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伊洛
聊聊医药,看看世界,扯扯资本市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园  ·  一地医保局回应媒体「麻药麻不倒病人」 ·  22 小时前  
赛柏蓝  ·  独家中成药退出集采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伊洛

前三季度中国结婚人数大幅减少16.6%,人口减少的冲击巨大

伊洛  · 公众号  · 医学  · 2024-11-16 22:57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分析了中国结婚人数和出生人口锐减的现象,指出低生育意愿和结婚人数下降是主要原因。文章提到了不同年代出生人口数量的变化,以及结婚人数和生育意愿的下降趋势。同时,文章还提到了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教育产业、消费增长、通胀压力、养老负担等方面的影响。最后,文章呼吁需要强有力地刺激人口增长,提高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结婚人数和出生人口锐减

2024年前三季度结婚人数比2023年同期大幅下降,下降速度创十年之最。出生人口也持续锐减,意味着下一代出生人口会更少。

关键观点2: 生育意愿下降

生育意愿的下降是中国出生人口持续锐减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疫情导致生育意愿暴跌。

关键观点3: 人口下降周期基本确立

中国已经正式开始了长期的人口下降周期,未来二十年,中国将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死亡人口持续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快速下降的人口冲击波。

关键观点4: 影响深远

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教育产业、消费增长、通胀压力、养老负担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观点5: 应对措施

需要强有力地刺激人口增长,提高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包括降低生育成本、教育成本、住房成本,提高对年轻人群的财政补贴等措施。


正文

根据中国民政部公布的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结婚人数474.7万对,比2023年同期大幅减少了16.6%,这个降幅仅次于2020年前三季度结婚人数的降幅。2024年结婚人数大幅下降一方面是因为2023年同期结婚人数上升的高基数效应,但也更多的反映了长期趋势。

低生育意愿和结婚人数的持续下降,导致出生人口断崖式减少

2014年开始结婚人数持续减少。 一改之前结婚人数持续上升的趋势。 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结婚人数 高达 962.6万对, 202 4年下降到 474.7万对, 十年时间 里中国的结婚人数 下降了一半。 这个下降速度十分 之快,对未来中国的长期人口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结婚人数的持续下降意味着出生人口也将持续减少,出生人口的减少意味着下一代出生人口会更少,下下一代出生人口也会更少,长期人口也会形成持续减少的趋势。

建国后,中国的出生人口高峰集中在60后、70后、80后、90后这四十年, 总共出生了8.826 亿人, 每个年代的出生人口都超过2亿人,远高于50后的1.78亿人、00后和10后的1.63亿人。尤其是60后出生人口最多,高达2.365亿人,80后次之也有2.209亿人,70后相对少一些也有2.167亿人,90后人数2.085亿人也不少。

2000年中国平均每对结婚夫妻生育2.08个孩子,生育意愿其实是很高的,到了2013年降低到了1.22,家庭生育意愿创下极低的水平。2014年开始,随着放开二胎的政策落实后,中国家庭的生育意愿明显回升,2017年平均每对结婚夫妻生育1.62个孩子,但这种高生育意愿并没有维持多久,此后显著下降,尤其是2020年疫情导致生育意愿暴跌到1.23,虽然2021年,2022年有所恢复,但2023年下降到1.17。

生育意愿的下降是中国出生人口持续锐减的重要原因。1993年中国结婚登记900多对夫妻,但生育人口2100万人,生育意愿也超过2人,高出生人口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家愿意生孩子。

2003年,结婚811.4对,但出生人口1594万人,生育意愿也很高,达到1.96。2006年开始生育意愿快速下降,很大原因是因为高速发展的经济,快速的城市化,持续高涨的房价,生活成本生育成本的持续上涨,降低了生育意愿。

2005-2013年,虽然中国结婚人数快速增长,从823.1万对快速上升到1346.9万对,但出生人口却没有明显的增长,一直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就是因为生育意愿大幅下降了。

目前,虽然放开了二胎、三胎,但整体的生育意愿依然很低,导致出生人口很低,尤其是结婚人数也在下降,低生育意愿叠加快速下降的结婚人数,出生人口就出现了断崖式跳水。

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只有902万人,大幅低于2013年的1640万人,尤其是从2020年开始,出生人口快速下降,直接从2019年的1465万人下降到2020年的1004万人。2020-2023年这四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不足1000万人,比2019年大幅下降近500万人,以此来估算,疫情导致四年时间中国少出生了近2000万人,影响非常大。

中国已经正式开始了长期的人口下降周期

如果出生人口高于死亡人口意味着总人口增长,如果出生人口低于死亡人口意味着总人口减少。

1949-2023年,只有四年出现了死亡人口数高于出生人口数,这四年分别是1960年、1961年、2022年、2023年,这四年中国人口都是下降的。其他年份出生人口数都是高于死亡人口数的,人口都保持增长。

2022年、2023年死亡人口大幅上升很大原因与疫情有关,预计2024年死亡人口可能大幅下降,这可能会导致2024年中国总人口会上升。

不过,中国的人口下降周期基本确立,即便2024年中国总人口上升也不会改变长期人口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因为结婚人数2024年大幅下降了,意味着2024、2025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可能还有下降空间。而且低生育意愿、低结婚意愿、适婚年龄人数的减少都预示着长期的人口减少。随着80后、90后作为结婚主力军的退潮,00后、10后逐步成为结婚和生育的主力军,但是00后、10后的出生人口比80后、90后低了近1亿人,也就是说未来20年结婚人数会少1亿人,出生人口可能会少近四五千万人。出生人口将再下降200-300万人。2043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可能只有600-700万人,比2023年的900万人少200-300万人。

可见,中国出生人口未来20年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另一方面,死亡人口也逐步迎来高峰期。2020年中国平均预期寿命是78岁。这意味着大约2030年开始,中国会逐步进入死亡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因为1950年开始中国出生人口出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死亡人口的持续上升、出生人口的持续下降,预示着未来20年中国总人口将逐步减少。

未来20年中国劳动力数量将减少近四分之一,削弱长期经济增长潜力

出生人口持续减少,意味着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逐步过剩,教师逐步过剩,教育产业逐步过剩。 老龄人口的持续增长,意味着养老产业、养老需求的持续增长。 而且 中国经济 还面临劳动力持续减少的冲击。

1990-2013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人口)持续增长,从1990年的7.63亿人,增长到2013年的10.104亿人。1990-2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增长带来了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塑造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增长带来了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持续的购房需求,带来了长期的房价上涨。劳动年龄人口的长期持续增长是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