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基调
独立个人公众号,发送一些原创的关于同志群体的文章,可能是一个故事、一些想法,也可能是相关文艺作品的分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佳木斯日报  ·  黑龙江省7个集体、3名个人获全国表彰 ·  2 天前  
哈尔滨日报  ·  整改问题金额5380多亿元!审计署发布最新报告 ·  3 天前  
哈尔滨日报  ·  哈尔滨又整新活儿! ·  3 天前  
新闻夜航  ·  4岁男童耳朵被咬掉!仍在ICU昏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基调

我妈是个风流铁T

基调  · 公众号  ·  · 2017-12-03 21:49

正文


今年我最期待的一部电影,台湾纪录片《日常对话》,终于出资源了。我很少看纪录片,但这部片讲述的是女儿和拉拉母亲沟通和解的故事,实在太对我的胃口。过去看到的同志题材电影,都是讲父母如何面对同性恋的子女,反过来讲子女面对同性恋父母,我好像还是头一次看到。

▲《日常对话》海报

 

最开始知道《日常对话》是因为年初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它获得了泰迪熊单元(一个专为LGBT题材而设的单元)最佳纪录片奖。两个月前又得知,它被台湾选送参加201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这应该是台湾首次拿一部纪录片申奥。而中国大陆这边的申奥片呢,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战狼2》。

 

在吴京的邪魅笑容前瑟瑟发抖~~

 

纪录片要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肯定是很难的,但是在《战狼2》的天方夜谭面前,竟然一下子又显得靠谱了许多。一边是急切想要扬我国威把五星红旗插遍全世界,一边则是将焦点对准社会底层的LGBT群体,明眼人应该都知道哪边更符合奥斯卡的标准吧。

 

台湾当局这一选择或许也是顺应了同性婚姻即将在台合法化的潮流,关注LGBT在台湾已经成为民心所向。不过看完之后我发现,这部纪录片虽然仅仅只是把镜头对准导演的女同性恋妈妈,但涉及到的话题远不只是同性恋这么简单。


▲导演黄惠侦

 

导演黄惠侦是个普通的直女,跟着妈妈、妹妹一起在单亲家庭长大。妈妈以前是做“牵亡阵”的,这是台湾人葬礼上的一种仪式,两个女儿从小就跟着妈妈做这份工作,除此以外,母女之间在其他时候都很少交流,黄惠侦总是怀疑妈妈到底爱不爱自己,如果爱,为什么在家都不跟自己讲话,为什么一有时间就要跑出去玩?

 

然后黄惠侦知道了,妈妈是个女同志,她老往外面跑,是为了找她那些女朋友。

 

这位阿姨真是刷新了我对中老年妇女的认知,她在家里家外完全是两副面孔。在女儿面前,她是冷漠无言的。

▲母亲回家后,只是朝女儿孙女这边瞥了一眼


一到外面和同龄女人玩起来就笑逐颜开。

▲在外面和女友打牌的母亲


她非常擅长追求同龄的漂亮女人,一些女人明明是直女,也受不住她那套追求攻势,纷纷沦陷。而且阿姨还挺多情,她要的是游戏花丛、追逐猎物的生活。让她交待自己有过几个女朋友,她算了很久最后说有十几个,表情里是掩饰不住的自得。 


黄惠侦采访了好几个妈妈的女朋友,让她们交待当初是怎么被妈妈追到手的。其中女友一号说,黄妈妈特别会讲情话。


还会请她看戏。


甚至会帮她洗内裤。


女友二号说,她经常给自己送礼物,比如一只手镯。

 

女友三号说,她太会献殷勤。


更强悍的是,她交往过的这些女朋友,就算分手了,回头来还要说她的好话,什么温柔啦、细心啦、体贴啦、嘴甜啦,甚至连床上功夫好这点都抖出来了。

 

如果光听她们的评说,还以为是讲哪个风流浪荡公子哥儿,不是西门庆那样就是韦小宝这一型,谁能想到会是一个矮矮胖胖、不修边幅、理个平头、烟不离手的老阿姨呢。

 

如此一来,她对女儿的撒手不管就可以这么解释了:铁T嘛,比较男性化,也就相当于一个花心男人懒理家事整天在外胡混,在女儿面前又不善表达,也不知道如何让女儿面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

 

这么解释看似通了,可女儿黄惠侦觉得还不够,她隐隐觉得,一定还有些什么事情妈妈是瞒着自己的,是刻意去逃避的。她希望母女俩能够打破那堵看不见的墙,平心静气、敞开心扉地谈一谈。可是妈妈在她面前沉默惯了,不肯谈,于是黄惠侦想到拿起摄影机,借助拍片这层仪式感,“逼”母亲开口。

 

这招果然有效,母亲终于向她说起了往事。她当初之所以带着两个女儿离家出走,最主要的原因并不是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是因为丈夫家暴。


她很年轻就由家里做主结了婚,婚后丈夫沉迷赌博和酒精,还动不动就打她,打得她求生不能求死不得,只能一走了之。时隔多年回忆起那几年的婚姻生活,母亲仍然咬牙切齿,对那个男人的怨恨还没消失,尽管那个男人已经去世了。

 

她甚至说,“如果杀人无罪,我第一个就要杀他,不只杀他我还要把他剁成肉酱。” 


“家暴”,算得上是这部片除了“女同”之外的另一个关键词。黄惠侦的外婆,年轻时也经常被丈夫家暴,差点因此而喝药自杀。

 

妈妈的那些女朋友,之所以会被轻易掰弯,有的也和家暴有关系。有个女朋友说自己因遭家暴而离婚,这才被黄妈妈钻了空子,只要对她多点关心爱护,就能俘获芳心。

 

刚开始看到黄妈妈情史那么丰富,我还有点嫉妒,心想拉拉也太赚了吧,如果直男能有直女那么容易被掰弯,那我也好想去掰一掰。可是后来又想,直女为什么容易被掰弯,还不是因为臭男人太多,她们在男人那里受了伤,才会投入一个女人的怀抱。这是互相抱团取暖呀,背后点点都是血和泪。

 

整部片还有最触目惊心的一段,就是黄惠侦对母亲说起小时候父母还没分开时,自己被父亲性侵的经历:妈妈有时候让她跟爸爸睡一个屋,半夜爸爸拉过她的手,放在自己的下体部位,还要求女儿给他口*。她惊恐地挣脱然后往妈妈那边跑,但妈妈从来没有问过她出了什么事。

 

这件事成为黄惠侦心底难解的一个结,她困惑的不仅是父亲为何那样对待她,还有母亲到底知不知道这件事,为什么对此放任不管。面对女儿的追问,母亲一直低着头不回答。两人的交流多数时候都是如此,一边哭诉,另一边沉默。

 

后来黄惠侦在因为此片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被父亲性侵的事。她觉得母亲其实是知道的,只是因为“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以及自己的弱势,于是选择了回避。她能感受到母亲的痛苦自责,只是作为一个时常被家暴的女人,既然连自己都不能保护,对女儿受伤害又能怎样呢?


唯一一条路,就是逃出这个家。后来母亲果然逃出去了,而且是带着两个女儿一起逃的,仅此一点就能说明,她还是爱女儿的。

 

她对女儿的冷漠,也许就源自过往被家暴,还有女儿被丈夫性侵的事实,她实在不知道如何面对。因为太苦了,只能让神经麻木一点。

 

与那些痛苦的往事相比,她的性取向问题就没那么沉重了,反倒成了一片可以用来撒欢、纵情、解脱的乐土。只有和女朋友们在一起,她才是快乐的。所以她根本不想掩饰,在社会还没那么开放的年代,她就坦然以铁T的姿态生活,去风流,去快活,家人知道了也无所谓。

 

影片有个细节很耐人寻味。黄妈妈家里有几个兄弟姊妹,在纪录片中,黄惠侦问他们知不知道妈妈的性取向,他们都说不知道,然后立刻转移话题,后来黄惠侦直接告诉他们妈妈是女同性恋,他们又是一副木然的表情,还表示这“有什么好惊讶的”。

 

这种态度,在黄惠侦看来,是这些叔叔伯伯在以默许的方式给母亲以自由,这在中国家庭是很常见的:你可以做,但不要说,不要摆上台面。不过我觉得,这还跟女性的社会处境有关系。

 

这个社会,对待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态度是不一样的。在很多人看来,男人搞基是件更丢脸的事情,而女人搞拉拉,相对而言就比较好接受一些。于是大家习惯对男同性恋大加讨伐,什么难听的话都骂得出来,而女同性恋,很多时候是被无视的。

 

这当然和男权思想有关——搞基有失男人的尊严,而两个女人在一起,最多就是看起来有点奇怪而已,并没有失掉什么。

 

拉拉当然是弱势的,而且是弱势中的弱势,即使同属性少数群体,话语权还总被男同性恋夺走,媒体上的同性恋话题大概80%以上都是关于男同的。可有失必有得,拉拉们以被无视为代价,而拥有了更多的宽容和自由。

 

男同和女同还有一点处境上的差别,这个差别很微妙,我试着来解释一下:迫于压力与异性结婚,这对于同性恋肯定是痛苦的事,但是这种痛苦作用于男女同性恋感觉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当他们面临婚后的异性性爱。因为异性关系中男人是主动方,而女人是被动的,打个比方,逼着你去主动砍自己一刀,和被别人砍一刀,身体的疼痛是一样的,但是精神上的痛苦,是不是前者更纠结,后者更惨烈?

 

女性因为本来就弱势,没什么选择余地,所以一个女同性恋会更自然地进入异性婚姻,如果丈夫不家暴,她可能都不会觉得自己的命运有多么不公。(当然这个对比是站在传统视角看的,对于现在女权意识觉醒的女人来说已经不适用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同妻被认为是受害者,而很少有人为同夫叫屈。

 

其实我想说的是,如果女同看起来比男同少了些压力,那是因为她首先是个女人,作为女人,她已经承受得够多了。

 

《日常对话》在我看来,讲的不只是女同性恋,更多其实是在探讨更普遍的女性处境,这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电影。

 

这样的探讨在全片中俯拾即是,比如给外婆扫墓那一段,黄惠侦注意到墓碑上只有舅舅们的名字,却没有母亲的名字。

 

还有在谈到母亲被家暴的往事时,黄惠侦问舅舅可不可怜她,舅舅的态度居然是“有什么好可怜的”。

 

如果整个社会还是这样一种普遍心态,那不管是女同性恋还是女异性恋,日子都不会好过吧。

 

不过现在女权在社会上显然越来越呈现出高涨态势,正是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台湾选送《日常对话》申奥,而我们这边选送的则是直男气息爆棚的《战狼2》……不禁又心头一沉。



长按二维码关注基调

一个有趣有料有格调的同志号


打赏专用二维码

苹果和安卓机皆可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