家属,都是异常让人痛心的事情,可是,似乎我们也不能谴责谁,大家好像都尽力了。

听过太多ICU里关乎生死的故事, 人这一辈子的积蓄,大部分都将花在临终前治病的那段时间。

没进医院的你,根本不知道钱有多不经花。进了医院,你就会知道你的那点钱就像在长江里打了几个鸡蛋,根本拍不出啥浪花。

万事顺遂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还过得去。 但意外一旦来临,大多都招架不住。

万一父母病倒了,我们又会否、能否给到父母有力的物质支持?

我们很难避免一辈子不遇到这些事情,也无法避免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冲击。但是有两样东西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第一,是面对苦难的态度。
第二,是未雨绸缪的准备。


03


至于如何准备?想来想去,发现其实也没太多的办法,就两条路:

1、不断增加收入、控制开支,掌握尽可能多的存款,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

2、对于结余比较少、收入增幅比较慢的读者,可能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和家人的保险配置齐全,用尽可能少的钱,把自己不能承受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本文不推荐保险产品)

小编建议大家一定要把保险配置齐全,这些年我在医院里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悲剧,而这些悲剧很多时候都是一份很便宜的保险就能解决的事情。

借此机会,想再给大家做点简单的保险科普,都是很实用的知识,希望大家耐心看完,也希望对你们有用。

相信这里大家都已经参加了城镇医保或者新农合,因而可能会觉得已经后方无忧,那你就错了。大病面前,你会发现医保就是个摆设。

目前医院的药品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药100%报销,乙类药部分报销,丙类药一点不报销。像进口抗癌药、靶向药、新特效药都属于丙类药,只能自费。


比如治疗肺癌的靶向药多泽润(达克替尼,Dacomitinib),每月1盒,每盒1.7万,需要持续服用到患者不能临床受益为止,一年就是21万左右;

在抗癌早期很有效果的免疫药物pdl-1,一针3.5万,需要打10针,就是35万元;

在抢救危重症病人中常用的人工肺,开机费6万元,之后每天2万元起。

以上统统都是自费,医保无法报销。

有的读者可能又会想,一个人患上癌症、中风、心梗这类大病的概率太低了。我只能说,你太想当然了。

如果去查一查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你就知道, 人一辈子中招这些大病的概率是72%, 当然,大部分人都是在四五十岁后发病的,但我们不能等到年纪大了才考虑这个事,那时要么保费太贵,要么就直接买不了。

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治疗费并非所有人都能轻易掏的起的, 就算掏得起,那又得花多少年来追回这笔损失?

可以这么说,没保险的家庭就像一个脆弱的玻璃球,遇到冲击整个家庭就碎了。而有保险的家庭就像是一个皮球,即使被打压也能够弹起来。

但一定要注意,保险不能瞎买。保险本身是有很高的门槛的,涉及金融、医学、法律三方面知识交叉。 因为不懂相关知识,买错保险,最后赔不了钱的,大有人在,我见过的也不止一个两个了。

为了避免大家掉进买错保险的坑,在此,小编向大家郑重推荐一家靠谱的第三方保险咨询平台:



他们平台的保险专家都非常专业和中立,亲身体验后感觉确实很不错,建议大家在挑选具体的保险产品前,都去找他们做个全面的了解和咨询。

他们家的「家庭保障规划服务」非常专业、细致, 所以特意和他们争取了 100个免费咨询的名额 给到各位读者,先到先得哈,下文可长按二维码报名领取。


他们不推销保险,不为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做广告。只站在你的角度量身定制最适合的家庭保障方案,真正做到了中立、客观,同时还能做到比传统机构节约30%-50%费用。


他们专业的保险服务顾问,会结合专业的智能规划系统,1对1的分析我们的实际需求,生成专属的方案,并给我们详细讲解。


(保险顾问详细沟通后给出专属的方案)

不管之前有没有买过保险,都可以去体验下,真心希望每位读者能去预约下这项服务,做好保障,补齐短板,这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


免费名额只有100个,报名方式如下:


专属福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