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设计联
只做对设计师有用的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ZaomeDesign  ·  Aedas新作 | ... ·  昨天  
庞门正道  ·  他们只是学生!但是已经。。。 ·  3 天前  
庞门正道  ·  跨行业还画这么牛? ·  3 天前  
优秀网页设计  ·  AI工具丨设计师刚需,可商用的AI生成背景图片库! ·  6 天前  
优秀网页设计  ·  AI工具丨年后工作必备!256个AI工具百宝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设计联

亚洲设计艺术十堂课(第五季)• 三亚,十月见真知

设计联  · 公众号  · 设计  · 2019-08-27 18:02

正文



黑川雅之、庄子玉、胡伟坚、曾建龙
张清平、吴昊宇、王心宴、苏丹
8位师者 | 3天2夜 | 深度授课


识别二维码,抢报学位




设计真知是什么?

有人聚焦细节,说是比例、色彩、灯光;有人纵观全局,说是设计经营、市场趋势、甚至于设计的时代任务。

无可否认,这一切知识对设计师而言都非常重要,然而, 是否当我们把这些都尽收于脑海后 就能摇身一变成为设计宗师

显然不是的,不然在互联网可查知一切的今天,人人皆为宗师。 十堂课作为一个专为高知设计师打造的教育课程 ,时刻都在思考:

如何才能为同学们带来更具高度的设计真知?

▲十堂课往季师者寄语

亚洲设计艺术十堂课 (第五季)
该为同学们呈现什么课题?

我们如同往季一样,在超过2000名的高知设计师社群中开展调研,把业界认为设计师最该学习的课题按热度依次排列,但这一次,我们看着设计师们选出的8个热门课题, 总觉得还差点什么

于是我们回过头去,一遍遍地梳理往季34位师者的深度授课与同学们的学习感悟。终于,提炼出了一个师者们的共同点,一个让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同学们都能从中获益的共同点—— 对尺度的精准把握


▲亚洲设计艺术十堂课授课师者(第1-4季)


我们发现, 虽然师者们创作时大多随心而为 但他们的心中却像是有一把标尺 总能让他们精准地判断



作品何时该顺应主流,何时该颠覆创新;空间在什么时候该干预人的行为,什么时候该顺应人性;设计生涯里何时该专注于设计,何时该重视个人品牌与团队建设…


然后在平衡与博弈中 创造出天时地利人和 ,不断突破自我与世俗,以作品为中国设计向世界发声。因此在第五季的选题中,我们以设计与艺术不同领域的基本划分作为课题,并邀请了8位在各自领域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共同为大家带来3天2夜的深度授课。


识别二维码,抢报学位

亚洲设计艺术十堂课(第五季)
10月18-20日
中国·海南石梅湾威斯汀度假酒店


3天2夜 | 深度授课
8位顶级师者 | 独家课件


设计思维
师者|黑川雅之
日本设计教父

以强大的设计思维梳理万物,感知引发人心共振的设计原点。

触动人心的作品背后,都蕴藏着设计师的深刻领悟,因此而引发的大众共鸣, 更为作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使得设计能长存于世 。而只有设计思维能力强大的设计师,方能梳理清楚纷纷扰扰的世间万物,觅获被深藏在混沌之中的设计原点。


师者 | 黑川雅之
课题 | 设计思维

黑川雅之开创了日本建筑与工业造型设计新时代,被称为日本设计圈的“达芬奇”。出身于建筑世家的他,在建筑、工业设计、艺术等领域都成绩斐然,曾27次获德国IF奖、31次获日本杰出设计金奖(Good Design Award)等诸多奖项,其多个作品系列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世界著名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代表著作:
《野生的冲动》、《设计与死》、《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依存与自立》、《素材与身体》


建筑设计
师者|庄子玉(建筑师)
德国RSAA设计集团合伙人

建筑的存在是空间设计的关键前提,我们必须要尊重并了解建筑设计。

虽然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各有分工, 但人对竣工后空间的状态感知 却不会因此而割裂 。尤其在体验为王的当下,我们更需要充分了解建筑为室内设计所创造的条件,打造出既尊重传统,又能直面未来的空间,让当下与未来的人都能获得愉悦的体验。

师者 | 庄子玉(建筑师)
课题 | 建筑设计

庄子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师从伯纳德·屈米和肯尼斯·弗兰普顿,在纽约西萨·佩里事务所任建筑师多年后回国,以合伙人的身份,与数位知名德国建筑师共同创立RSAA事务所中国公司。历年来屡获纽约Architizer A+文化类大奖等多项国际大奖。综艺节目《漂亮的房子》的播出,更是让他走出建筑圈,被大众熟知。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师者案例


酒店设计
师者|胡伟坚
CCD香港郑中设计事务所合伙人/高级副总裁

你可以通过酒店设计,观摩到很多其他设计会遇到的问题。

酒店设计中的各项细节繁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合作各方要遵循一套共同的标准,以实现高效沟通; 在标准之下 我们还要能给酒店未来的客人创造独特的在地化体验 ;能在设计过程中调配各方资源,实现商业空间的价值最大化。


师者 | 胡伟坚
课题 | 酒店设计

胡伟坚在中国第一家国际五星级酒店广州白天鹅宾馆的建设中,认识了HBA创始人Micheal Bedner,并受其推荐入读最好的莎凡娜艺术设计学院,凭着全A成绩,未毕业就获HBA录取。在洛杉矶总部工作的15年间,参与了众多知名酒店项目,并成为了公司合伙人。2008年回国加入CCD团队,与郑忠先生并肩将CCD带到了国际平台,被美国Interior Design杂志评为Giant100排名全球第三的酒店设计公司。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师者案例


空间设计
师者|曾建龙
当代东方美学探索者

无论是工装还是家装,本质都是为生活空间而做的设计。

设计师必须要抛开符号性、具象性的元素堆叠, 回归生活本质 从使用者的生活方式出发 ,思考如何能将情怀融入空间,还原一个真实有温度的家;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探索艺术与视觉美感外,能引导消费行为的空间视觉语言与设计表现形式。


师者 | 曾建龙
课题 | 空间设计

曾建龙毕业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是GID格瑞龙国际设计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首位与意大利顶级品牌PROVASI合作的华人设计师。在他二十余年的设计生涯中,始终坚持用东方视觉看西方文化,并擅用多维度美学的视觉方式,解读设计认知与表现形式,把对生活的感悟融入设计项目中,做出了一个个极具差异化的设计作品。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师者案例


住宅/公寓设计
师者|张清平
蒙太奇美学风格创立者

设计师所设计的不是空间,而是生活方式。

用蕴含着积极阳光的设计,温暖空间的使用者,让对方时刻感受到美好的生活态度;把东方哲学与智慧,通过一个个设计细节转化为现实,提升空间品味,为使用者创造高质感的生活; 时时思考空间与居住者人生节奏之间的联系 ,这是每一个设计工作者所需要承担的职责。


师者 | 张清平
课题 | 住宅/公寓设计

张清平是台湾首位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的设计师,连续8次入选“英国,安德马丁室内设计年度大奖”华人50强、全球100大顶尖设计师。擅长深度提炼设计思考,将人与空间的价值形于外。作为一名华人设计工作者,他始终坚持将本土特色融入设计,致力于实现古代智能现代化,西方设计中国化,中西合并国际化的目标。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师者案例


东方美学
师者|吴昊宇
当代陶艺家

艺术创作者应该大胆抛弃固有的思维方式,寻找新的创作语言。

我们生于东方,长于东方,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沉淀早已在无数个日夜中融入了血脉。作为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连接者,我们真正需要探索的是,在抛开各种元素的堆砌后, 如何引导大众与自我意识观念进行深刻对话 感知真正的东方美学


师者 | 吴昊宇(艺术家)
课题 | 东方美学

吴昊宇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IAC会员。作品参展国内外众多赛事与展览,其中有巴塞尔艺术展、设计迈阿密、英国伦敦国际设计周、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等;被爱尔兰都柏林博物馆、韩国利川陶瓷博物馆、美国GALLERY ALL画廊、意大利大使等多家国际、国内收藏机构及个人收藏。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师者案例


陈设艺术
师者|王心宴
蒙泰设计创始人/创意总监

好的设计不仅要能经受时间考验,还要美得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接受。

每位设计师都有自己在设计手法上的倾向,这种倾向使空间拥有了不同的个性。但我们所设计的空间是供人在里面生活的,而非纯粹的艺术品。因此在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必须要把握一个度, 找到优雅的平衡点 营造让人心生向往的空间氛围


师者 | 王心宴
课题 | 陈设艺术

王心宴深耕设计二十余年,积累了大量国际一流设计服务本地市场的经验。离任HBA上海公司高级设计总监后的2011年,在上海创建了蒙泰室内设计有限公司(MONTAIGNE DESIGN),组领一支多文化背景的创意团队专注于国际连锁酒店,精品酒店、地产样板房及特别创意项目等设计解决方案,曾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奖项,受主流媒体长期关注。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师者案例


文化创意
师者|苏丹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教授

以文化创意重新规划未来,唤醒沉睡的东方美学。

文化创意,不是瓦解传统,不是否认范式,而是建立中国人的世界观、品味、美学以及自信。在世界重心将逐渐移向亚洲的当下, 我们用文化创意重新规划未来 唤醒沉睡的东方美学 ,使得设计、艺术、建筑、美术、文学在新世纪迎来复兴。


师者 | 苏丹
课题 | 文化创意

苏丹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同时也是一名知名设计师、设计教育家、评论家和艺术策展人。主要从事当代设计教育转型研究、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是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北京APEC会议“金秋颐和”等国家项目的总负责人。2008年就入选美国《Interior Design》杂志年度设计名人堂,屡获设计大奖。

<<<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师者案例


愿你能从师者的设计经验中,感悟真知, 梳理往昔 校正心中的度量衡 ,在这个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现实社会里, 为自己与团队做出明智的决策


识别二维码,抢报学位



亚洲设计艺术十堂课(第五季)
10月18-20日
中国·海南石梅湾威斯汀度假酒店



同学们的学习体会中
还原最真实的十堂课

▼上下滑动聆听更多十堂课同学真实声音



李儒广 设计总监

第二季同学


从事多年室内设计工作,突然有一天在网上了解到有十堂课,第一季的时候很想过去,但是由于项目时间有冲突,没有参加。第二季早早就报了名,把工作安排开,我觉得时间真的需要去计划的。


在三天两夜的课程里面,能聚集这么多行业的领导者,把多年的经验、见解,都分享出来,这个是受益最大的。其实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很多问题一听都焕然大悟。那种共鸣感是喜悦的。


其实我觉得在三天短暂的时间里面,感受最大的还是,思想的碰撞吧,在座都是聚集了行业的精英导师,优秀的学员。课后我们把各自的情况都分享,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够有这么多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进行比较深度的讨论,碰撞。我觉得受益匪浅。很难再有其他平台有这样的机会。


学完后,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不管是设计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改善了很多。也认识了有志同道合的设计朋友,平时相互分享相互学习。确实帮助了我。感谢十堂课。





陆兴 设计总监
第三季同学

十堂课,设计见真知!走进十堂课,围绕设计创新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未来的路怎么走?我想借此机会对在十堂课的每一位同学谈谈对我的一些体会。

十堂课的老师都是来自亚洲优秀的师者,在我看来,人都有迷茫的时候,学习可以给自己提供能量,跟他们学习的不光是指掌握知识和技能,可以认知世界、理解世界、品味世界的能力。人的一生只有不断掌握并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十堂课启示我们找回初心,做回自己,学会独立思考的个人,才会产生创新创意。培养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才能将灵感、创意转换为空间作品。

通过十堂课,我学到很多。一个人做好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中应该做好的事情,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尽可能地做到极致,你就是一个具有使命感的人。所谓工匠精神,本质上与职业的敬畏和使命感的理解与坚守密不可分。




彭华宇 设计总监
第三季同学

“仰于穹顶的谦卑和俯于丘壑的意气,这之间隔着审美的意识和自我的觉知,人在对美好事物发出叹谓之时总是无比舒坦且心甘情愿的接受了自身的渺小。”

此次外出去西安学习,增长见识之余也得到些别的感悟,相较于记了二十多页不知从何翻起的笔记(巨大的信息量还需费些力气整理)这收获倒来得更加精致实在,这样也好,总归证明了像我这种伪文艺的表达方式除了能够擅长于“悲春伤秋”之外对于自我反省和总结还能有些实质性的作用。

时常会唏嘘于自身的庸碌和无异于常人的天赋,久而久之,也慢慢的从这“渺小”的视野中解脱出来,悟出些能够“自圆其说”的论调,诚如费尔南多所表达的“只为了听风过耳也值得出世为人”,宏大之于渺小也无非是一种存在意义上的形式体验,空间和时间,心智和力量,悲喜和祸福、这些经不起推敲的体验都是从生而为人所感受到的局限里面来,但正是这种局限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起来,所谓“同情”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就像贾先生在《潦草》里叹叙:“同情心被作为判定人性的标准之一,常常产生干涉和灾难,人无法预见辽远,也擅长遗忘。归人和过客,远道而来,映入眼底,又从另一面远去,如同我在他们眼中的去来,这是我所以为的同情”。

我想真正的同情并不仅仅是感同身受的怜悯,是在意识到个体局限后指向万事万物的亲近,这种亲近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美”的实现,在这番美好前面,以渺小的分量参与进来也是有些意思的。

言末,愿仰于穹顶,俯于谦卑。




彭升 设计师
第二季同学

保持独立,保持最初的本心。

通过十间课的学习,学习到各位师者们对于现在的大环境下,公司运作和个人的品牌建设,以及对设计的个人见解与态度。开始了解到团队建设与协作的重要性,以前靠的是单打独斗,现在做项目因为有了团队的实际参与,每人分工不同,思考不同,细分不同,对个人来说在自己的领域会有更多的创意和想法,对团队来说,会有更多思想上的碰撞和提升。这也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

另一方面,因为团队的参与,面对这个稍显混杂的大环境,我希望自己一方面能够理性看待,不去盲从,也不去抗争,一方面也希望自己能抱有乐观的心态,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设计是有目的的计划与策略,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服务形式。

过程大于结果,时间定会给予结果。我一直是那个凡事较真细致的人,任凭岁月让自己越来越圆滑,也抵不过内心里最为真实的声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我成长是一个漫长并且孤独的过程,我依旧不遗余力。感谢十堂课这个优秀的平台,也感谢各位师者的传授与分享!



赵子叶 主创设计师
第三季同学,第三季主持人

参加了第三季西安十堂课的课程并庆幸当选主持人,借此机会和最喜欢的女神李想,李乾朗共进午餐,与陈林,薛峰老师同台,近距离感受到榜样的力量,除了丰富的课程营养,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备受感染和鼓舞。回到工作岗位以后处理具体的工作细节,以更高的榜样标准要求自己,在设计上也更为坚持和自信。感谢十堂课!




郭金娴 工作室创始人
第二、三季同学

与十堂课的纸短情长
在这设计的漫漫长路里
无助和叹息
现实刺痛着我的心
只能去逃避
我试着调整自己
为明媚的道路而前进


初见

APP看到了十堂课的报名通道
强大的师资阵容
果断拿出了买买买的豪气
为遇见买单
1800公里从西北飞到了湾区
三天两夜十位大师的庞大磁场
艺术,风水,设计,管理
跨界亦同行的多元学习
天南海北设计友人的沙龙之夜
多元的学习课堂
... ...
初次遇见,收获颇丰


又见

时隔四个月又一次选择了十堂课
资源丰富的主办平台
依然强大的师资阵容
温暖的服务
贴心的礼物
业界精英汇聚西安
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
十堂课的镜头下是精英们的思索
各大行业领军人物对文化,
设计及艺术的高效传播
爱上自己课堂上为设计痴狂样子
文化,设计之核心
艺术,设计之升华
十堂课,设计师必须之路
时间虽只是短短三天两夜
留下近距离与大师学习交流的美好回忆
与载满干货的多元艺术和设计成长阅历


再见

我有三千烦恼
十堂课更有万千解药
设计见真知
遇见十堂课
更看见自己


茶要喝浓,直到淡而无味。
酒要喝醉,永远不想醒来。
人要深爱,要下辈子还要接着爱的那种。
学习,要十堂课这样的!





李状 独立设计师
第一、三季同学

当初报十堂课,也是想通过大师教授的课,帮助自己在设计这条道路上行走时更远,开拓自己的设计视野,又怕老师们讲解的太过高深,理解不透.各种纠结后,最后还是报了第一季十堂课,千里迢迢奔向武汉,听了各位老师的授课,启发良多,回来了和朋友们分享,自己也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热情。


紧接着参加了第三季的十堂课,两季十堂课,除了那温暖贴心的旅途点心,还有感慨自己在专业素养上需要提高,正如李想老师所说的:设计师最先需要提高自己对专业的要求,同时,被李乾朗、黑川老师所感动,他们的专业地位已经不需要我们评价了,两位老师偌大年纪,仍对设计抱有初心,毫无保留的教授知识,是我辈仰慕的大师. 两次学习,更加明确自己需要对:设计理论,设计美学,设计历史,设计方法与运用等方面加强学习和积累。薛峰老师让我们明白不管走多远,保持一颗纯粹的心是多么重要。


在学习和交流会上,有幸和梁建国老师当面沟通,他给我的建议是在每一个项目上坚守自己的方向,才能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课间交流,认识了很多本地和外地的设计师朋友,不管是在工作和生活,向优秀的人学习,丰富自己人生的经历。老师们对他们的设计思维和案例的梳理与有效表达,也告诉我们,在今后相对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需要完成一个自我梳理的过程,能更好的发现自己设计方向,整理收获,吸取经验教训,明确筛选自己的选择,踏实的完成好每一个项目,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刘书林 创意总监
第二、四季同学

学习当有易经之思维。“履霜·坚冰至”怎么样的学习,成就什么样的未来。抱着未来对学习的方向,通过网络看到十堂课学习平台。看到宣传海报的导师阵容及版面设计,让我很震撼,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股莫名的欢喜瞬间击中我心中,最终选择十堂课。理由很简单,就是想找一家,能够让设计师知道未来的成长平台!


就这样开启了我在十堂课学习之旅,火速报名的我。也让我成为VIP区的成员!收到了张老师分享邀请,当时分享了“我的豪宅设计观”对我而言,是一种认可和提升,让我倍感荣幸!

与之前的学习相比,这次的学习有设计本身、设计与艺术、设计与风水,设计与管理的融合等。可称之为全方位的学习!


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在现有的课程时间里,十堂课家人们和老师们精心安排和争分夺秒的给我们分享。所有工作人员现场完美的配合,让我们学习很顺畅,能够第一时间解决:我们想要的和我们不清楚,这一点,让我很有感触。也感恩你们的付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