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光学创新追求不止,摄像头市场大受脾益
光学结构性创新,摄像头将显著受益。
光学创新赋能摄像功能愈发强大,早已成为手机配置中的一大卖点。手机镜头模组中包含了CIS传感器芯片、镜头、音圈马达和滤光片等众多组件,成本上镜头占比达20%,镜头作为核心器件在手机镜头模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光学创新和多摄趋势带动下,手机摄像头市场景气度延续,根据旭日大数据预测,2020~2021年其出货量分别达60、75亿颗,YoY分别达+36.4%和+25%,受益光学创新和多摄渗透持续提升,全球摄像头市场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2.1.2、 摄像头多摄、高像素化趋势明显,G+P方案或迎全新机遇
双摄时代后摄像头颗数不断增加,多摄方案加速渗透。
由于消费者对拍摄体验关注和要求不断提升,单摄乃至双摄已无法满足相应的要求,为实现更佳的拍摄体验,主流方案多以一颗主摄搭配多倍变焦、TOF等多颗辅助镜头,手机摄像头从双摄走向三摄乃至四/五摄,搭载多摄镜头的手机越发普及。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单机搭载摄像头达2.84颗。旭日大数据预测,2020年四摄搭载方案或成主流,渗透率从23%(2019)提升至42%(2020)。
手机镜头数量与质量协同发展,高像素持续进阶,G+P镜头有望迎来行业机遇。
消费者在选购手机时对拍摄体验愈发关注,手机拍摄像素迄今为止已发展至80M、48M、64M乃至1亿像素,48M以上高像素镜头正发展成智能手机的主流配置。据IDC预测,到2020年12M像素以上的摄像头将占83%,8M像素占比达13%。兼顾机体轻薄化、光学性能等因素考虑,G+P方案有望在48M镜头以上应用,或将主流方案之一。当前高像素镜头的镜片数主要集中在5P~7P(13M~48M),部分高端旗舰机已配置64M或1亿像素后置镜头。当前G+P方案替代机会的原因主要分为三点:
轻薄化
:智能手机的轻薄化趋势,纯P方案未来发展空间受限,而一片玻璃透镜比1片塑料的光学性能更好,G+P混合方案可适配手机轻薄化需求。
稳定性
:5G手机高耗能下温度过热而导致纯P镜头产生“温漂”等问题,而G+P镜头由于加入了G,其具备更好的温度稳定性(镜片不易产生变形)、更好的折射率、透光性,能可实现更大的光圈等多项光学性能。
高良率
:纯P方案随着P层数的增加,7P、8P乃至9P的良率会是个挑战,P数越高,整体良率越低,8P良率仅在10%~20%,G+P方案良率已逐渐提升至40%以上。
整体上,G+P方案可在机体厚度限制下满足高像素等性能需求并且可保持相对较高的良率。我们认为G+P方案在技术上的瓶颈已逐渐打开,产能不足是其能否把握行业机遇替代7P等高端镜头的主要原因。
2.1.3、 指纹解锁方案变革,屏下光学指纹识别持续成长
大屏占比需求造就全面屏趋势,屏下指纹识别获市场青睐。
近些年手机高屏占比卖点不断被市场验证,全面屏化浪潮已成大势,WitsView预测全面屏手机渗透率将从44.6%(2018)突破90%(2021)。而作为传统电容式指纹识别则无法满足全面屏效果,将逐渐被取代。全面屏手机趋势下背/侧面指纹识别主要集中在低端手机,使用体验较差,而面部识别存在成本高昂、Apple结构光专利壁垒等问题难以普及效仿,屏下指纹识别方案基于屏下识别技术引发指纹解锁革命,其兼顾了安全、成本和全面屏设计需求从而获得了主流市场青睐,已成为主流生物识别方案。CINNO Research统计,2019年全球屏下指纹手机出货量为2.0亿台,同比增长614%,预计2024年达11.8亿台,CAGR达42.5%。
受益光学创新,屏下光学式指纹识别技术成为主流,市场占比持续提升。
光学式技术路径是依靠OLED屏幕像素间天然间隔从而使得依靠屏幕光源使光线反射来探测指纹回路,超声波技术路径是依靠传感器向手指发射超声波,接受回波后利用指纹表面皮肤与空气的密度不同构建3D图像从而完成识别。两种路径技术性能上各有优劣,除成本具有明显差异外,光学式技术相对于超声波技术,技术上更加成熟,产业链配套也更加完善,相关厂商和客户众多。近期小米在LCD屏下指纹识别技术上获得突破,相对OLED屏具有一定成本优势,有望进一步提升屏下光学式指纹识别方案的市场份额。根据Omdia预测,2020年光学式解决方案将继续抢占屏下指纹识别市场份额,上升至88%,未来市占率将持续扩大。
此外,手机轻薄化及5G手机自身内部空间有限,2P/3P镜片方案很难满足机身超薄化需求,利用微透镜的超薄屏下指纹方案需求逐渐显现,可大幅降低模造厚度,业内已批量出货,随着5G手机加速上量,该方案市占率有望逐渐提升,微透镜对2P/3P镜片的替代,市场空间潜力大,公司基于GMO能力目前正在做相关产品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