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马的野心,放在了中小城市。
今年4月以来,盒马在低线城市加速开店,几乎每月都在拓展新的城市。
而自9月开始,每月新增门店数均为各新城首店,且选址从原来的集中于一二线省会,向三四线中小城市广泛扩散。
最新发布的《2024盒区房消费趋势报告》显示,
今年盒马共计开出72家门店,其中有21家都在新城新区。
常熟,桐乡,东营,芜湖……中小城市的人们也开始享受“盒区房”。
这部分人群的消费力,旺盛得让人眼红。
贵价水果和烘焙,是拉动销售的主要品类。
诸暨5天卖出了两吨金枕榴莲,东营一天卖出了40万的面包,而徐州盒马门店开业当天,烘焙产品霸榜销售额TOP3。
大妈们不抢鸡蛋,抢上了瑞士卷。
低线城市高消费力人群最大的痛点,是“有钱没地方花”,高品质的消费品牌总是晚一拍才能到达。满足这部分人的需要,线下零售就有了新的增长点。
在线下零售纷纷收缩关店的时代,盒马无疑找到了新的驱动力。
对盒马来说,在小城市开店有两重正面buff:
消费力走高,租金成本降低。
小城市人群的消费力有目共睹,上半年的各种精品商超代购,令人印象深刻。
房价低、生活压力小,是小城市的生活底色。某种程度上,
在小城市生活的老钱新贵们,可能比在大城市苦哈哈的打工人,更接近中产生活。
社交平台让流行的消费趋势,一视同仁传达到每个角落,但地理和渠道的客观阻碍,让这些高品质的消费品无法第一时间进入小城市。
盒马入驻,等于架起供需双方的第一道桥梁。
另一方面,低廉的房地产价格又给盒马套上了第二层增长buff。
为了实现线上+线下的业态,盒马自建了一整套仓储配送体系,这部分成本是相对刚性的;为了扩大服务范围,又必须密集布局网点,这部分成本有一定灵活性。
对盒马来说,只有门店铺设得足够密、覆盖人口足够多,这套模式才能正向运转。
在一二线城市,高昂的租金和不同品牌的激烈竞争使得开店坪效比一降再降,如何抵达边际增长的平衡点,需要慎之又慎。
这些问题,恰恰在小城市有解。
盒马以江浙沪为基础向低线城市辐射,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供应链,
只需要增加终端网点和配送的成本,低廉的房租让盒马的开店成本大幅降低。
而消费者充足的消费力让这种投资回报极为明显,芜湖1小时金枕榴莲销量破万,诸暨5天卖出两吨进口金枕榴莲,中山一天卖出了105只帝王蟹(799一只)、400只波龙(99一只)......
某位不愿具名的东营贵妇透露,她甚至愿意驱车前往离家16公里的盒马,10天去了4次,单次客单可以高达700元。
本质上,小城市并不缺乏供给,而是
缺乏优质消费品的快速供给。
盒马正是抓住了这个风口,成功在小城市寻找到了新的品牌增量。
找到风口是一回事,怎么用选品说服消费者是另一回事。
关键词是“稀缺”和“品质”,烘焙就是盒马找到的最佳切入点。
在这个赛道,盒马几乎没有竞品。
和其他品类相比,烘焙有两大特征:
外显性和稀缺性。
外显性很好理解,在人均碳水摄入超标的时代,消费者选择烘焙这种热量炸弹,归根结底是为了快乐。甚至“自己吃”都不重要,让“手机先吃”就能收获足够的情绪价值。
这样的单品,必然具备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颜值和价值感缺一不可。
而稀缺性,恰恰表现在小城市对这种流行趋势的不敏感上。
这里不缺有手艺的烘焙师傅,却缺乏打造网红单品的敏感性和传播力。
盒马抓住了这两个关键性要素,让烘焙成了自己打入市场的抓手。
一方面,它能保证在一线城市流行的高品质烘焙单品,也能半点折扣不打地出现在货架上;
另一方面,消费者在线下能直观看到、闻到产品的制作过程和香味,不由对味道有了更大的期待,从而快速下单。
而且现制烘焙的口味,绝非经历了代购、电商运输以及长保质期的产品可比,稀缺性更加突出。
烘焙品类还具备推新效率高的优势,
盒马充分洞察到了这一点,紧跟热搜,先后营销干巴老头周边、黑悟空金箍圈、 瑞士卷自由等,与流量接轨让烘焙产品情绪价值拉满。
与之类似的品类还有海鲜、鲜花,都属于保质期短、难以网购的产品,并且消费者对品质更为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