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你的情绪不好,是因为思维不对 ·  5 天前  
京师心理大学堂  ·  流泪不如流汗丨运动可以改善慢性焦虑 ·  5 天前  
武志红  ·  情绪总是不稳定,这可能不是你的问题 ·  6 天前  
武志红  ·  大冰直播间里,这个孩子在替全家抑郁 ·  1 周前  
壹心理  ·  测一测你对异性有哪些致命的吸引力?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婴”语十级练成计划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24-09-12 20:07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如何考取“婴”语十级证书,包括读懂幼儿的“非”语言、指示性手势的含义以及如何理解语境等关键内容。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读懂幼儿的“非”语言。

要理解幼儿的语言,首先要读懂他们的肢体语言,如指示性手势(pointing gesture)。这种手势是幼儿最早习得的非语言形式,也是每一个“婴”语研习者的必修课。

关键观点2: 指示性手势的含义解读。

幼儿通过指示性手势希望获取对所指事物的一些信息,这种手势容易引起成年人的反应。在理解指示性手势时需要注意解读偏误,尤其是注意自己的视角与幼儿的差异。

关键观点3: 建立合理的预期助力猜词法。

为了理解小朋友的真实需求,要基于对他们实际的预期来解读其言语表达。同时,要注意结合语境来理解小朋友的语言内容。


正文

作者 | AAA宝宝成长小助手



幼儿,一种神秘莫测的生物,具有随时在你身边或亲戚关系中刷新的异常能力。



(图源网络,侵删)



ta们往往能使用纯真无邪的笑容和迟缓的行为模式让我们放松警惕,并在关键时刻(比如快睡着了或者崩溃的时候)用秘密武器——“婴”语给予关键一击。



这种语言的危险不光在曲折离奇的音调或宛如狮吼的音量上,更重要的是,这种语言由于语义不明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近似母语又听不懂的复杂体验。



为了在大年三十和自己家出生不久的小朋友们一较高下,


为了在公共交通上与路人的孩子们一决雌雄,


为了不再面对小孩哥小孩姐阿巴阿巴,



各位同仁不妨加入“婴”语十级练成计划,让我们看看如何能够考取专业“婴”语十级证书!



读懂“非”语言


“婴”语初级的各位同学万万不能操之过急,试图直接解读小朋友的语言内容,想要读懂幼儿语,首先要读懂小朋友们的“非”语言。



来看一个与幼儿接触的经典场景:七大姑八大姨正在电视机前围着圈嗑着瓜子聊天,圈里面放了个软垫放上了几个玩具,一个小幼儿就在这个软垫子上玩耍。



在这种情况下,小朋友们时不时会举起自己的手臂、伸出食指指向电视,并发出意义不明的声音。



(图源网络,侵删)



在一些研究中,这样伸手指向某些物体、方位、人物或者事件的行为被称为指示性手势(pointing gesture)[1]。这种肢体语言形式是成人在交流中最常见的手势之一,也是幼儿最早习得的”非“语言,是每一个“婴”语研习者的必修课。



这一级的考试主要有两处考点:




//考点一:理解指示性手势的含义


与直接伸出手掌或其他动作不同,研究者发现儿童的指示性手势往往代表了他们希望获取到针对所指事物的一些信息[2]。



举个例子,当小朋友指向电视上出现的菠萝时,很有可能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水果,并且非常好奇地想知道这个水果叫什么(而不是想要从家长那里虎口夺食:)。



指示性手势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它更容易引起成年人对小朋友行为的反应(尤其是言语上的)。一些研究者发现,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相较于其他的交际行为,大人们更频繁地为指示性手势提供语言上的回应[3]。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幼儿只是将手伸向玩具,家长可能会把玩具拿给小朋友;而如果这个幼儿用手指指向这个玩具,家长则可能会一边说着“你是想要XXX吗?那我把它拿给你好不好?”一边把这个玩具递过来。



不难发现,后者在儿童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明显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小朋友们在发展的早期就认识到,可以通过指示性手势得到更充分的反馈,并以此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世界。



//考点二:注意指示性手势解读的偏误


仍然使用考点一提供玩具的例子,我们有时候会发现自己给小朋友拿来玩具他们却爱答不理,仍然保持着伸手指向玩具堆的动作。



“可是我明明已经把ta想要的玩具拿来了呀?”



——如果你脑子里出现的是这样一句话,那么一定要小心自己是不是已经陷入考点二所设计的陷阱啦!



当我们在理解别人在指向什么物品时,我们往往会因为感知的差异而产生对他人理解的偏差,这与自己和他人所处的空间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种现象被称为指示者-观察者偏误(pointer-observer misunderstandings)。



产生偏误主要是因为提供指向信息的人往往是通过眼睛和手指末端连成的“触摸线”(如下图的绿色线条)来指示物体的。



而我们在观察解读他人的指示则一般是由自己眼睛和指示者手指末端连成的直线(下图蓝色线条)和指示者手臂直接的指示方向(肘腕线,即下图红色线)这两种信息共同决定的。[4]




(图源网络,侵删)



当与他人处于某些特定的相对位置时(如只能看到指示者的侧身),我们很容易采取完全错误的肘腕线信息进行判断,或者因为所处位置与指示者不同而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所以,对于小朋友的指示性手势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视角与小朋友的视角有何差异,不要每次拿玩具都指东打西,让他们一直举着手啦!



融会贯通这两个考点,恭喜你已经在解读小朋友指示性手势的道路上做出了重大突破!不过小朋友的肢体语言丰富多样,读懂“非”语言之路还需要自己多多努力~



学懂猜词法


想要完全理解幼儿的意思,只读懂他们的肢体语言还远远不够,结合言语表达与肢体语言才能抓住每一个小朋友的心。



听懂幼儿言语的一大难点在于读音不清,我们很难判断小朋友嘴里到底说的是哪一个字,一旦猜错就很容易变成段子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图源网络,侵删)



为了成为一名“婴”语十级选手,磨练自己的猜词法是你唯一可选的道路。



//考点一:建立符合小朋友实际的预期


磨练猜词法的第一要务就是理解什么是小朋友们可能存在的需求



一项研究基于贝叶斯模型的研究发现“儿童导向的倾听方式”很有可能是我们理解幼儿语言的基础,也就是说我们是基于预期来理解小朋友们到底在说什么的[5]。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假设刚学会说话的小朋友说出“妈妈我想要度嘟”,我们会倾向于把“度嘟”这样的音节翻译成“读书”而不是“独处”,因为从我们的猜想中,小朋友想要听父母讲述故事书的可能性要远大于小朋友想要一个人静一下概率。



当我们对对象了解越深刻,我们自然会猜中ta心中所想。所以,想要提升猜词法的击中率,我们就要建立对小朋友“会做什么事情”的合理预期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家长们过分的将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小朋友的现象。



比如,在上一个例子中还会有一种可能是小朋友一直管可以鸣笛的汽车玩具称为“嘟嘟”,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妈妈我想要度嘟”则有可能被解读为“妈妈我想要汽车”。



如果家长满心都是让自己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努力向小朋友推销自己刚买的早教图书的话,ta便很有可能忽略小朋友只是想单纯玩会儿玩具的可能性。



如此一来,一个合家欢的剧本很容易因为一个误操作而直接变成哭声震天的“角斗场”。



想要建立合理的预期助力猜词法大成,我们尤其要注意自己是否是在“以大人之心度小孩之腹”。只有将小朋友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适当的问询认真构建对小朋友本身的“用户画像”,我们才能逐步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考点二:坚守基于语境的预期


理解小朋友的另一个前提,是要考虑表达的语境,将注意力放在小朋友说的事情而非词汇本身或者读音。



许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在理解婴儿语的道路上出岔子,往往是因为我们过分的关注了“小朋友到底再说什么”,而没有基于能听懂的信息判断“小朋友目前说的这件事情有可能是什么”。



举个例子,一个小朋友有一天在幼儿园运动时摔倒膝盖蹭破了。幼儿园老师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给伤口做了消毒处理之后向家长通知这一信息。等到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时,家长第一时间对小朋友的受伤情况做出了询问:



“听老师说你今天摔倒受伤了,疼不疼呀?”



小朋友思索片刻,口出“狂”言:



“摔得时候不疼!老师给我用蝙蝠的时候有点疼!”



家长刚想夸夸孩子,却敏锐的察觉到了刚才小朋友话里提到了一个似乎并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对话中的物体——蝙蝠。



实际上,如果我们考虑这个语境的时候很有可能推断出小朋友提到的“蝙蝠”很有可能是口误,将bian3 fu2的读音错误的与“碘伏”进行了联结(如图3)。但是,如果我们只是独立的关注这一读音背后可能代表什么,则很容易陷入“降智”的负面状态,导致做出一些啼笑皆非的反应。



(图源网络,侵删)



在人类通过语言识别语义的过程中,语境的作用相当重要。研究指出,目标词语和语境中的某些词语之间可能会产生一种简单而有力的启动效应[6],从而帮助我们加工词汇的含义。



Baumgaertner等人一项采用脑成像技术的研究验证了这一点,他们首先给参与研究的人员阅读一句话的前半段,如“飞行员操纵着...”。



接着,他们会呈现给被试四种不同的词语


(1)符合预期的词语,如飞机;

(2)不太符合预期但是句子通顺的词语,如皮划艇;

(3)不符合预期,句子也不通顺的词语,如书本;(4)假词,如凳燃。



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飞机,皮划艇或是书本这样的词语会使得实验参与者的理解难度增加,并直接反映在对应的大脑活动增强上[7]。



我们基于对语境的理解会对句子接下来出现的词语产生预期,当预期与出现的词语之间出现矛盾时,我们难免陷入迷茫。



回到识别“婴语”的情景,结合语境思考小朋友们的语言内容或许是突破“婴”语十级的重中之重。



结尾


由于还没有系统学习拼音和文字,生活经验也尚且有限,小朋友们表达不知道、说话口误的现象常常会对我们理解造成阻碍。



“婴”语学习之路千辛万苦,只有少数有志之士才能坚守本心,最后夺得翻斗花园荣誉孩子王的称号。



不过,对于了解这“婴”语十级练成计划的你们来说可以说已经是天选“婴”语人。接下来只需要勤学苦练深耕不辍,你们定能参透小朋友们的语言,让你们在过年一众不知所措的亲朋好友中脱颖而出!



投票


学堂君

学堂君想起了之前刷到的"人类幼崽的话有多不可信”,其中有一个印象深刻:家长问老师怎么陪孩子吹牛、而且还要交钱陪吹牛,原来老师说的是“春游”!0(∩_∩)0哈哈~

读者朋友们有过理解错误"婴"语或者幼惠语言传达错误的经历吗?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伍珍 & 郭睿.(2017).幼儿指示性手势与其语言学习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10),1705-1712.

[2]Lucca, K., & Wilbourn, M. P. (2018). Communicating to learn: Infants’ pointing gestures result in optimal learning. Child development, 89(3), 941-960.

[3]Wu, Z., & Gros-Louis, J. (2015). Caregivers provide more labeling responses to infants' pointing than to infants' object-directed vocalizations.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42(3), 538-561.

[4]Krause, L. M., & Herbort, O. (2021). The observer’s perspective determines which cues are used when interpreting pointing gestur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47(9), 1209.

[5]Meylan, S. C., Foushee, R., Wong, N. H., Bergelson, E., & Levy, R. P. (2023). How adults understand what young children say. Nature Human Behaviour, 7(12), 2111-2125.

[6]刘宏艳 & 胡治国.(2011).语境对词汇加工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2),160-162+180.doi:10.16128/j.cnki.1005-3611.2011.02.002.

[7]Baumgaertner, A., Weiller, C., & Büchel, C. (2002). Event-related fMRI reveals cortical sites involved in contextual sentence integration. Neuroimage, 16(3), 736-745.



作者 | AAA宝宝成长小助手

编辑 | 良久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男子汉 | 择偶 | 分手

心理绘画 | 心理人 | MBTI | 心理咨询

家暴 | 出柜 | 吵架 | 童年 | 生育

同性恋 | 抑郁症 | 性教育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