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净宗18
我是净土宗,我是净宗,这里是净土宗【净宗18】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加坡眼  ·  突发!大S去世,年仅48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净宗18

精要摘录43 |《净土宗概论讲记》

净宗18  · 公众号  ·  · 2020-11-07 12:53

正文





回向发愿心


关于“别安心”,现在说回向发愿心。

分科表


大分三科:


首先解释回向发愿心的名义;


然后是辨差别,回向发愿心有种种差别的说法;


最后结要,总结一下要点。


释名义


以过去今生,自作、随喜等一切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称作回向发愿心。


回愿的时候,不是心中抱着疑惑心,而是从真实深信心中来回愿:从这几个层面来说明回向发愿心。


下面这一段解释“回向”这两个字的含义。


“回”者,回转; “向”者,趋向。本来修诸善根功德一一皆有感果功能,现在全部回转而趋向求生极乐,称作回向。


修五戒就感得人身的果报,修十善得生天的果报,修禅定也有禅定的果报,修任何一法都有它感果的功能。如果没有回向,那么这些功能就按照它本身自然的功能去感果;现在回向,回转趋向于极乐。


辨差别


(1)回向和发愿的差别


一般来说,挟带善根求愿往生之“挟善趋求”,称为回向心; 直愿往生之“直尔趋求”,称为发愿心。五念门即开此为作愿、回向二门,今则合为一心,称回向发愿心。


“挟善趋求”就是挟带善根求愿往生,他趋求往生净土,是有所善根回向的,把这个善根挟带在一起,就好像我带了礼品到你家看你。这样叫“挟善趋求”,称为回向心。


“直愿往生之‘直尔趋求’”,他没有挟善,心中直接地愿意去往生了,称为发愿心。


如果要分别这两种的话,回向心是“挟善趋求”,发愿心是“直尔趋求”。五念门当中就把它们开为两门:作愿门和回向门;《观经》里就把它们合为一心。回向和发愿有开合的不同,所以称为回向发愿心。


这是辨回向和发愿的差别。这种差别是少少的,不过也可以有开合的不同。


(2)自作和随喜的差别


下面来说自作善根回向和随喜善根回向的差别。


但专修念佛行者,并非于念佛之外别修杂行以回向,乃是回向专修念佛之前所作善根。因既专修念佛,点滴之善皆纳入念佛一体,念佛之外不见余善之相故。

 

①自作善根回向


首先说明自作善根回向。


先“遮非”:因为三心就是念佛心,在净土法门里,善导大师根据净土三经所确立的行法就是专修念佛。那么专修念佛的人怎么回向呢?如果说,除念佛之外,再修杂行来回向,这就不成为专修念佛了。所以首先遮非:不是在念佛之外,特别再修一些功德来回向。


然后再“显是”:正确的专修念佛回向的内容是指“回向专修念佛之前所作善根”。因为人不是生下来就会专修念佛的,一开始或许有杂行杂修;哪怕在专修念佛以前没有杂行杂修,也行过很多善法,比如行慈善事业、孝养父母,或者也随喜别人善根功德。


接下来就讲道理——“释所以”,解释为什么专修念佛的回向是指回向专修念佛之前所作善根,专修念佛之后的诸种善根不特别回向。


“因既专修念佛,点滴之善皆纳入念佛一体,念佛之外不见余善之相故。”这句话很简单、简短,需要用比喻来说明。点滴之善和念佛成为一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念佛是一切善根的总根本,是总善;所有过去、今生,世间、出世善,阿罗汉善、菩萨善,都不可能离开念佛。


从语言表达、心理趋求、逻辑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就不能说,除专修念佛之外,另外回向善根来求往生,这是讲不通的。如果你这样讲的话,就说明你本身从语言和心态上在这方面都有矛盾。


“不见余善之相”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专修念佛的人,在他心中,不是说不行善法,而是说,他不会认为在念佛之外还有别的善。念佛本身就没有外,念佛的功德尽虚空遍法界,念佛之外怎么可能还有别的善呢?一切善都在念佛之内。


《无量寿经》中有一个譬喻说,在太阳光下,不会见到蜡烛的光明。一切光的来源都是太阳,而且太阳光非常明耀、显赫,一切光明都被太阳光遮盖住了。一切杂行杂善,从它们本身来讲,是因为有佛性的功德,才有善的趋向,这是余善。


真正的善趋向真理,真理就是佛性,也就是佛。只是因为凡夫不了解真理,所以这种善称为“杂毒之善”。


但是从余善的本身来讲,它是从哪里出生的呢?它是顺着真理之性而出生的,不然哪有善呢?所以,我们既然讲念佛,念佛是证悟真理彻底圆满的境界,所以余善也不可能在念佛之外。


《无量寿经》里有一段话经常被引用到:


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瀁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


在劫末,劫要尽的时候,就有风灾、水灾、火灾等等灾难。“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整个世界都被大水淹没了,什么喜马拉雅山啊,小山、大山都淹没了,房子更不用说了。人可能都坐在小船上,就像《诺亚方舟》的故事讲的,金刚围山等所有诸山,悉皆隐没,“滉瀁浩汗,唯见大水”,其他一切都没有了,全部都是大水。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阿弥陀佛的光一照,其他的光都看不见了,“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全部都遮住了;“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只能看见阿弥陀佛的光明。


念佛的人为什么就讲佛,其他的基本上很少谈,甚至好像其他的都不在话下?这样是不是看不起菩萨呢?不是的。那是因为,在佛光中见到了一切菩萨的功德。是不是其他的都损失了呢?不是的,而是所有凡夫、阿罗汉、菩萨的光明都被提升到和佛一样的境界,因为佛光把其他的都照得和佛一样亮了。


②随喜他善回向


除了自作善根回向,还有随喜他善以回向,也是先遮非——先遮止不正确的观念。


又不仅自作善根回向,也随喜他善以回向。所谓随喜他善,并非自己能作之善故意怠慢而不作、能施之财故意爱吝而不施,只是限于条件不能自作善根时,见他人修种种善,从内心深生欢喜认同,视如己作。若见他善随喜,与自作善根无异。


随喜不是说,别人做事有功德,我把功德让给别人,别人做完后我来随喜,洗碗、扫地、搬东西都让别人去干,我坐在旁边袖手旁观,来随喜。也不是说“能施之财故意爱吝而不舍”,本来有条件布施的,结果他起悭贪心,吝啬,不愿意布施,然后托词说:“你去,我随喜。”不是这样,这是错误的观念。


“只是限于条件不能自作善根时”,自己条件不够、能力不足,或者环境因缘不允许。比如,有一个老人在推车,可是你隔得很远,不能马上跑去,看见一个年轻人帮老人推了,你就随喜他:“这个年轻人真有善根,随喜他。”这就是随喜。


限于条件,自己不能作善根,“见他人修种种善,从内心深生欢喜认同,视如己作”,人家做了善事,随着他们的做法,我们感到很欢喜,好像自己做了一样,甚至比自己做了还要感到欢喜。


修行,一是自作善根;二是劝他行善根;三是我们随喜别人的善根;四是别人在做事行善的时候,我们赞叹他的善根。这四种都有很大的利益。


接下来说随喜他善的功用是怎样的。


“若见他善随喜,与自作善根无异”,见他善随喜与自作善根没有差别,是一样的。这样不是很赚吗?你没有钱,人家布施,你可以随喜他。


凡夫有几点不好的地方:


第一,是嫉妒心,看人家行善,他不随喜,反而嫉妒。


第二,妨碍、障碍别人行善,看到别人把钱拿出去,就好像拿他的钱一样,别人拿出去之前他还想方设法地障碍。


第三,别人真把钱拿出去了,他去破坏,这样的人都有,这就是善根死灭了,自己内心里的善也死掉了。


比尔•盖茨拿出了四百多亿美金,你如果完全随喜,也等于拿出了这么多钱,也等于有这么多钱在布施善根,这个功德多大啊!


有些经论里更说随喜的功德要超过做的人。为什么?因为你在随喜的时候,不仅是随喜别人的善根,而且你本身也破除了很多负面的东西,你这个心很纯,很善。所以善根更加增胜。


随喜也可以迅速积累广大功德。人心是很卑劣的,比如阿弥陀佛的救度能普救一切善恶凡夫,有的人就不能够随喜,觉得“阿弥陀佛救善人还可以,干吗还救恶人呢?”这种心态就是不随喜,没有慈悲,他觉得恶人应该下地狱。


阿弥陀佛有功德法财,他愿意救一切众生,“普济诸贫苦”。恶人没有功德法财,他才造罪造业,才去六道轮回。如果把这样的恶人留在世界上,今生是打杀别人,将来打杀的就是你,救了恶人对你也有好处,你还不乐意?如果我们随喜阿弥陀佛的功德,随喜诸菩萨的善根功德,我们随喜的心相应,就可以迅速积累广大功德。


我们赞佛,念赞佛偈,就有随喜在当中。佛这样的智慧,这种德,这种慈悲,我们虽然做不到,但听到之后满心欢喜,非常法喜,就像是自己做的一样高兴。


(3)往还回向的差别


下面辨回向差别——往相回向和还相回向的差别。


回向又有“往相”与“还相”(详见下章《五念门》下所述),为自身往生所修善根回向,称为往相回向; 回愿往生净土之后,还来秽土教化有缘,称为还相回向。


回向有“往相”与“还相”。


“为自身往生所修善根回向,称为往相回向”,这是为了自己往生西方的。“回愿往生净土之后,还来秽土教化有缘,称为还相回向”,五念门的园林游戏地门,就是回头到娑婆世界来教化众生,这叫还相回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