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健康界
健康界:华语医疗智库—为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51好读  ›  专栏  ›  健康界

掌舵北大国际医院 陈仲强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健康界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9-05 20:57

正文

摘要

掌舵北大国际医院两年半,陈仲强感触颇深。他就管理、人才引进、未来规划等方面接受健康界采访时直抒己见,这两年多的困难与欣慰都在这一刻被摆到台面上。

来源:健康界 作者:李子君


2015年初,陈仲强履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下称北大国际医院)院长。这个“含着金钥匙出世”的医院背靠北京大学,从开业之初就站在了较高起点。


来自于体制内的陈仲强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尽管医院运营经验十分丰富,但北大国际医院无法按照过去经验,按部就班地去管理。如何形成属于自己的医院文化,对陈仲强来说,挑战可想而知。


与北京3000多家医疗机构一起参与取消药品加成改革、践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给予人才优厚的待遇……陈仲强掌舵北大国际医院以来,所有机制都如他期待,向前推进。上任两年多,北大国际医院与他初到之时预想的一样。如今,医院在门诊量、手术量等方面已经超越很多医院十年努力的结果。

谈机制:院长更像是CEO


北大国际医院投资近50个亿,占地44万平方米,核准床位数1800张,是亚洲最大的单体医疗建筑,也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第九家附属医院。全国政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原主任韩启德,当年给北大国际医院确定的高大上定位是“建设国际一流医院,领跑医疗体制改革”。相比投资大、定位高,北大国际医院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这是一家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


目前社会资本承办大型医疗机构缺少成熟模式,北大国际医院作为一家规模巨大的社会资本办医疗机构,其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不过,北大国际医院的“身体里”流淌着部分体制“血液”,这源于其管理团队和职工多半来自于公立医院。


在体制内深耕多年的陈仲强从走进北大国际医院那天起,便深感这家医院的与众不同。传统公立医院施行院长负责制、院长主管“人财物”; 北大国际医院实行的是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主要由三方董事组成,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及北大医疗产业集团,院长由理事会选任。


陈仲强像是理事会聘任的CEO一样,负责医院的管理工作。陈仲强坦言,自己上任院长一职之后,并未感受到太大不适,这源于其掌舵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两年所拥有的企业办医院的管理经验,因此在他的主导下,很多机制在院内迅速达成共识。在他看来,相比公立医院,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更加注重效率。

陈仲强


谈管理:精细化管理在这里要成为强项


高效运行离不开精细化管理,而精细化、科学化的医院管理体系正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基石。陈仲强强调,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离不开规范的预算管理。“过去,公立医院缺少对预算的控制和规划,当没有精算思路时,医院就会问题频出,因此北大国际医院要强化预算,比如成本控制、绩效激励制度等方面,都要通过预算来保障资金安全使用。”


北大国际医院能够摒弃重大事务几个人“拍板”制度,也是源于企业管理文化。陈仲强深知, 院长替代不了专家委员会职能。 如今的北大国际医院在重大事务决策前都会进行广泛讨论和专家论证。


让陈仲强骄傲的医院民主决策机制,显然更加符合未来管理趋势,专业化、民主化和公开化的运作流程让北大国际医院每一步都走得稳妥,扎实。


谈人才:专家资源成医院重要优势


北大国际医院起点高、平台大,对专业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如今,专家资源早已成为其重要优势。医院依托北京大学医学部各大附属医院,核心专家多为北医系统知名专家,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教授梁军,同时兼任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普外二科教授叶颖江,腹膜后肿瘤外科学科带头人罗成华等。


合理薪酬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陈仲强透露,北大国际医院目前的医护人员收入略高于北京其他三甲医院,薪酬体系与公立医院类似。 作为我国知名骨科专家,参加工作30年的陈仲强按照相关职称级别,每月工资不足万元,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绩效。他向健康界坦言,医护人员收入结构倒挂并非合理之举,这缺少对专业人才价值的认同。


“医护人员收入应根据医疗服务难易程度、患者满意度、岗位风险、从业年限等去综合考量,并给予较高的固化工资,而不是让医生像计件工人那样,创收越多,收入越高。”陈仲强说, 绩效奖励只占医生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才能让医生在专业上有更好的发挥。


谈社会资本办医:“弹簧门”犹存


近年来,社会资本办医不断获得政策支持,国家相继出台多项指导意见,为其提供发展空间,由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正在为患者提供越来越多的优质服务。然而改革难以一蹴而就,补偿机制不公平、社会地位不高、税负太重等,显示“弹簧门”犹存。


2015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陈仲强曾呼吁:国家应给予社会资本办医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他曾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要把社会资本创办的医院发展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通盘考虑,不仅限于简单的补充;二是要调整降低社会资本办医的税负,使其与公立医院相当;三是要合理调整医疗服务购买办法,取得和公立医院一样的公平合理的财政补贴,促进社会资本办医医疗与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最后,在技术准入、学术团体、重大项目论证、重大研究以及奖励方面,需要给社会资本创办的医院预留相应的位置与空间,支持其学术发展。


陈仲强认为,人们不必把社会资本办医标签化,社会资本举办的医疗机构也不与逐利之间划等号,提高管理水平,改变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才是关键。


谈未来:五年打基础十年有特色


陈仲强接手北大国际医院两年多的时间里,医院陆续完成了数件大事:确立医院中长期战略目标和规划、完成59个专业组建工作、成立多个委员会、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取消药品加成。目前,医院有65个学科的专家面向患者提供服务,日均门诊量在3000人次左右,医院各方面都在既定的轨道中稳步推进。


谈到未来规划,陈仲强坦言,五年是新医院打基础、建机制、形成管理模式的时间;十年则是建立优势学科,形成自身特色的阶段。陈仲强对医院更加长远的未来并未做太多打算,他认为,现在人们提到北大国际医院会说“这里环境好,服务好”,在各方面都做扎实之后,他希望医院能够成为让业内认可、拥有雄厚实力的好医院,或许就像他曾经一手打造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那样。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转载需授权。 商务咨询:010—82736610—8877)

更多新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