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药价格体系改革的基础上,推行住院病人以DRGs付费为主的全面综合打包付费,以及门诊与社区医疗服务付费同步联动改革,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摆脱目前困境,医疗服务从后付制走向预付制,建立运行与补偿机制的最优方案。
DRGs分组怎么分?
DRGs即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根据患者的病历,参照相关医疗分组要素(出院主要诊断、并发症或合并症、主要手术操作等),将临床诊断操作和资源消耗情况相似的病例分为同一组,编制各相关组的编码,确定各组的付费标准。那么,DRGs的分组要注意那些内容?
1.分组原理
依据疾病严重程度+操作复杂程度+资源消耗程度确定。
2.分组规则
(1)临床相似性:疾病严重程度和操作复杂程度;
(2)资源消耗的相似性;
(3)合适的组数(DRGs组数)。
3.相对权重
所有的疾病都按照诊断DRGs分完之后,每种病都有一个点数,这是一个相对数,即DRGs相对权重。
医保支付与医院收费同步推进DRGs:DRGs付费额=相对权重x统一费率。
按DRGs付费方式改革,统筹考虑了医院收费、医保支付和患者付费的问题,使患者在确定相关病情和诊疗方法的同时明确了费用标准,杜绝了医院额外增加收费的可能。
另一方面,DRGs付费方式改革尽量提高医保实际报销比例,减少了患者经济负担,让广大参保患者尽可能从医改中获益。
DRGs对公立医院的挑战
(1)医院承担不合理的DRGs标准超支风险。
若DRGs标准制定不合理,患者医疗费用将超支,造成医疗收入减少,医疗收支结余减少。
(2)大医院特别是部分省级专科医院,由于收治较多基层转诊重症患者导致亏损
。大医院必然承担着“双向转诊”来的重症患者,重症患者的合并症多,治疗费用高,此类患者如若增多将造成医院亏损风险增加。
(3)开展DRGs绩效评价,倒逼医院加强成本管理和提高效率,对医院将是一个较大的压力。
DRGs可以给医院足够的积极性进行薪酬制度的改革,倒逼医院增收不再依赖开药和使用耗材等。而如何加强管控,通过成本管理与提高效率控费将是医院面临的新难题。
公立医院的解决对策
对公立医院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工作:
(一)医院领导重视,强化组织保障,制定实施方案
医院成立DRGs付费方式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院领导任组长,专门负责改革的组织协调工作,下设付费方式改革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落实。明确DRGs分组、分组标准、运行流程及结算,制定相应的监管机制及配套措施。
(二)确定DRGs付费费用标准和结算方式
病种分组后,根据各DRGs病组平均费用的权重,基金总预算和费率水平,测算出每组疾病的付费标准。在此基础上,提高疑难病组权重,降低简单病组权重,最终形成适用于医院的病组费用标准。
医院、患者与医保部门按DRGs付费标准和规定补偿比收费与结算。对新技术项目、危急重症、疑难病例、重大疾病等四大类疾病进行单独结算。
(三)确定DRGs付费运行流程及监管机制
一是主管医生填写病案首页与结算两条线管理;二是实行医师诊治与付费方式改革联动;三是结算前病案室审核主要诊断及编码的准确性,保障分组器的准确分组。
对超费用标准的病种和主诊组每月实施专项点评,付费制度改革办公室监测DRGs系统运行情况,定期分析各主诊组服务病种指标情况。
(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弥补DRGs付费的不足
医院医疗质控部门通过建立医疗服务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医疗风险防控体系及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减少个案再住院率,对DRGs打包支付下盈余的给予奖励,达到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风险,控制医疗费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