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云南日报
云南日报是中共云南省委机关报,1950年3月4日创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掌上春城  ·  关于高宽海等18名同志任免职的通知 ·  23 小时前  
云南广播电视台  ·  昆明市政府发布任免职通知 ·  2 天前  
云南新闻网  ·  【行摄云南】昆明:郁金香花开迎客来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云南日报

两会策划丨云端火塘会:让非遗“花开”更加灿烂

云南日报  · 公众号  · 云南  · 2025-01-21 19:42

正文

几条板凳,几杯热茶,火塘边有生活点滴、变迁之喜,还有关乎家乡未来发展的深谋远虑。火塘旁的故事与讨论,连接着每颗心。


在2025年云南省两会期间,云新闻客户端继续推出 “云端火塘会” 专栏,采用 “百姓关注、委员热议、代表聚焦” 的互动模式,聚焦那些与发展大计和民生改善息息相关的热点话题。通过跨越会场内外的连线,让代表委员与社会大众“云”中互动,共同为推动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共绘美好蓝图。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最多、文化多样性最为典型的省份,云南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傣纸、扎染、紫陶、彝绣……至今全省共有12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民族文化百花齐放,非遗已经成为云岭大地的亮丽名片,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扶持”的要求,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代表委员们关心热议的话题之一。

资料图

会外声音




黄倩一位是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的传承人,自小受父辈熏陶,对紫陶满怀深情。2017年大学毕业后,她便致力于紫陶作品的推陈出新。

2019年,黄倩带领团队开启“互联网+非遗”之路,希望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紫陶走入大众视野。2022年,转为纯电商模式,她期待带动更多行业内的年轻人,让紫陶工艺通过互联网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在新的一年里,我想在推广建水紫陶方面投入更多努力。在紫陶的传承与发展中,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黄倩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非遗,并握住了传承与创新的接力棒,成为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青春力量。

会内声音




田静委员:

非遗保护需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



“其实,非遗本身就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云南省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看来,手艺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持有者”,而所有人都应是这门技艺和文化的“共享者”。让更多人欣赏、理解并使用非遗产品,或许是实现非遗传承、让非遗真正融入生活的最佳途径。

作为一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认为,非遗传承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地道、严谨且正确的工艺至关重要,只有如此,才能传承正宗的技艺。以紫陶为例,从学习到出师是一个漫长过程。许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一定要耐得住长时间的磨砺,精益求精。

资料图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田静表示,非遗保护是一项社会文化事业,需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除了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还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

资料图

因此,田静建议,成立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通过成立该协会,团结带领广大传承人和非遗工作者,积极探索社会化保护的新路径,深入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形成全社会保护传承非遗的强大合力。同时,该协会作为政府部门与非遗保护机构、传承人、社会力量之间的桥梁纽带,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和团结更多社会力量,吸纳包括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研究机构、民间社团等,参与到非遗相关的调查研究、展示展览、推广宣传、学术研讨、教育培训、交流合作、咨询服务等工作中,更好促进非遗向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资料图

屠燕代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