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村”治理是个老问题,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今天,决策杂志(微信ID:juecezazhi)选取辽宁省铁岭市的一篇调研报告,这篇调研报告通过 与村干部座谈、入户走访等方式,对38个行政村进行了整体调研, 提出了破解“空巢村”治理难题的五点对策建议。
全文如下,一起来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随着农业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就业和生活,由此产生的农村人口流失问题日趋加剧。当前, “空巢村”已经成为了农村的普遍现象,也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我们采取了点面结合的调研方式,即通过向相关部门了解情况、与村干部座谈、入户走访等方式对全区3个乡镇38个行政村进行了整体调研,并深入到代表普通村落的郎家屯村和代表少数民族村落的新兴村进行了现场抽样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空巢村”基本情况
“空巢村”是指一些农村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永久性或暂时性地向城市迁徙,致使许多村庄常住人口数量锐减,在农村固定居住和生活的大部分是老幼妇孺。
从整体调研来看,
本次调研涉及到3个乡镇38个行政村,
农村人口流失普遍比较严重,常住人口占比不足户籍人口的40%。
其中:张相镇所辖13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9545人,常住人口5167人;杨木林子镇所辖15个行政村,户籍人口21297人,常住人口9981人;聂家满族乡所辖10个行政村,户籍人口10389人,常住人口5043人。从调研结果来看,“空巢村”问题存在着普遍性。
从抽样调研来看,
本次现场抽样调研的两村,
在人口数量上存在着递减性,甚至是锐减性。
如,郎家屯村户籍304户1060人,常住人口420人占比39.62%。其中,全村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为305人,空巢老人267人,占比为87.54%。如,新兴村为朝鲜族村,户籍210户530人,常住人口60人占比11.32%。其中,20岁至60岁的青壮年男女没有在家务农的,基本上都已到韩国、日本及国内各大城市创业发展,在家的仅剩老人和儿童,空巢率占比将近90%。从调研结果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二三十年里,村里人口的减少趋势还将持续。
二、“空巢村”主要成因
一是外部大环境造成空巢。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别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以后,农民有了更大的自主择业的自由,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向城市就业, 种地与进城务工收入比对形成明显差距, 工薪、子女入学等因素造成外出农村青年不愿返乡,加速了“空巢村”的形成。
二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造成空巢。 本次调研的3个乡镇的38个行政村,半数以上地处山区或半山区村,交通不够便利,经济发展不够快,集体经济收益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为20个,其余18个村的集体经济收益均低于10万元。 由于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绝大多数村民外出务工增收成为首选。
三是产业结构单一造成空巢。 绝大数村产业结构单一,村民习惯于传统耕作方式,对先进生产方式接受较慢,除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外,只有少数人从事特色种植和养殖。加之,由于养殖业受市场价格波动比较大,时挣时亏, 致使农村年轻人从事养殖业意愿较低,有近80%选择外出就业谋生。
四是城乡生活水平差异造成空巢。 部分村民为了给自己和孩子寻求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主动离开农村,约占流出人口的15%。这些村民大多数居住在城里,却仍然保留着农村户籍、土地、房屋。同时,由于农村吸纳人才能力有限, 80%以上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外地工作,有的还把父母等亲属也带到了外地生活。
三、“空巢村”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