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渐近投研
顺势而为,循序渐近。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美留学生观察  ·  蛋价飙升,美国人开始“租赁母鸡”了? ·  3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20-2 ·  3 天前  
移民(微博搜索)  ·  移民(微博搜索)-20250220-2 ·  3 天前  
北美留学生观察  ·  特朗普新政“满月”,变化超拜登4年总和,世界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渐近投研

警示性“收紧”,不必恐慌

渐近投研  · 公众号  ·  · 2024-07-11 17:06

正文


理论上,货币政策应该逆经济周期调节,通缩周期里货币政策应该尽量宽松,以刺激需求回升、走出通缩。但今年6月以来,在通缩的背景 下,央行一反常态,先是融券卖债,然后是时隔9个月重启正回购,释放了明确的收紧信号。

其实这并不反常,而是大通缩后期经常出现的情况,上一次典型的通缩中收紧出现在2013年。 当时经济处于后危机时代的大通缩周期,PPI从2012年3月开始同比负增长,到2013年中时已经连续15个月通缩,而且整个2013年PPI都是通缩,全年平均下降1.9%。但就是在这样的通缩背景下,央行重拳出击,收紧银根打击同业套利和货币空转,当时的R007月均水平一下子从3%飙升到6%以上,10年期国债利率也从2.7%飙升到4%以上,6月和12月出现了两次所谓的“钱荒”。

这次的收紧和2013年那次的内在逻辑非常相似。

首先,都是通缩背景下进行。 2013年是四万亿大刺激之后产能过剩叠加外需内需切换空挡期所致,这次是地产等长周期需求拐点所致;

其次,都是在经历了大宽松后往回收 。2013年收紧前是经历了2012年的连续降息,货币较为宽松;这次是经历了2022-2024年的大幅降息和降准,货币比上一次更宽松;

第三,都是“警示性”收紧。 2013年是因为流动性淤积在金融体系内,同业套利盛行,金融杠杆风险积聚,央行要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这次收紧原因差不多,也是流动性短期过剩,金融机构大量涌入债市,尤其是长债,长短端利率一度出现倒挂,泡沫风险积聚,尤其是新增很多债券仓位的中小银行。

最后,都是经济企稳后才敢进行 。2023年以来,需求端在一番刺激之后已经基本企稳,GDP和PMI都有回升趋势,只不过还不够强,没有回到均衡产出之上。2013年也是如此,2012年以后经济总需求已经企稳回升,但无奈前期产能扩张太多,导致还在通缩。

正是基于这些逻辑, 我们在6月初的会员策略会上曾提示过,尽管中长期底部较为明确,但短期市场整体都面临显著风险,其中一个重要的风险就是政策的阶段性收紧 。在经济需求没有走强的背景下,这种收紧不仅会延缓基本面的恢复,而且会放大市场恐慌。

不过这次收紧和2013年也有明显不同,大可不必担心类似2013年的钱荒发生。核心区别在于两点:

首先, 2013年经济明显比现在要强得多,有条件强力收紧,而现在不具备条件。当时虽然外需和出口产业链面临长周期调整压力,但内需仍处于上行周期,房地产不仅没有长期调整压力,而且正处于第二波房地产大牛市的初期。不管从销售还是投资来看,房地产都已显著回暖,而我们目前的经济基础差的太远,没有条件强力收紧。比如,2013年房地产销售大增17.3%,库销比仅4个月,处于历史低位;而2023年房地产销售大降8.5%,目前库销比高达8个月,处于历史高位。

其次, 2013年的货币空转和金融套利风险都比现在严重,现在的金融体系已较为规范和稳定。2013年是非标及通道业务等套利模式的最高峰,之后监管重拳出击,金融机构的杠杆得到有效控制。目前的金融体系已经非常规范,整体系统性风险有限,只有中小金融机构可能有局部风险,所以略做警示即可。

那么问题来了, 收紧之后,剧情会如何发展?

先来看下历史经验。 2013年的收紧直接导致泡沫被刺破,金融体系风险释放,而实体经济随之回落,不管是实体还是金融体系的融资需求都大幅下滑 ,社融从2013年4月后就持续回落。到了2013年底,虽然央行还在“保持定力”,但整个流动性在需求端下行的刺激下开始转向“衰退式宽松”,市场利率转向下行。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2013年11月达到4.7%的峰值,到2014年中已经下行到4.0%左右,此时央行还是以保守的定向宽松为主。

但眼看经济需求快速下滑, 政策不得不在2014年底转向了更大幅度的宽松,降息、降准等全面宽松的大招开始重启,随后的故事大家就很熟悉了 。从2014底到2016年初,央行一共11次降准+降息,流动性史无前例的宽松。但这时的经济依然没有特别强力的复苏,通缩一直延续到了2016年。不过市场已经完全提前反应,2014-2015年走出了一波十年一遇的大牛市,其核心逻辑就是大放水驱动的“水牛市”。

现在的情况和2013年肯定不太一样,但有些地方还是相通的 。结合目前的经济现实,接下来的剧情可能会这么发展:

第一,经济走强继续推迟,甚至可能再度回落 。2013年之所以敢收紧是因为经济已经有明显的内生复苏态势,核心就是房地产等私人部门引擎被发动起来了,但即便如此,在收紧之后经济还是没撑住,2014年开始加速下行,到年底接近“破7”。现在政策虽然没有2013年那么紧,但问题是经济基础也没那时候强,私人部门本来就没复苏,几乎完全靠政策刺激撑着,一旦政策歇脚,经济免不了再次回落,5-6月的PMI已经显示出这种趋势。当然,这种回落是阶段性的,风险基本可控,毕竟政策不是实质收紧,力度和持续时间都有限。

第二,通缩难有实质改观,通胀上行仍需等待 。虽然这一轮通缩的压力没有2013年那时候大(核心是供给侧没有那么无序扩张,这和2015年之后严格的控产能有关),但考虑到短期政策收紧、经济回落,通胀的反转可能进一步推迟。当然,由于基数效应的影响,PPI的同比负增长可能在下半年结束,但想要看到通胀的实质性反转上行似乎还比较难。

第三,收紧之后会有更大的宽松。 政策永远是相机抉择的,如果经济再度回落、通缩迟迟不解决,央行的阶段性收紧也很难持续。一方面是经济承受不了,通缩风险仍在,另一方面是达到警示目的就行了,没必要过度收紧。按照目前各项数据已明显回落的情况来看,这种切换最快在三季度就可能看到。

这样的宏观变化对市场意味着什么呢?
(完整版请在会员社群查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