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杭州打铁关附近一棵超过500岁的老樟树的故事。文章提到读者联系潮新闻记者告知新牌子的设立,记者前往现场了解情况。老樟树被视为原笕桥航校的航空标识树,并受到护绿志愿者的保护。新碑的安装过程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支持。新碑铭文结合了抗战精神,旨在传承航空标识树的历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文章还提到了不同角色的参与者,包括居民、社区、护绿志愿者以及老军人等。
杭州打铁关附近的老樟树超过500岁,被视为原笕桥航校的航空标识树。这棵树的故事包括了其历史背景、保护过程以及新碑的设立。
新碑的安装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支持。新碑铭文结合了抗战精神,旨在传承航空标识树的历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铭文的书法经过精心设计,标题选用隶书,铭文则用行书。
文章提到了多个角色的参与者,包括护绿志愿者、社区居民、老军人等。这些人在老樟树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有杭州读者联系了潮新闻记者:
“这几日路过打铁关,发现你们报道过的枯樟树旁立了一块新牌子。
”
记者 章卉 摄
关于这棵老樟树的报道始于去年8月。当时有读者给我们报料,打铁关地铁站附近,有一棵故事满满的大樟树,树龄已超500岁,是原笕桥航校的航空标识树,杭州人还曾为它立了块碑“枯木逢春”。
如今半年时间过去,樟树的故事有了后续,记者迫不及待赶到现场了解情况。
树在东新路上,苏荷汇门口,傲然挺立。雨水节气已到,杭州乍暖还寒,老樟树上的凌霄花还没动静,不时有路人驻足在看碑文。
记者走近一看,新碑悬挂在老樟树的绿化保护带围挡上,长2米,高0.5米。黑色大理石碑面上,烫金的大字“原杭州笕桥机场航空标识树”十分醒目。
“是的,我们在现场,十点的时候,牌子刚刚安装好。”为杭州种下十万株凌霄花,人称“藤司令”的金德意朗声应道,他为保护这棵枯樟树出了不少力。
为何护绿志愿者在2025年的新春为“枯木逢春”的老樟树再立新碑?
这件事的促成者来自一老一少。
老者是杭州市历史学会顾问、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丁云川。去年夏天,年过八旬的丁云川给报社投稿——《“枯木逢春”,原是航空标识树》一文刊发后,引起反响。
“为枯樟树立碑是一件大好事,不致枯树随意毁弃。但读罢碑文,感到有些不足。其一,没有标明枯樟树的前生;其二,由于立碑人不知枯樟曾是航空标识树,故碑中只字未提。”丁老的这个遗憾,金德意一直记在心中,“如果不是文史专家考证,我们真的不知道这棵树这么有意义。”
促使护绿志愿者们把新碑立起来的动力,还来自一群杭州孩子。
“我有次去刀茅巷小学,被学生们团团围住。他们问我‘枯木逢春’是怎么回事。我就给他们讲了2005年的时候,这棵树还是光秃秃的。我带了几个护绿志愿者,种了一些绿藤,让它爬在这棵枯樟树上。两年以后,这棵树就爬满了(绿藤)。”金德意说。
早期爬满绿藤的枯樟树。受访者供图。
种上凌霄花后的枯樟树。受访者供图
金德意告诉记者,当天来安装新碑,他被居民认出来了,“这棵树是大家一起保护下来的,如果有功,这是集体的,要感谢当地居民,感谢社区支持,更要感谢杭州市民。”
杭州文晖街道和平苑社区书记姚亚琴告诉记者,“前阵子,金德意、杨章耀和郭自力三位老先生到社区来写了份材料,说要给老樟树再立块碑,要社区支持盖章。我肯定支持。今天他们来装上这块牌子。我们都去看了,这也是打铁关村民的一个见证。”
受访者供图
三位老先生中,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杨章耀是核心人物,他守边四十年,1990年从杭州边防检查站政委岗位退休。
“作为一名90岁的老军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笕桥机场武警杭州边防检查站任职时,对这棵大树的‘功劳’就有所耳闻。”杨章耀回忆道。
为了求证丁云川说的话,杨老专门向有近40年领航、飞行经验的空军战友管水生、章建平了解,“那个年代没有导航,没有高房子,他们就依靠罗盘和地标物(大树、河流等)来识别方向。”
新碑的铭文、书法皆由护绿使者“枯木逢春”保护小组成员之一的郭自力撰写。
郭自力也是老杭州,60后。他为了传承好“航空标识树”这个故事进行了精心设计,书写时标题选了隶书,比较庄重,铭文则用行书。一气呵成写完,他自己也很满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棵枯樟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我们书写新碑文的时候就想把它和抗战结合起来,凸显它的历史意义。之前‘枯木逢春’强调的是自然保护美化的理念,新碑强调的是人文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从形式到内在都要庄重。一新一老两块碑,交相呼应。”郭自力阐述了他的设计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