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已经钻入了钱眼里,无论是缺钱的学校,还是不缺钱的学校,都在设法扩大牟利。
权健倒了,曾经围绕它的光环也一一现出原形。权健创始人束昱辉自称清华毕业,大量追随者曾经深信不疑,而被扒皮爆料之后,大家又开始一边倒的质疑。
束昱辉其真正学历,目前未有确切信息,但是在权健内部,从上至下,都早已把清华大学当做了忽悠的招牌。有权健经销商称,花费
4000
多元上几天课,就可以拿到“清华毕业证”,上线领导宣传说,因为束昱辉是清华的毕业生,公司有关系,才能和清华合作。
爆料人的老母亲就拿到了这个证,一个年过半百的干直销的大妈,拿这个证有用吗?应该是有用的。在不具足够分辨能力的目标人群中,
“清华大学”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就是厉害的象征,至于是结业证还是毕业证,是全日制还是继续教育,具体含金量大家不懂的,只要看到清华大学四个字就够了。
这些证不是假的。记者通过清华大学继续教育网站查询到了该证书信息,该项目名称为
“权健自然医学集团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显然是为权健量身定制的收费培训项目,发证机关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处。(新京报)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处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暂时无法给出核实信息,但是坦承继续教育处每年都会举办很多培训项目,并发放结业证书,属于非学历非学位培训,其实就是在清华参加过一个培训的证明,没有任何效力。(新京报)
换句话说,这个
“继续教育”每年所举办的培训太多了,多到难以很快核实——既然明知没有任何效力,为什么还疯狂卖证?这种泛滥的培训,究竟卖的是知识技能,还仅仅是“清华大学”四个烫金大字?神圣的最高学府,为何自贬身价至此?
国家拨款、社会捐助、课题资金
……几乎所有领域都独占鳌头,在所有的名牌高校中,清华是最不可能缺钱的,但恰恰卖培训证书又是最泛滥的。
这说明,钱是永远挣不够的,而底线是谁也不在乎的。
这是教育界整体的坍塌。最高学府尚且如此,其他学校更是有啥卖啥。其中最具一景的,就是这种泛滥开花的继续教育非学历培训。正规企业
HR
都是有经验的,对这些毫无效力的证书自然嗤之以鼻。但这些证书也并非用来忽悠老板的,而是用来忽悠下属、下线、普通老百姓的,他们从哪儿知道清华和清华这么大分别?
传销、直销界正是其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忽悠人,主要靠给自己贴金。一个营销头目,必须首先塑造自己的成功形象,从学历、财产、豪车、金链等细节入手全方位包装,姐入行三年,喜提嘛嘛嘛,实际上为这些形象工程已经负债累累,但不急,只要把下线忽悠来,自己就有进账了。
在所有面向弱势群体的特色产业,这种忽悠都屡试不爽。包括很多小微企业,做营销的,做健身的,做幼儿培训的,人人都能甩出一张名牌大学的证书,来作为自己专业能力的保证。证书可能都是真的,能力基本都是假的,这些培训都是一手交钱一手拿证的水货。但是老百姓怎么辨别,难道小孩上个托管班还要上网查验老师的证书吗?如果查到是真的,是不是更坑了?有真实的笑话说,小孩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