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变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等不足,并提高印制质量,进一步健全货币制度,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确立了人民币的面值、辅币、符号(国徽、行名、行长签章、金额、号码)等的标准,如“中国人民银行”的行名题字沿用至今等,这些结构体系成为了此后所有人民币发行的参考准绳。
提到第二套人民币,您首先会想到什么?是币王“大黑十”还是我国人民币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苏三元”?
在钞票设计中,最先遇到的问题往往就是币值结构的设立。目前世界主流的币值结构大体上分为奇数类和奇偶数混合类,即“1、5结构”和“1、2、5结构”。以人民币为例,第一套和第五套人民币就是1、5结构,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则是1、2、5结构。
但是,第二套人民币中,却出现了1、2、3结构,
是人民币中独一无二的
。
第二套人民币首次实行主辅币制,并发行了金属分币,成为我国第一套完整货币体系的人民币。
但是……为什么这套人民币币值结构的设计“不走寻常路”呢?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早在1950年,央行就提出了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的建议,并向中央上报《新币印制计划书》,陈云同志阅读后作出重要批示;1951年5月,修改后的第三稿《新币准备工作报告》中说明了
新版人民币全套票样——主币为1元、5元、10元、50元、100元,辅币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这其中,并没有2元和3元。
直到1952年10月,陈云在《关于新币的发行与印刷问题》提出更改主币面额的问题时称,“为求减少假票的影响与损失计,经再三考虑,拟在新币发行时暂不发行五元券以上大票。但只发一元券又嫌太小,故拟增发三元券一种以资调剂。”
中央经过慎重研究,采纳了此建议。此后,经过考虑,又增发了2元券。
可以说,3元纸币是第二套人民币的“明星币种”,更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之一。
而除了3元纸币之外, 让无数钱币收藏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还有5元、10元——当时,国内印钞生产能力不足,又缺少高档专用印钞纸,面额3元、5元、10元的人民币由国内设计绘样,委托前苏联代印,因为又被誉为“苏三印”。
后来中苏关系恶化,1964年4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限期收回三种人民币票券的通知》,从4月15日起,只流通了9年的苏印“三种票”停止在市场流通。
收回“苏三印”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对1元券和5元券的图案、花纹分别进行了调整和更换颜色,于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别发行了黑色1元和棕色5元纸币。但叁元纸币和拾元纸币并未再印制。
由于流通时间短,回收力度大,销毁彻底,
如今苏三币早已是一币难求
,可以说市场上“芳踪难觅”。
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于新中国最困难的时期,直到退出流通领域,几乎无人有意识地留存收藏,加之历经多年流通磨损等原因,导致
现在能留存下来的极其稀少。
第二套人民币承载了建国初期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方方面面
的太多回忆,
收藏它等于收藏一本最好的社会科学教科书
,谨记历史,开拓未来。
随着市场的沉淀及时间的流逝,
对第二套人民币的收藏梦想注定只有极少数藏家可以实现,
在钱币收藏“江湖”中,其地位和价值可想而知。