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初到改初,农村的做法一脉相承:毛泽东的土改是为“起”,邓小平的土改则为“承”。1980年代名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体现农村集体经济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表述一口气读下来有难度,实质是“大规模动存量”的财产关系调整——按农民人口均分土地到户的“二次土改”。
中国经济50、60年代先后被美国和苏联封锁,借鉴萨米尔阿明的理论,1960年之后中国进入完全“去依附”时期,其中会有对失去依附红利的“错觉”和实现去依附的成本。据此可以认为,60-70年代的普遍贫困是中国维持完全的主权独立国家所带来的制度成本,由此加剧了原来全盘苏化时期形成利益群体对依附红利的“错觉”,并延续而为今日思想界之混乱。
从7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利用尼克松访华之前放松对中国封锁的机会,开始引进外来技术和设备调整工业结构,这就造成了引进外资的成本,即120多亿美元的负债。其实70年代任何引进外资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出现了债务危机,中国也同样,直接表现为1974年超过百亿,1979年突破200亿的财政赤字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产业资本其实没法进行扩大再生产投资,甚至连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投资都不够,于是出现了大面积的城市就业不足;这时又有“让步政策”让数千万知青回城。我们一代人有幸遭遇了几次大变故,1980年那次得到大回城的好处,但是回了城却无业、无家、无老婆……遂有第一次被城市承载大危机硬着陆代价,也因此,催生了放权让利为主要内涵的改革。改革不是谁拍脑袋就拍出来了,实质上是应对危机的产物。
那么,我为什么说这次又是农民救中国?因为就和毛泽东当年土改一样,邓小平也给中国农民分了一回地,内容一样,但叫法不同。与上一次的差异是什么?主要是解放了农民这个第一生产力进入乡村工业化,出现史无前例的内需拉动型高增长。
因为第二次土改时农民人口占85%,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大包干之后政府又不用管农民了,国家对三农的财政开支下降到低于3%,极大地缓解了赤字压力;而农民却说“有吃有喝不找你”,没有任何怨言更没有上访闹事。另一方面85%以上的出口创汇来自农产品和以农业为原材料的加工品,农村轻纺原材料的增长和社队企业出口都成为缓解国家外债压力的主力军。
由于政府给农村赋予了自主发展权,并且在1979年正式实行了“双轨制”,很快造就了农村百业兴旺带动内需拉动增长。
大包干之前,农村人口和劳动力都在大幅度增加,加之基础教育普及,干部群众在“五小工业”为代表的社队企业发展中初步有了工业化经验;一旦政府放权让利,带动的就不仅仅是粮食生产和农业多种经营,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乡村百业兴旺——乡镇企业兴起并很快达到两千万多家,不仅创造了大量出口换汇减少了国家的外债压力,而且形成巨大的对城市工业的拉动,然后带动了农村城镇化而非城市化。这是中国这么多年唯一的一次内需拉动型的增长。一般讲四十年改革,更多是说92年以后的事。以前呢?也许因为有过一次88年的滑铁卢,就不再讲80年代了?或者,仅仅把80年代归结为家庭承包,不讲乡镇企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尽管中央2005年以后强调城镇化,但却没人真正把80年代的城镇化当成中国故事中的重要内涵。
归纳一下:伴随着乡镇工业发展起来的城镇化,带动40年改革时期唯一靠内需拉动的10年增长。我们都讲的三驾马车,请问内需驾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就是向农民放权让利的那个80年代。
据此看,谁缓解了1979-1980年外债危机?中国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