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次第花开
希阿荣博堪布菩提之路 www.ptz.cc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分享欲不对等,令我的八年友谊陷入危机 ·  22 小时前  
读者  ·  晚安一句话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开年王炸英剧,揭开了顶流女作家的“历史悬案” ·  2 天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孩子不想上学,我们该怎么办?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次第花开

贪求名利的上师,不要匆忙去依止

次第花开  · 公众号  ·  · 2020-01-16 08:00

正文


如果看上去像普通人一样贪求名利受用,言谈举止皆在世间八法里打转,这样的上师,就不要匆忙去依止。他可能是成就极高的圣者,但也更可能只是“如井蛙之上师”。




在佛法中,严格地说,没有出离心就不会有真正的菩提心。华智仁波切说:



检视上师可以摄于观察是否具有菩提心这一条件中。


如果心相续中具有菩提心,从今以后不可能不成办弟子们今生来世的一切利益,这位上师所传的正法也是与大乘道相关的,所以也会令所有弟子趋入正道中;


如果不具有菩提心,上师被私欲所牵,便不可能很好地调伏弟子的相续,所传的法无论多么甚深稀有,最后只能是为了寻求现世的利益而已。



与出离心相对的,是对五欲的贪著,反映在一位上师身上,便是如华智仁波切所说的“被私欲所牵”,虽然也讲法、传法,最终却只是为了现世的名闻利养。



为什么说自己不远离对五欲的贪著,则难以对众生生起真正的悲心?


这就要先讲一讲佛法中的“悲心”和世间通常所说的“慈善”有什么不同了:慈善、仁慈,无须多言,就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生命远离当下的痛苦;而佛法中的“悲心”,是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帮助众生从根本上远离痛苦,也就是断除痛苦的因——执著。




普通人不知苦,自然不求离苦,这个可以理解。然而作为上师,还是应努力引导弟子树立正见,而不是一味迎合他们。随顺众生,令众生欢喜的目的是教以佛法,引导趋入解脱之道。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度众生,当以何形象得度者,便以何形象现其前,可说是善巧随顺的典范了。


然后呢,“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是要为他讲佛法,使之获得解脱成就的。没有出离心,如何解脱?行善积德、吃斋念佛、烧香磕头、研究佛理,这些行为若没有出离心(或进一步的菩提心)摄持,就只是普通善行,积累人天福报,却不是解脱之因。弟子或许不懂这个道理,而上师应该懂。



还有的上师跟弟子说“这一世你不用修也能解脱”,或者“你我前世是亲戚(或师徒、家人等等),你这一世来是为了度众生的”,诸如此类,明示暗示弟子是“乘愿再来人”。


得到这样评价的弟子当然高兴,没想到自己原来这么大来头,从此以后不用辛苦闻思修了,这辈子就“任运游舞”吧。 于是自信高涨,对上师也信心倍增。


其实,是不是成就者再来,自己怎会不知? 至少心里还有没有烦恼,自己总该晓得。 有烦恼,就表示还没解脱,尚未成就,有什么好犹豫、难判断的,还需要别人来告诉你你超凡入圣了?



修行者与普通人的差别始于出离心。 华智仁波切说:



有些上师不能调伏弟子的相续,自己的相续也与凡夫人无有差别,无有丝毫特殊功德。 但是一些愚笨之人对他生起信心,未经观察便将其置于高高的位置,他获得名闻利养后,自相续已改变,充满了我慢,见不到圣者的功德,这种上师称为如井蛙之上师。



如果看上去像普通人一样贪求名利受用,言谈举止皆在世间八法里打转,这样的上师,就不要匆忙去依止。 他可能是成就极高的圣者,但也更可能只是“如井蛙之上师”。


一般来说,这种上师会非常傲慢,因为内心不够寂静调柔,一旦身处高位,受人供奉,自然便会骄狂。 “见不到圣者的功德”,你很难从他嘴里听到赞叹其他修行者的话。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第七章第一篇甄别上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