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准备慢学校创始班的毕业致辞,不禁想到了慢学校这半年。
去年六月,和吴茜蒲素两位学徒在广州的猫出没咖啡馆讨论了四天,有了共同工作的初步目标:创造一个我们愿意终身身处其中的学习空间。
七月,租用办公室,两位学徒来到广州,和我开始了共同学习和共同工作的生活。
八月,用一周时间搭建了慢学校最初的原型,进行了用户使用测试,决定进行创始班半年的实验。
九月,发布招募。十月十日开学礼,十八位学员开始学习。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到了前天(2月28日),创始班的学员们毕业了。
很感谢这十八位学员,在我们还非常粗糙的时候加入我们,和我们一起学习并打磨产品,并忍受各种小问题的折磨,这是对我们的信任。
经历过这半年的共同学习,他们或许收获了一些知识或者问题的解答,或许收获了一些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又或许收获了一段通过共同学习而建立的友谊。
而我呢?我收获了什么?思考之后,我惊讶地发现,在这段共同学习的旅程中,收获最大的可能是我自己。
例如,我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过程的本质是对话而不是传输,学习是一个通过对话去共同发现和创造意义的过程,这让我越来越注重学习中“人”的因素,包括学习者如何与自己对话、学习者之间如何通过对话构建知识等,这些思考也反映到了我们对小组学习的流程设计当中。
又例如,我越发清晰地意识到了学习的目的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身份的构建,我们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正如同心理学家布鲁纳所提倡的:“教育要从仅仅关注’学习什么’(learning about)转向关注’学习成为什么人’(learning to be)”。
这些收获到的认识都反映到了慢学校的设计上。
例如,我们确立了慢学校的学习框架:“身份-地图-对话”。首先,它以身份的探索作为长远学习的起点:我是谁?我未来希望成为谁?其次,每个身份背后,都会有一张知识地图,它是支撑这个身份所需要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学习者的长期学习目标。而最后,学习者通过在不同主题的学习,通过和其它学员们的一次次对话,来不断深化或扩展地图中的节点。
对应到学习进程,我们把一位优秀的学习者所需要的学习能力由浅入深地分成了四种:
-
社群学习能力:如何制定共同的学习计划,如何分享知识,如何在对话中学习?
-
深度学习能力:如何对某个概念进行深入学习?如何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或生活中?
-
系统学习能力:如何快速掌握某个领域的核心知识?如何构建某个领域完整并且结构良好的知识体系?
-
自我认知能力:如何探索自己的动机和身份?如何发现自己的使命?
我们将为每种能力设计相应的学习和实践方案。一位学习者,不管他兴趣为何,均可以在这里创造更扎实而系统的知识,并成长为理想中的自我。
总之,回顾这大半年,真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七个月前,我们只有一个信念。五个月前,我们有了几条原则和一个粗糙的产品原型。到了今天,我们却有了一个清晰而具体的产品蓝图了。
展望未来,慢学校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学习者的城邦,只要你想深入探索一个问题,总能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并且能利用这里的工具和流程更顺畅地探索。
在更大的范围来看,我们希望创造一个更加热爱学习的社会。让有深度的学习不只在慢学校的学员间发生,也不只在线上发生,它还可以在任何的场所和任意的社群发生。
那么,如果从未来——例如十年后——回看今天,我会如何描述这半年的尝试?
我曾经经历过两次创业:创造多背一公斤和创造一公斤盒子。我发现,相比于创造一个活动或者一个产品,创造一个终身学习社群要复杂得多,我提出多背一公斤只用了一天,设计出一公斤盒子完整的产品概念用了也不到一个月,而设计慢学校,则经历了半年,直到最近,我才终于有信心说:它是一个产品了。
经过这样的对比,我想我会这样描绘这半年:如果慢学校是一个生命的话,那么这半年是一个新生儿诞生的过程。今天之前是孕育,今天之后是长大。这半年虽然只占十年时间的5%,但它却决定了未来95%的格局和走向。在半年前,我们只有一个壮丽的远方,而眼前却弥漫着浓浓的迷雾,目不及三米,脚下也杂草丛生,完全看不清道路的走向。而现在,我们拨开了迷雾,前方的路也变得清晰可辨,剩下的,就是勇敢而坚定地走下去。
一条如此简单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