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强
谈管理:精细化管理在这里要成为强项
高效运行离不开精细化管理,而精细化、科学化的医院管理体系正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基石。陈仲强强调,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离不开规范的预算管理。“过去,公立医院缺少对预算的控制和规划,当没有精算思路时,医院就会问题频出,因此北大国际医院要强化预算,比如成本控制、绩效激励制度等方面,都要通过预算来保障资金安全使用。”
北大国际医院能够摒弃重大事务几个人“拍板”制度,也是源于企业管理文化。陈仲强深知,
院长替代不了专家委员会职能。
如今的北大国际医院在重大事务决策前都会进行广泛讨论和专家论证。
让陈仲强骄傲的医院民主决策机制,显然更加符合未来管理趋势,专业化、民主化和公开化的运作流程让北大国际医院每一步都走得稳妥,扎实。
谈人才:专家资源成医院重要优势
北大国际医院起点高、平台大,对专业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如今,专家资源早已成为其重要优势。医院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各大附属医院,核心专家多为北医系统知名专家,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梁军,同时兼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普外二科教授叶颖江,腹膜后肿瘤外科学科带头人罗成华等。
合理薪酬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陈仲强透露,北大国际医院目前的医护人员收入略高于北京其他三甲医院,薪酬体系与公立医院类似。
作为我国知名骨科专家,参加工作30年的陈仲强按照相关职称级别,每月工资不足万元,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绩效。他向健康界坦言,医护人员收入结构倒挂并非合理之举,这缺少对专业人才价值的认同。
“医护人员收入应根据医疗服务难易程度、患者满意度、岗位风险、从业年限等去综合考量,并给予较高的固化工资,而不是让医生像计件工人那样,创收越多,收入越高。”陈仲强说,
绩效奖励只占医生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才能让医生在专业上有更好的发挥。
谈社会资本办医:“弹簧门”犹存
近年来,社会资本办医不断获得政策支持,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指导意见,为其提供发展空间,由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正在为患者提供越来越多的优质服务。然而改革难以一蹴而就,补偿机制不公平、社会地位不高、税负太重等,显示“弹簧门”犹存。
2015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陈仲强曾呼吁:国家应给予社会资本办医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他曾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要把社会资本创办的医院发展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通盘考虑,不仅限于简单的补充;二是要调整降低社会资本办医的税负,使其与公立医院相当;三是要合理调整医疗服务购买办法,取得和公立医院一样的公平合理的财政补贴,促进社会资本办医医疗与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最后,在技术准入、学术团体、重大项目论证、重大研究以及奖励方面,需要给社会资本创办的医院预留相应的位置与空间,支持其学术发展。
陈仲强认为,人们不必把社会资本办医标签化,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也不与逐利之间划等号,提高管理水平,改变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才是关键。
谈未来:五年打基础十年有特色
陈仲强接手北大国际医院两年多的时间里,医院陆续完成了数件大事:确立医院中长期战略目标和规划、完成59个专业组建工作、成立多个委员会、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取消药品加成。目前,医院有65个学科的专家面向患者提供服务,日均门诊量在3000人次左右,医院各方面都在既定的轨道中稳步推进。
谈到未来规划,陈仲强坦言,五年是新医院打基础、建机制、形成管理模式的时间;十年则是建立优势学科,形成自身特色的阶段。陈仲强对医院更加长远的未来并未做太多打算,他认为,现在人们提到北大国际医院会说“这里环境好,服务好”,在各方面都做扎实之后,他希望医院能够成为让业内认可、拥有雄厚实力的好医院,或许就像他曾经一手打造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